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從西昌市一路向北,顛簸輾轉一個多小時抵達大涼山峽谷腹地,遠遠看到兩座發射塔架巍峨矗立在那秀山麗水間,就進入了發射場區。
「發射場選址在此,就是因為峽谷中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象條件,有利於發射場的整體布局。」發射場區相關領導吳承德告訴記者。
1970年12月,國家正式批准在西昌建立我國第三個航天發射場。48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不斷成長、壯大,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在遠徵太空的長徵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中國航天也從這裡走向世界。
深入發射場內部,就能夠看到一個別致的小院子,這裡是發射場區氣象臺。氣象臺臺長謝敏向記者介紹,氣象臺下設地面氣象觀測和高空氣象探測兩個專業組,主要從事西昌發射場區的溫度、壓強、溼度、雲、能見度、天氣現象、風等地面氣象要素的觀測和高空溫度、壓強、溼度、氣壓、空中風等高空氣象要素的探測。
氣象臺裡的操作手們就是我們這次要採訪的「風雲人物」,他們是火箭騰飛背後的「風雲人物」。
11月17日,距離北鬥三號衛星發射任務還有不到2天的時間,操作手餘彪開始開展電解水制氫作業,製備好的氫氣就可以用於保障發射階段充灌探空氣球。
傍晚時分,氣象臺工作人員開始放飛探空氣球,「衛星發射就怕高空風,測風不準,後果不堪設想。」氣象臺臺長謝敏說,探空氣球可以對高空風進行有效探測。
11月18日,越臨近發射窗口,氣象臺的保障工作就越緊張。因為每一項數據採集和項目監測,都直接影響到指揮員的決策,必須精確、精確、再精確。
發射前8小時,氣象臺開始實時監控塔架區域的淺層風、降水等數據,提供危險天氣預警。
發射前4小時,氣象臺要對空中電場數據進行採集,實時監測發射場上空的雷電情況,為發射時段提供強雷電活動預警。
發射前2.5小時,氣象臺還要對發射場上空溫度、溼度、氣壓開展探測,為測控系統進行大氣折射參數修正提供數據支持。
成百上千組數據在值班員的屏幕上不斷跳動,就像是火箭的「心跳」,每一個數字都與火箭的安全緊密關聯。
11月19日凌晨02時07分,北鬥三號系統第十八、十九顆組網衛星點火發射。
「風雲人物」們在院子裡望著火箭閃動著尾焰不斷遠去,直到變成了一顆流星。
「火箭成功出發!」謝敏對大家說,接下來還有幾項任務,作為「風雲人物」大家要再接再厲,努力從一個成功邁向另一個成功。
(解放軍報記者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