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從這裡走向世界

2020-11-29 人民網

近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42顆、第43顆北鬥衛星。至此,我國圓滿完成北鬥組網部署,邁出了中國北鬥系統走出國門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

改革開放後,西昌作為我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航天發射場,備受世界矚目。1986年「中國箭」發射「美國星」的消息,更是點燃了無數青年航天報國的激情。次年,我大學畢業後來到了大涼山,成為西昌發射中心氣象預報員,投身到「亞洲一號」衛星任務的緊張備戰中。

在這場大會戰中,我們憑藉「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僅用14個月建成「亞洲第一塔」,贏得了世界讚譽。根據中美協定,衛星發射將於1990年4月20日前進行。同年2月底,帶我的老高工、氣象專家吳傳竹經過分析研判,建議發射時間瞄準4月5日19時左右。但美方質疑說,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也只能提前預報半個月的天氣狀況,且準確率僅為60%,更何況是設備落後的中國。因此,他們堅持4月7日19時左右發射。

後來看, 4月5日確實是最佳發射窗口。4月7日,發射場上空雷雨不斷,原計劃不得不推遲。此時,吳老又根據最新雲圖和雷達系統的監測數據判斷:當晚21時前後,將有雲空漂移到場區上空,持續約40分鐘。指揮部研究決定,抓住這一時間窗口完成發射任務。就這樣,短暫的雲開為火箭放行,也使中國成為繼美、法之後,第三個打入國際航天商業發射市場的國家!

然而,改革發展的道路上並非一帆風順。1992年至1996年火箭發射任務接連失利,令中國航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1997年「風雲」衛星發射時,我親眼目睹了天氣預報失誤導致的任務終止。那時,我們沒有氣象衛星,地面觀測系統也不夠完善,只能用日本「葵花」衛星2個小時出一張的雲圖窺探一二,再憑藉經驗來研判天氣。雲圖上1釐米代表現實中的100公裡,而發射場區僅方圓10公裡,沒有可靠及時的雲圖資料,想要準確預報局地生成的強對流天氣,太難了!

困難面前是消沉,還是奮起?重擔在肩,西昌航天人把「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的質量箴言立到了發射塔架旁,立誓要讓火箭再次騰飛。西昌航天人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苦練技能,嚴抓管理,率先運行國際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與國際一流航天發射場接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使西昌航天在低谷中奮起,不斷走向成熟。

氣象預報是概率性預報,但航天發射不能建立在概率上,必須力爭100%準確。為了實現萬無一失的目標,這些年,我們氣象團隊以不服輸的精神不懈拼搏,解決了氣象保障技術的一道道難關。我們自行研製的發射場區雷電檢測預警系統,歷時兩年完成的《孟加拉灣雲系與場區天氣關係研究》均填補了國內空白;提出的「雙鋒學說」,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氣象理論在發射場區天氣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有效提高了氣象預報水平……預報準確率從上世紀的50%提高到了現在的95%以上,保障了一枚枚火箭的順利點火。

如今,「風雲四號」衛星雲圖早已讓微信上的地球轉身;如今的發射場,也讓華夏兒女有了「又雙叒叕發射」的從容和自信。

壯歌前行四十載,初心不變始如一。未來,我們還將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繼續傳承發揚艱苦奮鬥、求實創新、團結奉獻的西昌航天精神,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讓中國航天走向世界的腳步更加堅實、有力。(江曉華 何玲)

