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光束整形提高雷射增材製造SLM生產效率

2021-01-14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SLM是增材製造技術中最有前途的技術之一。SLM技術可以從3D原型採用粉末直接製造出3D形狀的金屬和合金。如今SLM技術的生產效率還比較低,從而限制了該技術更為廣泛的應用以及將該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術來解決先進設計遇到的難題採用SLM技術進行解決的可能性。提高SLM生產效率的解決方案可以讓金屬3D列印在很短的時間內列印出複雜的3D形狀來。

本文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安裝了光束整形系統和在線監測系統來提高生產效率。光束整形系統是通過整形來改變光束能量的空間分布。選用CoCrW粉末作為研究對象。該粉末的熔化性能非常好。使用前對CoCrW粉末進行了預處理,粉末粒度不超過20微米。實驗時,每種光束光斑模式下採用兩套工藝參數進行實驗。對得到的樣品採用常規的檢測分析材料缺陷的辦法進行觀察分析。

圖1 採用光束整形改變雷射能咯昂分布的效果總圖

採用掃描電鏡(SEM)對樣品的成分進行分析。每種光束光斑模式下均會形成同凝固相關的缺陷。環形光束模式下進行SLM製造3D樣品時所採用的參數範圍明顯要比高斯光斑模式下的參數範圍要寬泛的多。對於常規的高斯分布SLM設備,其典型的加工參數為:雷射功率功率不超過100W、掃描速度不超過30mm/s。在本實驗中採用平頂光和環形光之後,雷射功率可以達到1kW,掃描速度可以達到300mm/s。顯微結構分析結果表明同採用高斯雷射光束時相比幾乎無差別。在線監控表明光束整形系統可以降低SLM可視性的負面作用。

SLM技術可以說是最有發展前途的金屬增材製造技術之一。SLM技術可以製造3D部件或複雜形狀的功能部件。該技術已經逐漸在汽車、航空航天、核工業和個性化假體和植入物中的設計和個性化生產中得到應用。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基於3D數字模型逐層熔化堆積而實現3D實體的製造。該技術應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低下,效率低。如何提高設計精度和改進技術來顯著提高製造速度是該技術應用的一大難點。目前尚沒有解決的提供產能和生產效率的現狀限制了該技術的應用和更大範圍的應用。產能(生產效率)是用來表達製造效率的測量結果的。同時間相關,但不能直接用時間來直接表述,如形狀的複雜程度和最終產品質量相關的生產效率。SLM技術中的產能一般指依據要求製造的產品在單位時間內所能生產出來的體積量。

圖2 SLM工作時的狀態以及由於能量過高造成穩固梯度過大的狀態

直接增加雷射功率和掃描速度來提高SLM的產能往往會帶來相反地效果,如熔池過熱而形成飛濺或不期望生成的缺陷。圖2b即為溫度過高造成的雷射能量損失、金屬元素的蒸發以及由於熔池過熱而造成產能反而下降。可能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對雷射束和能量密度分布進行優化調製。

圖3 採用高斯分布的雷射能量的設備製造廠家及其高斯分布的雷射能量

圖3 三種不能的雷射能量分布模式圖:(a) 高斯分布(b)平頂粉末 (c) 環形分布

目前已經有部分研究工作是針對SLM 提高產能效率的。從理論上來講,提高SLM產能從能量轉換效率的角度來說,有如下幾個途徑:

提高能量效率、優化雷射波長,這是從光源本身出發;

提高光學元件的轉換和傳輸效率,即損失最小,利用率最高的角度,這是在傳輸部分提出的方案;

提高粉末表面的吸收效率以便吸收更多的雷射能量,減少能量耗散,這是從雷射作用端提出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雷射能量的吸收可以通過優化熔池的傳熱和傳質來實現。可以通過對高斯分布的雷射能量轉換成其他形式的分布來提高效率。有研究指出,高斯分布的TEM00的分布模式可以通過光束整形變成反高斯(環形)分布或平頂分布。光束模式的轉換可以在許多現代工業中得到應用,如切割、雕刻、直到現在,光束整形雖然在其它行業中得到了應用,但在SLM中的應用尚處於並未系統的研究階段。理論研究指出,光束整形後生產效率至少提高兩到三倍。而光束整形的實際應用則是當前的工作目標。

圖4 實驗裝置示意圖和實物圖

常見的高斯分布的雷射能量存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大約有63%的能量會損失掉,僅僅只有37%的能量用於加工。這表明高斯分布的能量應用時浪費較多。很明顯,如果對能量進行重新分配,並提供平頂光或環形光可以提高雷射能量的應用效率和提高SLM工藝的加工效率。

現代工業中常見的SLM設備基本都是採用高斯分布的雷射能量,如圖3所示。分析數據表明高斯分布的雷射能量可以滿足較寬工業應用的需求,如雷射熔覆、焊接、蝕刻、雕刻、切割等。然而,在某些精密的刻蝕工業中,如獲得U形槽、表面淬火、SLM和精密切割等,類似刃口形狀的高斯分布的熔池就不是最理想的狀況。研究發現,高斯分布的雷射能量在以上領域的應用存在較多的問題。

