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42顆、第43顆北鬥衛星。至此,我國圓滿完成北鬥組網部署,邁出了中國北鬥系統走出國門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
改革開放後,西昌作為我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航天發射場,備受世界矚目。1986年「中國箭」發射「美國星」的消息,更是點燃了無數青年航天報國的激情。次年,我大學畢業後來到了大涼山,成為西昌發射中心氣象預報員,投身到「亞洲一號」衛星任務的緊張備戰中。
在這場大會戰中,我們憑藉「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僅用14個月建成「亞洲第一塔」,贏得了世界讚譽。根據中美協定,衛星發射將於1990年4月20日前進行。同年2月底,帶我的老高工、氣象專家吳傳竹經過分析研判,建議發射時間瞄準4月5日19時左右。但美方質疑說,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也只能提前預報半個月的天氣狀況,且準確率僅為60%,更何況是設備落後的中國。因此,他們堅持4月7日19時左右發射。
後來看, 4月5日確實是最佳發射窗口。4月7日,發射場上空雷雨不斷,原計劃不得不推遲。此時,吳老又根據最新雲圖和雷達系統的監測數據判斷:當晚21時前後,將有雲空漂移到場區上空,持續約40分鐘。指揮部研究決定,抓住這一時間窗口完成發射任務。就這樣,短暫的雲開為火箭放行,也使中國成為繼美、法之後,第三個打入國際航天商業發射市場的國家!
然而,改革發展的道路上並非一帆風順。1992年至1996年火箭發射任務接連失利,令中國航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1997年「風雲」衛星發射時,我親眼目睹了天氣預報失誤導致的任務終止。那時,我們沒有氣象衛星,地面觀測系統也不夠完善,只能用日本「葵花」衛星2個小時出一張的雲圖窺探一二,再憑藉經驗來研判天氣。雲圖上1釐米代表現實中的100公裡,而發射場區僅方圓10公裡,沒有可靠及時的雲圖資料,想要準確預報局地生成的強對流天氣,太難了!
困難面前是消沉,還是奮起?重擔在肩,西昌航天人把「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的質量箴言立到了發射塔架旁,立誓要讓火箭再次騰飛。西昌航天人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苦練技能,嚴抓管理,率先運行國際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與國際一流航天發射場接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使西昌航天在低谷中奮起,不斷走向成熟。
氣象預報是概率性預報,但航天發射不能建立在概率上,必須力爭100%準確。為了實現萬無一失的目標,這些年,我們氣象團隊以不服輸的精神不懈拼搏,解決了氣象保障技術的一道道難關。我們自行研製的發射場區雷電檢測預警系統,歷時兩年完成的《孟加拉灣雲系與場區天氣關係研究》均填補了國內空白;提出的「雙鋒學說」,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氣象理論在發射場區天氣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有效提高了氣象預報水平……預報準確率從上世紀的50%提高到了現在的95%以上,保障了一枚枚火箭的順利點火。
如今,「風雲四號」衛星雲圖早已讓微信上的地球轉身;如今的發射場,也讓華夏兒女有了「又雙叒叕發射」的從容和自信。
壯歌前行四十載,初心不變始如一。未來,我們還將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繼續傳承發揚艱苦奮鬥、求實創新、團結奉獻的西昌航天精神,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讓中國航天走向世界的腳步更加堅實、有力。(江曉華 何玲)
(責編:趙苑旨(實習生)、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