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騰空、劍指蒼穹。
位於大涼山腹地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群山環抱,常年鬱鬱蔥蔥。50年來,「嫦娥」從這裡奔月,「北鬥」在這裡組網,「風雲」自這裡升空……
50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不斷成長、壯大,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在遠徵太空的長徵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如今,這個在當地百姓口中有著一連串其貌不揚名字的山溝,日漸成長為享譽世界的航天城,中國航天的探月港、北鬥港。
每一次火箭順利升空的背後,離不開無數航天人的協同配合。每一顆「北鬥」騰飛,背後都有一群「風雲人物」為她尋找最美「窗口」。
50載觀雲測雨,50載矢志航天。西昌航天「氣象人」憑藉精湛的技藝和滾燙的初心,護航星箭順利升空,取得了輝煌業績,贏得了廣泛讚譽。
問道於天,把忠誠鐫刻浩瀚太空
天道無常,風雲莫測。自古以來,問道於天,掌握天氣變化一直是人們追求和思索的永恆命題。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氣象保障系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情系天空,觀雲測雨,為火箭騰飛尋覓最美天窗;他們執著星空,追風望月,為問鼎蒼穹把準氣象脈搏;他們以青春和熱血為筆,以使命和擔當著墨,將一顆顆晶瑩的航天夢想點綴進祖國浩瀚的星空。他們是一群腳踏實地的氣象精英,更是一群仰望星空的航天人。
氣象保障系統,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五大系統」之一,也是對外服務的「窗口」之一,掌握著火箭發射的最後一道關卡。其職責主要有:氣象資料保障,為航天發射任務提供所需的各種氣象資料及大氣參數;氣象預報預警保障,為發射場區提供中長期、短期和短時等常規天氣預報,發布大風、雷暴、暴雨、颱風等危險天氣和重大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專題氣象保障,根據航天任務保障需求提供專題氣象保障服務;在航天發射任務中,完成日常氣象保障和關鍵過程氣象保障服務等工作。
自中心成立以來,該系統參加了歷次任務氣象保障,保持了火箭發射關鍵時段天氣預報準確率95%,發射場區雨季短期預報、雷電綜合預報準確率85%的高成功率,參與航天氣象保障理論和技術研究百餘項。
在中心黨委的決策部署下,該系統始終注重引導科技幹部圍繞破解難題、創新方法動腦筋、想辦法,推動綜合氣象保障能力的提升。多年來,全體氣象人不斷深入分析場區各季節氣候特點和天氣演變規律,深刻揭示影響場區天氣各個系統的相互關係,總結出了「雙鋒機制」、「狹谷效應」、「南支系統引導移速新算法」等適合發射場區特點的氣象預報理論。其中「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與場區天氣研究」等填補了相關氣象領域的國內空白。
根據航天發射任務對天氣預報的精細保障需求,該系統聯合地方氣象研究單位,積極開展發射場精細化天氣預報業務的研究。該項研究成果在「尼星一號」、「嫦娥一號」、「天鏈一號」、「風雲二號」等十餘次國內外衛星發射任務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在航天氣象保障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中心黨委的高度重視下,氣象保障系統與時俱進,打造了一支有著優良傳統和光榮歷史的群體。多年來,該系統十分注重在強化使命意識、校正人生追求、繼承優良傳統、弘揚奉獻精神上下功夫,著力打牢全體氣象人獻身衛星發射事業的思想基礎。大力開展「互幫、互學、互教」為主的技術互助活動和氣象預報模擬訓練,提出了「資料分析細上加細,決策把關嚴上加嚴」的要求,叫響了「練作風就是練本領,硬作風就是戰鬥力」的口號,努力踐行航天氣象人的初心使命。
在發射場指揮控制大樓氣象工作間,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執著於向天問道三十餘載的身影。他就是中心首席氣象專家,把忠誠鐫刻浩瀚太空的江曉華高工。
2011年7月27日凌晨,第九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在即,場區上空突然雷電交加。那一晚,江曉華憑藉詳細的數據分析和數十年氣象工作經驗,精準預報雷電間隙,使北鬥衛星避開雷電威脅,趕在窗口末端壓哨起飛,創下了惡劣氣象條件下中國航天發射的新紀錄。