(責編:趙苑旨(實習生)、羋金)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先秦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寫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從這裡走向星辰大海丨50年航天報國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創造多個「第...
    風雨兼程的半個世紀裡,西昌發射場頂「風雲」、舉「北鬥」、託「嫦娥」、鑄「天鏈」,在走向高軌、走向世界、走向深空的徵程上,創造了中國航天史多個「第一」,不斷刷新著中國航天新高度。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西昌發射場組建於1970年12月,經過50年不懈奮鬥,這裡已成為我國發射次數最多、對外開放最早、發射軌道最高的航天發射場,躋身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場行列。
  • 解放軍報評論員: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
    原標題:中國航天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豎起了一座我國航天科技走向更遠深空的裡程碑。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
  • 敖包山:這裡埋藏著中國航天起步的秘密
    敖包山不僅見證了額濟納旗人民為祖國航天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也見證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它也曾承擔過東風的中樞指揮中心和防禦要點。時至今日,世界上敢於在自己的國土上進行這種試驗的,只有中國,這一次不僅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歷史證明只有中國人民才有這樣的能力和氣魄。「兩彈結合」試驗的成功,讓我國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威懾力量和核打擊能力,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增國威軍威。敖包山也再次見證中國創造偉大奇蹟的時刻。
  • 走向海外的航天技工:入地生花,我在世界鋪「中國管道」
    來源:中國青年網航天品質,管通天下。讓「中國管道」鋪向全世界,作為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的民品品牌,華創天元公司自2002年走出國門至今,以優質管道和品質服務贏得國際客戶讚譽。從高原到海洋,從戈壁到灘涂,從戰火到霍亂,施工班組克服語言溝通不便、施工標準不同的難題,將國內頂尖鋼骨架塑料複合管道工藝管安裝技術推廣應用於世界,將中國管道鋪滿全球,將中國品牌遠銷四海。張松領在秘魯工地全副武裝。
  • 報名 | 院士與您相約內蒙古科普大講堂——「走向航天強國」
    報名 | 2020年第28期內蒙古科普大講堂—走向航天強國活動地點內蒙古科技館一層報告廳(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東二環和北垣東街交叉口西南角,北垣東街甲18號)03活動主題:走向航天強國主講人及簡介龍樂豪,中國工程院院士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航空航天有什麼區別?中國的航天技術都來自國外?乾貨全在這裡……
    ……關於這些網友關注、關心的問題,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春曉以及中國科協田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張鐵民,中國航天科工李信、王巍來到「中國製造日」直播聯動的第三part: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航天航空技術」專場,為我們一一進行了解答:航空和航天的區別是什麼?
  • 中國在航天領域繼續深化國際服務
    1990年4月7日,中國航天從這裡首次走向世界,成功發射我國首顆國際商業衛星「亞洲一號」。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玻利維亞通信衛星、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阿爾及利亞一號通信衛星……組建50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共執行對外整星發射任務34次,約佔我國對外整星發射任務總數的近70%。
  • 中國航天 造福世界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堅定不移致力於和平發展,堅持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一貫主張和平利用太空,反對太空武器化和太空軍備競賽。中國的航天事業,完全用於和平目的,旨在提高人類對宇宙的科學認知,擴展和延伸人類活動空間,推動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中國所有太空活動都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承諾,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躋身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躋身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作為中國三大衛星發射中心之一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已躋身於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位於中國山西省西北部,地處溫帶,海拔1500米左右,與蘆芽山風景區毗鄰。相對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裡形成了特殊的氣候特點,每年這裡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無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氣溫5℃,夏天十分涼爽,不僅是發射服務的理想場區,還是旅遊和避暑勝地。
  • 中國大學走向世界的ESI學科統計,從學科開始和世界大學看齊
    我們所有人鼓勵中國大學向世界一流邁進,這種邁進的最大動力就是中國的孩子不出國門,在自己的家門口讀上世界級的大學。讓大學培養的人才一點點走進世界精英的行列。一、ESI學科排名是什麼?世界排名的22個專業是什麼大學學術水平的評估,大學每一個專業,每一個學科辦學水平如何評估,引起每一名高考學生和家長的關注。所有讓讀者了解ESI學科世界排名就顯得非常重要。這裡所說的ESI學科排名,就是每個學科的基本科學指標,因為其完整的英文名為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縮寫為ESI,所以叫做ESI學科。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中新網1月2日電 近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餘夢倫、楊寶奎等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內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共同評選的「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江中功能食品伴飛中國航天走向全球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球,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先後出艙,創下中國航天員最長太空駐留時間紀錄。載人航天體現綜合國力,展現科技實力,是超越突破也是系統集成。與其他國家太空人相比,中國航天員的完美巡天還有一項獨特保障——功能食品。
  • 代號「603」,中國航天如今的輝煌成就,60年前從這裡起步
    經過幾十年探索和建設,我國已形成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發射中心,共同構成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發射場格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60年前的9月13日,我國首枚探空火箭T-7,在一個代號為「603」的基地成功發射。而這個基地位於安徽廣德。可以說,603基地是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也成為中國探空火箭的發祥地,中國航天事業從這裡吹響號角。
  • 泰國宣布七年內發射月球探測器,航天門檻變低還是中國行世界都行
    還稱泰國將會是亞洲第五個有能力生產太空飛行器、並將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繞月飛行的國家,排名泰國之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目前在亞洲只有中國,日本、印度成功發射過繞月飛行的月球探測器,泰國如果按計劃執行這一計劃的話,將成為繼韓國之後又一個準備探測月球的國家。
  • 斛生記感恩十年 霍山石斛從這裡走向世界
    1月14日,「斛生記感恩十年,霍山石斛從這裡走向世界」2020新年會在皇冠假日酒店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朋友和經銷合作夥伴齊聚一堂,見證斛生記的十年發展,共同開啟2020新篇章。LED大屏輪播著《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中石斛片段與斛生記霍山石斛的紀實影像,一壺壺軟糯滋補的霍山石斛水和搭配老茶煮的石斛茶,為前來赴約的嘉賓奉上第一口甘潤。
  • 文革時期成功發射的長徵一號震驚世界,中國航天事業到底有多難?
    「對於一個新型火箭來說,這個速度很快」,但是同樣的「中國速度」在我國航天人身上已經屢見不鮮了,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剛看見立項的新聞,結果「沒幾天」就成功升空的航天奇蹟。在世界的另一邊,某些國家似乎有了對中國航天的「新的不安」,事實上這種「不安」早就在上個世紀開始了,面對種種航天技術封鎖,中國航天人不僅沒有被困難打倒,反而「越跑越快」,最令人心想深刻的還是1970年那件讓整個西方媒體「難以置信」的航天大事——長徵一號成功發射。
  • 中國航天在美國制裁中變強
    中國航天的發展始於1956年,並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是繼蘇聯、美國與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是在美國等國家制裁中起步的,也是在美國的制裁中不斷發展的。
  • 世界航天與中國航天新看點系列之「競逐火星」
    4月24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和圖形標識正式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Tianwen-1),後續行星探測任務依次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