1.熔池中心的粉末會發生過熱,而熔池邊緣卻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實現粉末的熔化;

2.刃口形狀的熔池會導致前層熔道的二次熔化和相互擴散;

3.熔池中心額外的能量會造成熔池中心和邊緣巨大的溫度梯度,這會導致未熔化粉末的存在、中心產生等離子體。元素蒸發氣化等;

4.未熔化粉末從邊緣進入熔池中心,並同液相熔池相互擴散,同周圍的液相進行動力學交互作用。

實驗採用CoCrW粉末,三種光斑模式進行實驗,如圖3所示。圖4為實驗裝置示意圖和實物圖。

圖5 SLM製造中主要的影響參數

編輯

圖6 SLM中的主要控制參數

圖7 三種光束模式下的多層截面圖: (top) 高斯分布(mid)平頂粉末 (bottom) 環形分布

圖8 三種光束模式下進行單道沉積時的截面圖

圖9 三種不同的光斑模式下模擬得到的雷射能量的分布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51/meca/2015082,Mechanics & Industry 16, 709 (2015)

Laser beam profiling: experimental study of its influence on single-track formation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文獻來源:

https://doi.org/10.1016/j.jmatprotec.2018.05.033,On productivity of 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Volume 261, November 2018, Pages 213-232

相關焦點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一、前言雷射增材製造(LAM)屬於以雷射為能量源的增材製造技術,能夠徹底改變傳統金屬零件的加工模式,主要分為以粉床鋪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選區熔化(SLM)、以同步送粉為技術特徵的雷射直接沉積(LDMD)[1]。目前 LAM 技術在航空、航天和醫療領域的應用發展最為迅速 [2~4]。
  • 深度解析 | 雷射增材再製造技術及應用
    同傳統製造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柔性化、易於實現智能化、生產周期短、能生產出很高力學性能的零件等特點,該技術已經在航空、國防、交通、能源、冶金、礦採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展現出誘人前景。雷射增材再製造是以雷射熔覆技術為基礎,對服役失效零件及誤加工零件進行幾何形狀及力學性能恢復的技術行為。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第二類是從零開始進行的面向增材製造的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如面向功能需求重新設計零件等,可充分利用增材製造工藝優勢,同時與傳統工藝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兼顧生產效率與經濟性。與第一類零件對比,第二類零件對面向增材製造的設計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是未來的主流研究方向。
  • 高斯光束整形為平頂光束的非球面鏡整形技術
    通常雷射器發出的雷射束的空間強度分布呈高斯分布,即高斯光束,而在很多雷射技術的應用中希望雷射光強是均勻分布的,比如,雷射打孔、刻槽,雷射材料加工,光學信息處理、存儲和記錄,雷射的醫學臨床應用等領域,都對光束的均勻性有較高的要求;在高功率固體雷射器和放大器的應用中,高斯光束的強度過於集中在中心部分,易導致雷射晶體和光學元件的損傷,而平頂光束把強度分散在整個光斑尺寸中
  • 雷射/電子束增材製造技術用於金屬材料的多材料增材製造
    雷射天地導讀:採用送粉雷射增材製造技術作為組合式的技術來製造成分和組織漸變的梯度材料在最近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製造的梯度多材料,大約500微米為一層,每一層的成分發生變化,經過層層堆積製備出梯度變化的多材料。如採用Cr-Mo-V熱作模具鋼和含Ni的馬氏體時效硬化鋼進行混合製造。製造時將兩種粉末以不同的比例進行混合,然後進行製造。
  • 3D列印(增材製造)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先通過計算機建模軟體 建模,再將建成的三維模型分區成為逐層的截面,指導印表機逐 層進行列印。 相比於傳統的減材製造方式具備很多優勢:1、縮短生產製造的 時間,提高效率;2、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3、完成複雜結構 的實現以提升產品性能。 技術工藝主要由應用材料決定增材製造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技術,不同之處在於可用的材料的方 式及不同層構建部件。
  • Fraunhofer的futureAM – 下一代增材製造大幅提升3D列印經濟效益
    在亞琛Fraunhofer雷射技術研究所ILT的領導下,「futureAM – 下一代增材製造」於2017年11月推出,旨在將金屬部件的增材製造加速至少10倍。除了Fraunhofer ILT,另外五家Fraunhofer研究所(IWS,IWU,IAPT,IGD和IFAM)參與了該項目。
  • 重要綜述:金屬增材製造中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的各向異性和異質性
    金屬增材製造系統概述1.1粉末床融化圖2. PBF AM系統圖解PBF工藝通常涉及使用基於粉末床的雷射或電子束對粉末材料進行選擇性燒結或熔融。雷射束通過吸收輻射將能量傳遞給金屬粉末,而電子束則通過電子與粉末之間的動力學碰撞起作用。
  • 光束變換技術提高雷射加工效率