工作30餘年來,江曉華參與研究的多個項目,有效解決了中心高密度發射任務氣象保障和文昌航天發射場建設技術難題。在中心,像江曉華這樣的奉獻航天數十載的氣象工作者,還有堅守預報崗位三十年如一日的郭學文。
2007年,我國首個濱海航天發射場在海南文昌啟動建設。年近半百的郭學文帶著幾名80後青年幹部,轉戰海島、二次創業,靠著夢想和初心的激勵,戰高溫、鬥酷暑、克溼鹽,從零開始摸索文昌濱海發射場氣象保障模式,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開發了文昌發射場「天氣分析與預報系統」,使中心航天發射氣象保障能力從內陸向海洋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不辱使命,用擔當鍛造氣象尖兵
在發射場內部,有一個別致寬敞的小院子,這裡是坐落於發射場區的氣象臺。
「發射場選址在此,就是因為峽谷中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象條件,有利於發射場的整體布局。」西昌發射中心氣象系統工作人員孫世奇介紹,氣象臺下設地面氣象觀測和高空氣象探測兩個專業組,主要從事西昌發射場區的溫度、氣壓、溼度、雲、能見度、天氣現象、風等地面氣象要素的觀測和高空溫度、氣壓、溼度、空中風等高空氣象要素的探測。
2018年,風雲四號A星交付使用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迅速建設並投入使用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提高了對強對流等天氣的氣象預報保障能力,確保了航天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
「發射衛星,不怕下雨,就怕打雷。」這是航天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升空的火箭如果遭遇閃電,瞬間就會發生爆炸。如果推遲發射,火箭低溫推進劑要全部洩回,風險極高,損失巨大。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氣象人都不會忘記,23年前,1997年的6月5日,由於對天氣狀況預報失誤,直到發射窗口的最後時刻,也沒有出現滿足發射的最低氣象條件,導致發射任務終止,火箭低溫燃料被迫洩回,任務在推遲5天後才又重新組織發射。
當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建成後,江曉華說:「如果我們當時已經有自己的氣象衛星的話,像1997年6月5日的預報失誤是可以避免的。『風雲』對中心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既是風雲衛星的發射保障者,也是風雲衛星『福利』的受益者。」
近年來,隨著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從上世紀的50%提高到現在的90%。
日前,中心黨委在持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做好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準備工作,集中氣象保障系統骨幹力量對海南文昌發射場精細化預報顯示匯報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建成10個自動觀測氣象站和多功能氣象信息接收處理系統並正式投入使用,提高了對文昌發射場天氣的監測密度和氣象信息處理分析的可視性及可靠性,航天發射氣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向天問道50載,傳承接力幾代人。任憑風雲萬變,氣象保障系統矢志航天的初心始終不變!如今,他們依舊堅持手繪天氣圖的傳統,砥礪紮實的基礎硬功;無論老中青,人人都在學習前沿科技,加班加點開展創新研究;他們審時度勢,走出了培養預報、情報和裝備複合型型人才的道路,為的就是提高勝戰本領,在關鍵時刻能夠衝破有與無的壁壘,為點火決策提供準確判斷。
燈光透亮,大涼山谷清風遊蕩。山的一頭,重達數百噸的火箭靜靜矗立、蓄勢待發。江曉華望了望窗外,指著實時變化的雲圖說,「6月已進入雨季,傍晚後的雷雨頻繁,脾氣難捉摸。在雨季為火箭尋覓一個安全的發射窗口,對於一線氣象保障人員是巨大考驗。但我們,一定會不辱使命。把脈風雷叩蒼穹,向天問道謀打贏!」
來源: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楊曉虹 何玲 溫龍
編輯:王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