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秋分即到。今年的秋分為9月22日的21:30.因為秋分的時間為124年來最早的一次,所以有人稱百年不遇。每年,秋分時間一般出現在9月22~24日,上次秋分來得比較早是發生在2016年,同樣在22日的晚上,但比今年稍晚。
秋分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為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位置來劃分。秋分並不是農曆,而是名副其實的陽曆。它以太陽運行一周作為紀年,以每隔15°定為節氣。由於太陽運行的軌跡並非正圓,而運行的速度也並不相同,因此節氣的時間不固定。
2020年有點特殊,甲子年,雙春閏月,一場肺炎疫情席捲全球,早霜、冰雹和洪澇不斷,災害頻繁,讓許多人覺到年景不好。其實,從天文科學而言,這些猜測是毫無道理的,我們沒必要要過分解讀。不過,節(節氣)雖無差別,但氣(氣候)狀態卻差別很大,對農業生產和生活影響甚大。
首先,今年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早。
今年,立秋早,秋分早,冬至早。立秋早,六月立秋,剛剛進入夏天,就迎來立秋,許多人可能感同身受,今年的夏天格外涼爽。冬至早,今年的冬至出現在冬月的開頭。「冬在頭,賣掉棉被去買牛」,預示今年的冬天為暖冬。秋分早,今年為124年來秋分時間最早的一次,會對農業生產帶來什麼影響呢?
由於冷的早,生長積溫不夠,對收穫後期的作物非常不利。在我們煙臺地區,雖然今年花生獲得了產量上的大豐收,但是籽粒並不飽滿,出油率未必就高。而聞名世界的煙臺蘋果,影響到上色和糖分的積累,進而降低了果品質量。
其次,明察很多跡象,提前揭示未來氣候狀況。
最顯著的比如「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冬天的天氣大體穩定,可能出現暖冬。實際上,這並非好事,會導致病菌與病蟲的越冬有利,給我們生活和生產造成麻煩。對第二波肺炎疫情的防範,對明年病蟲害的防治,都需要引發高度警戒。此外,「秋分有雨來年豐,秋分天晴,萬物不生。秋分最怕雷電閃,秋分有霧三九雨,秋分露重冬季霜」,我們應該通過對風、雨、雷、露、霧的觀察,提前預測天氣狀況,以便適時採取應對措施。
百年不遇的秋分馬上就要來到,時間的早與晚並不蘊含特殊含義。要說特殊,秋分後,天空中將出現雙星伴月的奇觀。在9月25日晚,木星將出現在月亮的右上方,土星則出現在左上方,讓我們屆時一睹罕見的璀璨吧。
朋友,您對今年百年不遇的秋分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