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相關引用及參考:kguttag
本文來自kguttag
(映維網 2018年10月27日)North(原Thalmic Labs)於日前發布了基於雷射光束掃描的AR眼鏡Focals,並引起了媒體與社區的關注。AR硬體/軟體企業Rave的首席科學家Karl Guttag日前對這款設備進行了評價分析,以下是映維網的具體整理:
一款解析度低(約300×300像素),視場小(約15度),需要定製,並且標價999美元的AR眼鏡,這本不值得宣揚。但由於亞馬遜和英特爾都投資了North/Thalmic,這吸引了媒體的普遍關注。
Focals採用雷射光束掃描(LBS)來生成低解析度圖像(The Verge表示解析度大約為300×300像素,或類似於蘋果手錶的解析度),設備包含全息膜,可以將光線重定向回眼睛。Focals背後的基本「物理」是英特爾已經取消的Vaunt AR眼鏡大致相同。
1. 「點睛之筆」的雷射光束掃描 (LBS) 及其影響
LBS是顯示器的「點睛之筆」,它看起來十分高大尚,但前提是你不知曉使用它的後果。「雷射光束無限焦點」的「超能力」帶來了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AR眼鏡中應用它們的相關問題包括:
光學元件將鐳射光引導至眼睛及其對視圖造成的問題。
低解析度和低幀率機電掃描。
非常小的眼盒/瞳孔(圖像消失,除非與眼睛完美對齊)。
將三個(或更多)雷射器組合成一個高度同軸且緊湊的光束非常複雜。
雷射器 vs LED的成本問題。
需要以高度可變的速度控制光束的亮度。
由於眼睛的「漂浮物」而在視網膜上投射陰影。
2. 全息膜
選擇全息膜的原因是,如果他們採用簡單的鏡面反射,由於入射角等於反射角,光線將無法進入眼睛(見上圖)。因此他們將全息膜作為傾斜鏡面,以一定的角度來重定向光線。
Thalmic/North擁有多項將全息膜嵌入模塑玻璃中的專利。但嵌入薄膜存在其問題,包括彎曲程度。North僅支持有限範圍的屈光度(焦點)校正,無散光或雙焦點支持。
薄膜將對通過它的視圖產生負面影響,並且可能會出現像衍射波導一樣的問題,如英特爾和Magic Leap所使用的衍射波導。正如The Verge所描述的那樣,「用作顯示的光聚合物材料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並不明顯,但當它捕捉光線時,情況像是你需要擦拭眼鏡。」
3. 小眼盒
與英特爾的Vaunt眼鏡一樣,North同樣遭遇的小眼盒問題的影響。The Verge在描述Vaunt和North Focals的文章中都指出,設備需要進行定製,並且需要直接注視圖像才能實現影像知覺。
根本問題在於,由於雷射掃描直接作用於視網膜,所以雷射光束必須進行瞄準並直接穿過眼睛的瞳孔。如果雷射光束瞄準器關閉或者眼睛稍微移動了一下,則雷射光束無法穿過瞳孔,這樣用戶就根本看不到圖像。
Thalmic/North和英特爾的多個專利申請都有討論這個問題。下圖說明了他們的專利/發明所希望改善的問題。兩家公司都試圖複製雷射光束,這樣當眼睛相對於光束移動時,雷射仍然可以進入瞳孔。由於Focals和Vaunt的眼盒都很小,所以這些技術都無法成功實現。
4. 視場小
就「市場營銷 vs 現實」而言,我們在North的一張「概念」圖片可以看到一個包含日期的巨大時鐘填充了視場。為說明全息膜的實際大小,我以上圖作為基礎,然後又摘取了The Verge文章的一張圖片,並將其進行了旋轉縮放以進行疊加。接下來,圖像必須適配全息膜的圓圈內部,如虛線方框的粗略表示。這是市場營銷概念所暗示的約60度視場與實際約15度視場之間的差異。
5. 總結
The Verge已經對原文進行了修正,因為文章將這家公司稱為「North Labs」,但由於公司實際名稱是「North」,而產品名稱則是「Focals」,所以名稱上的混淆不可避免。根據他們計劃銷售的產品:昂貴,需要定製,低解析度和視場小,我認為我們很快就不用再擔心名稱問題。
我不明白的是,不理解所涉及的基本物理的情況下,為什麼像亞馬遜和英特爾這樣的大公司會投資這種概念。如果先進行相信的盡職調查,冤枉錢就能少花一點。好吧,至少他們對Focals的投入遠遠少於Magic Leap。當然,我希望看到企業機構向初創公司投資,令他們有機會將優質產品帶給市場。
The post 雷射光束掃描!普通大小的AR眼鏡North Focals看似高大上,但前途未卜 appeared first on 映維網.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帥哥美女都喜歡打賞好文章!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