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當年曾說:「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此後人們常常把西湖比作杭州之眼。東湖也可以說是鳳翔的眼睛,清澈深邃,明媚靈動,見證千年。
鳳翔古稱雍州,其歷史悠久,猶如當地特產西鳳酒一樣醇香典雅,回味悠長,自有一番風味。從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到英宗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青年蘇軾在鳳翔任職「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整整三年,這是蘇軾正式擔任第一個官職的初宦之地。在任期間,他勤政愛民,剛直擔當,雖自謙「日夜精勵,雖無過人,庶幾寡過」(《鳳翔到任謝執政啟》),但改革衙制、祈雨賑災、修疏東湖等眾多實績,卻在百姓間實實在在贏得了「蘇賢良」的口碑。儘管鳳翔作為贏秦創霸之區,始皇加冕之處,秦文化影響根深蒂固,老百姓對蘇軾的偏愛卻從來不曾減少。
鳳翔東湖古稱「飲鳳池」,相傳周文王元年,瑞鳳飛鳴過雍,在此飲水而得名。當地更願意把蘇軾疏浚,由池擴湖作為東湖的新起點。遊人沿著湖堤柳岸,時而長亭短橋,時而茂竹紅花,曲徑通幽,引人入勝,很快沉醉於這座充滿關中大地特色的北方古典園林。
鳳翔東湖是蘇子的專屬。蘇軾作《東湖》詩向世人宣傳推介鳳翔八大景觀之一的東湖,當地人們則把懷念蘇軾的一片深情,千百年來象對待自己眼睛一樣百般呵護,像自家後花園一樣不斷修葺,精心維護,不但建了座蘇文忠公祠,還修建了「兩岸迴環先生柳,一湖蕩漾君子花」的君子亭、「伊人宛在水中央」的宛子亭,又增修「惠過春風」之意的春風亭、東坡用筆後的洗硯亭、「身如不系之舟」之意的不繫舟舫、「憶弟淚如雲不散,望鄉心與雁南飛」的雁南亭、望蘇亭、斷橋亭、月轉廊、空濛閣,加上喜雨亭,凌虛臺,東湖儼然已成為一座緬懷蘇軾的主題紀念公園。園內移步換景,賞心悅目,每一處亭臺都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都蘊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的主角都離不開蘇軾。
就如東坡親手在湖邊栽下的第一棵柳樹,加上林則徐、左宗棠等風雲人物的仿效相隨,柳同留音,名人植柳留名,再有名人詠柳,東湖柳便成了鳳翔三絕(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之首。
東坡植柳處
東湖是秀美的,外地遊人到鳳翔,不能不來東湖感受這一汪黃土塬上難得的泓碧,東湖是休閒的,當地百姓工作之餘,健身康樂放飛心情的絕佳去處莫過於此。如果是落日時分,人們便會看見落日的餘暉照耀著遠處的教堂十字架,和東湖的東方園林倒映水中,波光粼粼,錦鱗遊泳,組成一幅中西合壁的油畫,這幅由自然和人工巧妙繪就的風景畫,一點都不違和,古時秦人就是在這塊土地,通過數百年的實踐,兼蓄華夏與西戎文化之長而開創了影響深遠的秦文化。
東湖一角
附:蘇軾《東湖》:
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爾來走塵土,意思殊不堪。
況當岐山下,風物尤可慚。有山禿如赭,有水濁如泔。
不謂郡城東,數步見湖潭。入門便清奧,怳如夢西南。
泉源從高來,隨流走漢涵。東去觸重阜,盡為湖所貪。
但見蒼石螭,開口吐清甘。借汝腹中過,胡為目眈眈。
新荷弄晚涼,輕棹極幽探。飄搖忘遠近,偃息遺佩篸。
深有龜與魚,淺有螺與蚶。曝晴復戲雨,戢戢多於蠶。
浮沉無停餌,倏忽遽滿籃。絲緡雖強致,瑣細安足戡。
聞昔周道興,翠鳳棲孤嵐。飛鳴飲此水,照影弄毿毿。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彩羽無復見,上有鸇搏鵪。
嗟予生雖晚,考古意所妉。圖書已漫漶,猶復訪僑郯。
《卷阿》詩可繼,此意久已含。扶風古三輔,政事豈汝諳。
聊為湖上飲,一縱醉後談。門前遠行客,劫劫無留驂。
問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參。予今正疏懶,官長幸見函。
不辭日遊再,行恐歲滿三。暮歸還倒載,鐘鼓已韽韽(音諳)。
作者/來源:東坡粉絲948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