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的ACM大賽開幕式上,16支北大賽事組織團隊獲大賽組委會頒發的「國際傑出貢獻獎」(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 Award)。主辦方還為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計算中心、對外交流中心等直接執行單位的工作人員頒發了「傑出貢獻獎」(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
獎項背後,是北大各賽事組織團隊三年的默默付出,他們用奉獻承載著責任。
開幕式頒獎現場
從申辦到籌備
2015年,北大舉辦亞洲區域賽的時候(當時還未確定在北大舉辦總決賽),ICPC組委會在查看場館籌備情況時,當即表示:「北大承辦總決賽沒問題。」
北大一貫將舉辦ACM賽事看作促進人才培養和提升學校影響力的大事。2015年,學校常委會經討論一致同意申辦總決賽,高松副校長親自牽頭操辦賽事的各項工作。2017年年底,北大黨委書記郝平帶領黨委辦公室辦公室、校友會、基金會等部門調研信息學院,聽取學院籌備賽事情況,並督促相關部門配合信息學院的工作。
信息學院承擔了包括大賽申辦、與ICPC組委會協調、對接北大的其他部門等、開閉幕式策劃等工作,與計算中心、對外交流中心等賽事直接執行部門,以及保衛部、國際合作部、動力中心等其他十幾個部門一同為賽事籌備工作保駕護航。
信息學院在籌備前期作了大量周密籌劃與細緻組織。準備申報材料、與主辦方反覆溝通、召集志願者、協調比賽時間、尋找贊助商、印製宣傳冊……繁瑣的細節問題考驗著每一名組織者的耐心。
信科志願者與外方一起工作
「申報材料我們已經積攢了兩厚本,這僅僅是學校和組委會的批覆部分,還沒有把報告的正文算上,」信息學院團隊負責人、前沿計算研究中心行政助理楊韞利談起前期籌備時說道,「學院張勤健、王一涵、陸俊林、薛萍、郭煒、錢麗豔、紀曉璐等老師的很多付出都是默默無聞的,甚至有些工作在整個比賽期間完全沒有『露臉』的機會。儘管我們做的事情都是類似後勤保障的瑣碎工作,看似與比賽沒有太大關係。但只要能確保大賽流暢順利地運轉,確保教練和選手安心專注於比賽,我認為,我們的工作就是值得的。」
場內保障
「我們與ICPC共同規劃邱德拔場館的使用方案,並且與學校各部門進行協調溝通,最終做到了保證場館地下運動設施正常運轉,地上三層設施佔用時間縮小到最短,各個房間和區域的設計圖大版改了18次,小的修改不計其數。以至於現在邱德拔的平面圖已經印在了腦子裡。」比賽場內運營負責人範雪松說道。
範雪松所在的部門——計算中心承擔著賽事地的所有運營和保障工作,這也是賽事籌備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ACM-ICPC總決賽在邱德拔體育館進行,但它不同於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十佳歌手等大型場館活動。在場內進行電腦程式設計大賽,意味著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邱德拔體育館打造成一個網絡化的計算機競賽場地。其中對於網絡使用的要求非常複雜,根據ICPC提出的網絡工程圖紙,要在場館內多個房間和區域架設五種不同物理連接的有線網絡,不同顏色代表了不同的應用需求也代表了不同的安全級別,這對計算中心的網絡團隊是一個挑戰。
計算中心網路工程師與ICPC工作人員架設直播攝像頭
「計算中心的尚群、付中南和周昌令等老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做準備工作,經與ICPC方溝通多次後,經過11次修改的方案終於實現了所有比賽需求。」此外,計算中心還在邱德拔體育館、英傑交流中心和百年講堂設立了專供比賽相關人員使用的獨立無線網絡,讓每位來訪人員可以在校園內主要活動場所方便地使用無線網絡。
在籌備階段與ICPC技術和運營團隊溝通過程中,由於多地時差,雙方組委會人員的會議都安排在深夜進行,到籌備後期每次電話會議基本都會到凌晨結束。
氣球是ACM比賽的亮點。每隊在正確完成一題後,組織者將在其位置上升起一隻代表該題顏色的氣球。看似簡單的氣球其實有很複雜的發放規則。譬如:「每道題目第一個解答出來的賽隊拿到的氣球不是隨便發放的,要先確定該賽隊屬於哪個賽區,接著確定該賽區代表的贊助商是哪家,再由工作人員Runner拿到對應Logo和顏色的氣球後,帶著該贊助商的代表去送氣球。」
此次總決賽共準備氣球3000多個,分為150多種。籌備階段要根據比賽需求整理出各種顏色、規格、標識的氣球製作數量,僅僅「數氣球」的工作,計算中心張曉軍老師就「數」了好幾天。此外還要制定氣球充氣時間和派送時間計劃表,保證氣球壽命可以滿足賽事期間各種活動的使用需求。
在ACM-ICPC總決賽期間,邱德拔體育館和體育教研部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動力中心和保衛部在比賽期間的安全保障服務讓整個賽事順利進行,也向國際友人展現了北京大學創世界一流大學的技術實力和工作風採。
「友好使者」
對外交流中心既要對開閉幕式流程方案、比賽場外組織和服務籌備、學術活動和贊助商活動安排、慶祝晚宴策劃等工作進行多方協調,又要保證參賽者的「行、食、宿、遊」,包括落實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約1500名參賽人員的來華籤證、全員接送機和比賽期間數百輛次的班車、三個酒店的住宿預訂,以及包含穆斯林餐、猶太餐、素餐、全素餐的餐飲安排,還有文化遊覽等。