    0 引言  雷射加工是將雷射束照射到加工物體的表面,用以除去或熔化材料一起改變物體表面性能。雷射對物體的加工不同於其他方法的最顯著的地方,就是它可以把光的能量通過聚焦集中在很小的面積上,使被照射物體瞬間接受極高的雷射功率密度輻射,從而達到加工的目的。不同的加工方式要求不同,對雷射束的聚焦採取的方式也不一樣。為了改善現有雷射加工設備單一的加工功能,有效利用雷射器,提高生產效率,對雷射光束變換技術的研究尤其重要。
  • 優化ABS零件的生產與無障礙增材製造
    但就增材製造發展現狀而言,當前我國還沒有出現一家企業能夠覆蓋增材製造技術的全生態鏈。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增材製造軟體依然是我國整個增材製造技術生態鏈發展的短板。迄今為止,真正的工程級材料得以廣泛應用,一直是驅動增材製造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尤其是ABS,這是目前生產中最常用的材料。
  • 第206篇《走進王華明的世界——兼談對增材製造的認識》
    以1987年成立商業化增材製造設備公司為標誌,全球進入增材製造時代。隨後,熔融沉積成形(FDM)、雷射選區燒結(SLS)、雷射選區熔化(SLM)、雷射近淨成形(LENS)、電子束選區熔化(EBSM)、三維立體列印(3DP)、分層實體製造(LOM)、生物3D列印等技術先後出現。我國也在80年代末,啟動增材製造技術的研究,開始研製增材製造裝備和開展產業化應用。
  • 楊得鎖&胡登衛AFM綜述:壓電材料的增材製造
    【研究背景】 人工智慧和移動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半導體製造技術不斷完善,功能不斷擴大,提高了能源效率,縮小了設備規模,導致了小電子技術的發展。這些微型化、低功耗和可攜式設備的發展要求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高。然而,傳統電池存在壽命短、儲能能力有限、效率低等缺點。
  • 超快雷射+光束整形完美解決!
    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也對智慧型手機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系統、硬體等功能配置不斷升級外,手機外觀也成為各手機廠商角力的重點。對玻璃等透明材料而言,當超高峰值功率的雷射被聚焦在透明材料內部時,材料內部由光傳播造成的非線性極化改變了光的傳播特性,使光束出現自聚焦現象(波前聚焦)。由於超快雷射的峰值功率極高,使脈衝在玻璃內不斷重複聚焦,在不發散的狀態下一路向下傳輸到材料內部,直至雷射的能量不足以繼續支持發生自聚焦現象。
  • 電弧增材製造:比雷射增材更有發展前景?
    增材製造技術無需模具,可直接低成本一體化製造複雜構件,並有望基於增材製造技術在構型能力上的優勢,進一步優化現飛行器零部件結構,提高結構效率,實現結構輕量化、高性能化。由於簡化或省略了傳統製造中的工藝準備、模具設計等環節,產品數位化設計、製造、分析高度一體化,能夠顯著縮短研發周期和研發成本。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按熱源類型可分為3類:雷射、電子束和電弧。
  • 開創航空航天領域大尺寸增材製造技術新時代
    今年3月,國內金屬3D列印龍頭企業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大幅面雷射選區熔化設備BLT-S450(可選單雷射/雙雷射/四雷射三種配置),將3D列印增材製造技術在航天液體動力領域大尺寸、複雜結構、高性能構件擴展應用和國產增材製造裝備的研發升級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 增材製造中表面光潔度的重要性,及光整加工技術的種類和應用現狀
    增材製造在航空航天領域應用的主要驅動力在於減輕重量,運營商願意為提高燃油經濟所帶來的運營成本降低付出代價。人們對增材製造的零件密度、孔隙率和晶粒結構的最初質疑正在得到克服,該技術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用於生產認證部件。
  • 合肥研究院等在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技術光束整形方面取得進展
    (LIBS)的光束整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雷射光束形狀對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法測定鋼鐵中錳、鉻元素的影響》為題,發表在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Atomic Spectroscopy 期刊上。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技術推動增材製造質量提升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化增材製造系統平臺」項目,主要針對航空、航天、兵器等領域關鍵構件快速、可靠、高質量定製化研製生產的迫切需求,構建具備工藝推理功能、可擴展的工藝參數庫和知識庫;研發過程監測與控制等關鍵智能模組,形成在線監測反饋系統及裝備自診斷系統;建立增材製造過程工業標準體系與開放式增材製造智能化平臺,解決影響增材製造成形精度質量的關鍵瓶頸問題
  • 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上
    3D科學谷在中國市場建立了增材製造洞察力體系,並通過近年來的市場研究和分析工作推動了中國市場在實施方面的進展。作為連接增材製造領域國內外業內優質資源的平臺,3D科學谷與AMPOWER合作面向全球市場的增材製造年度全球研發市場報告,本期,3D科學谷選取了填寫了網上問卷的國內部分企業(包括設備、應用、材料領域)的研發情況與行業分享。
  • 一種基於大數據分析為驅動的可持續智能增材製造技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提除了一種基於大數據分析為驅動的可持續智能增材製造技術,並在增材製造企業採用SLM技術製造 AlSi10Mg鋁合金泵葉輪來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可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