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在搜集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關於「樂山大佛」的事件,那就是每當災難來臨之前,大佛都會通過閉眼的方式,給人們警示。這件事情,讓小編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有這種言論的傳出,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從網絡上搜集資料來看,「樂山大佛」閉眼事件,分別在1962、1963、1976、2000年各自出現一次,而每一地閉眼,都牽扯到一個重大的事件。
1962、1963年,中國發生了三年自然災害,很多人因此死去。
1976年,三位偉人去世,中國又發生唐山大地震,樂山大佛再次閉眼。
而2000年的時候,中國正是蓬勃發展期間,出現了很多的大事件,比如加入世貿組織,申奧成功等等,而這一次閉眼,竟然被宣傳成一種祥瑞之兆,甚至還有人吹噓,看到了佛光。
小編不僅在這裡感慨,樂山大佛真的很人性化,不管是面臨災難悲傷也好,還是慶祝豐功偉業也好,就會一招,那就是「閉眼」。
如果說,人去世「樂山大佛」會閉眼,有功績「樂山大佛」也會閉眼,那麼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隨時都有災難發生,都有民眾去世,與此同時,中國蓬勃發展,時刻都有新功績的出現,那麼「樂山大佛」的眼睛是否就睜不開了。
樂山大佛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人們牽強附會出來的,而是有一定的科學原因。
在學術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酸性沉降」,也就是說一些非金屬的建築,比如樂山大佛,表面硬化物被溶解之後,就會出現一些微小的空洞,或者小裂縫,從而導致物體的強度變低,損壞建築的降水。
而罪魁禍首,就是大家熟知的「酸雨」。空氣汙染嚴重,酸雨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除了上文說的酸性沉降之外,酸雨還可以導致建築物,樂山大佛表面開始變髒、變黑,學術上稱之為「黑殼」。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也成為酸雨的重災區,僅此於歐洲和北美,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
而「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盆地,空氣汙染,讓酸雨現象逐漸的加重。在這個地區,空氣的溼度也很大,導致酸雨中的「酸」成分,不容易揮發,長時間留在建築物上,很容易發生大量的酸雨沉降現象。
而「樂山大佛」閉眼,從這裡就很好解釋了,就是酸雨過後,樂山大佛被侵蝕,眼部逐漸的變黑,表皮脫落,從遠處觀望,從視覺角度上,就好像閉上眼睛了一樣,其實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黑殼」現象。
「樂山大佛」修建於唐朝,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為何在資料記載中,從來沒有發生閉眼的現象,反而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出現,這就很好解釋了。
在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的工業幾乎沒有任何發展,煤炭只用來取暖,石油更是罕見之物,那個時候的空氣根本就沒任何的汙染,自然不會出現所謂的「酸雨」現象。
可是到了21實際,「樂山大佛」閉眼事件,為何反而越穿越神,說的難聽一點,科技越發達,為何迷信的風俗,在「樂山大佛」身上反而越演越烈呢!
這個問題,也很好解釋,一種就是眼見為實,上文我們已經說了原因,自然很多人就會從視覺上感官到,「樂山大佛」確實是閉眼的,這一類人宣傳沒有錯,畢竟是真的看到了,雖然只是一種牽強附會的假象而已。
還有一種人,那就是懷著某種目的去宣傳了。
「樂山大佛」是唐代佛像雕塑的巔峰之作,可是如果單單用雕像來說,他本質上還是一個具有佛形象的石頭而已。
作為一個旅遊區,想創造經濟效益,單純的石頭雕像是不行的,宣傳是一種必要的手段。因此「佛像閉眼」事件就開始被醞釀,為何閉眼的呢,就出現了上文提到的,哪幾種牽強附會的觀點。
為了能夠增加轟動效應,「樂山大佛」閉眼事件,就在網絡上越吵越烈,也神秘越想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越想去拜一拜這個通靈的大佛,於是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經濟效益也就凸顯出來了。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一些專業性不強的導遊,為了增強「樂山大佛」的傳奇性,於是對天南地北的遊客,開始介紹「樂山大佛」閉眼的靈異事件,一方面填充自己的導遊詞,一方面也引起遊客的好奇,暗中增加宣傳作用。
這種藉助「迷信」炒作,在媒體上還有一席之地,也說明了很大的問題。
一,媒體娛樂機構監管不到位,二,一些法規還尊在一些漏洞。
說起「樂山大佛」其實真的還有一個很傳奇的故事,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相傳,為了修建樂山大佛,有一位叫做海通的大師,四處的化緣,籌集經費。就在開工的當時,有一個官員前來責難,想要收取建造費,否則就不允許開工。
海通法師據理力爭,這個官員在理虧的情況之下,直接說出:只要你把眼珠子挖出來,我就不收你的建造費。
海通法師,直接拿起刀,自一目,用託盤接住,送到官員面前,直接把官員嚇得逃離現場,自此之後,在「樂山大佛」開鑿期間,再也沒有為難他們。
小編只能說,當今社會利益還是排在第一位,虛假的宣傳只是為背後不菲的收益而已,真正的文化內涵,真的只存在於研究者身上,這是社會傳承的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