由於是國際賽事,雙方存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溝通這個環節極為重要。「比賽在非英語國家舉辦是很不同的,」中心副主任王穎說道,「外方對中國國情和地方規定了解有限,我們在與外方就一些方案的溝通中,特別注重傳達這方面的信息。」
此外,中心團隊還要經常應對變化。特別是在酒店的搭建環節中,外方需求的臨時調整常常導致工作人員將完成的工作「推倒重來」。「有一次我們和搭建商連夜完成了一個展覽的搭建,第二天早晨接到組委會方面新的方案,展覽10點開始,而此時搭建商已經回去,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志願者全體動手,最終按時保質完成了任務。」協助酒店會務的學生志願者張曄回憶道。ICPC活動總監Melissa評價北大團隊「應急能力這麼強,真是不可思議」。
志願者工作現場(圖片來源:ICPCNews)
「志願者服務保障像解數學題比賽,又像下棋,我們要考慮各種情況,隨時找到最優策略來應對各種情況。」中心主任助理劉昕果負責賽場的餐飲保障,他帶領70多個志願者服務於賽場選手各式各樣的用餐需求。
4月19日比賽結束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而志願者的忙碌還未結束。交通組迎來了大量的送機工作,航班幾乎一小時一班,而且經常遇到航班信息變化,他們直到22日晚12:00才結束工作。
除了交通組,對外交流中心有著包括酒店接待組、接機組、餐飲組在內的一支400多人的志願者隊伍,不同組分工明確,與國際組委會工作團隊、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和計算中心的學術團隊通力配合,為大賽成功舉行提供了全方位支撐保障。
談及志願者,ICPC 項目經理Lisa Donahoo說:「他們是北京大學的友好使者!(ambassador of Peking University )」
信科團隊、計算中心團隊與對外交流中心團隊合影
平臺促進成長
「該項賽事,有利於提升學生的編程能力、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有利於學生『走出去』,接觸到各國的優秀選手,有利於更新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李文新認為,「也正是著眼於此,信息學院不遺餘力地推進ACM教育與訓練。」
學院近幾年連續組織參賽選手到聖光機大學(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冬訓,通過與ACM賽事頂尖水平大學交流,汲取先進的經驗,冬訓後隊員成績的飛躍也說明了這一點。冬訓後的2014年北大獲得了金牌第三的成績。
一方面,ACM比賽提供了非常優秀的教育資料,現在北大計算機方面的很多課程已經使用部分ACM比賽內容作為課程內容;另一方面,借鑑ACM比賽的經驗,信科上線了POJ在線測評系統,使得學生在提交代碼後可以得到實時的反饋,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由2010年POJ延伸出來的Open Judge系統就是受到了ACM比賽系統的啟發。學生可以在線提交作業,系統將自動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測評,提高了效率。
部分志願者與北大參賽隊合影
「賽事執行主席一直稱選手為problem solver,因為選手在比賽中就是解決問題的人。我們希望選手不光在比賽中解決問題,未來更能解決更多現實問題,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楊韞利談道。
事實上,就不少昔日的參賽選手而言,他們確實做到了。大數據處理著名平臺Tachyon的發明者李浩源,奇點機智技術合伙人毛景數等畢業後繼續在計算機領域發展。
2002年參賽隊員羅國傑因對計算機科學的熱愛走上了學術的道路。他在美國UCLA博士畢業後,被北大引進為新體制特聘研究員。現在由隊員變為了教練,近年來帶領北大隊在全球總決賽中連獲佳績。
正如林建華在本次大賽開幕式上所說,北大一直並將一如既往地參與國際大學生相關活動的組織,為世界各國青年的學習成長與交流互鑑提供平臺和保障。(文/新聞網記者 王巖)
延伸閱讀:北大承辦ACM之路
北大先後在2004年、2005年舉辦了亞洲區預選賽,並舉辦每年一次的校內賽暨全國邀請賽。在2015年申辦總決賽後,北大更是在2015、2016、2017年連續舉辦辦亞洲區預選賽,為後續賽事的承辦積累經驗。「三次預選賽應該和這次總決賽看做是一體的,我們把前面的比賽當做練兵、當做預熱。」北大ACM首任教練、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李文新在談到此前賽事與這次決賽的關係時說道。
北大承辦的幾次亞洲區區域賽,規模絲毫不比決賽小,參賽隊更是達到200支隊,甚至超過此次決賽的140支隊。每年一度的校內賽完全由學生組織籌備,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鍛鍊。經過幾年區域賽的錘鍊,無論是選手還是承辦方,在籌備總決賽這件事上都信心十足。
專題連結:ACM總決賽
校慶專題網站:
編輯: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