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基地大門口。(南方周末記者 楊凱奇/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1月1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點沙成土:科學還是魔術 環保「黑科技」的商業迷局》)
一項「沙漠變良田」技術引發各方關注,水成為最大的爭論。
這場治沙項目背後,也有資本入局,其中有重慶IT名企、媒體人。在一些學者還抱審慎態度之時,已有新疆、甘肅和江西南昌等多地政府正拋出橄欖枝。項目的觸角甚至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島。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從唐朝的詩人李華到今人,對沙漠的想像,大多脫離不了荒涼二字。然而,2017年11月8日,一條媒體微博《沙漠變綠洲,看「點沙成土」》引來熱議:重慶交通大學的易志堅科研團隊利用「沙漠土壤化技術」,用不到三個月時間,將內蒙古的一片沙漠變為可以耕種的土壤。
相對於難以看到效益的傳統荒漠化治理,「沙變土」吸引了更多眼球。在媒體接力報導之外,這個實驗項目正在悄然擴張。南方周末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已有新疆、甘肅和江西南昌等多地政府拋出橄欖枝。項目的觸角甚至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島。
經過南方周末記者多方調查,「沙變土」仍存在技術爭議,其背後的商業模式亦難解。
在一位重慶交通大學學生看來,老師易志堅平日裡隨和而嚴謹,「經常會和我們一起吃飯、交流心得。但他也要求我們的實驗數據要進行反覆驗證」。易志堅是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力學教授,也是沙漠土壤化項目帶頭人。
在媒體的報導鏡頭注視下,易志堅徒手聚攏起兩個沙堆,其中一個撒上了一些灰色粉末,並加水攪拌。幾分鐘後,他在兩個沙堆上各刨出一個坑,往坑裡灌水。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普通沙堆上的水,很快下滲得無影無蹤;摻雜過灰色粉末的沙堆,水則保存了很久。
易志堅在多個採訪中稱,他通過8年研究發現,土壤顆粒之間存在「萬向結合(ODI)約束」,使土壤溼潤時為流變狀態、乾結時為固體狀態,並總是能在兩種力學狀態之間穩定轉換。
與土壤相對,沙粒之間的關係則是離散的,無法像土壤那樣「溫和地抱住植物根系」,也無法保水保肥。而「沙變土」的原理是:向沙子重新施加這種「萬向結合約束」——把沙子拌上神秘的灰色粉末,添水攪和——就能使沙子恢復土壤的功能,「沙漠變良田」也就能從願景變為現實。
這種灰色粉末,易志堅團隊稱為「植物提取纖維黏合劑」。有人將沙變土的過程比喻為:向沙漠加「膠水」。
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上的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範區(以下簡稱烏蘭布和示範區)是項目的中試地點,4000畝沙漠已經大規模運用這種技術。
2018年1月8日,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一條10公裡長的公路向沙漠深處筆直伸去,公路兩旁各寬400米的範圍內,在阿拉善盟零下十多度的冬天裡,農作物已經枯黃,等待著來年開春的復耕。
項目團隊已經在2017年11月底之前返回重慶,留守的工作人員只有3人。「現在莊稼都死了,去年10月份那才真叫好看,沙漠裡出現了一大片綠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