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荒已成為制約大數據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如何破解大數據人才荒難題?廈門通過委託大數據龍頭企業評審和培訓,有效緩解了制約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人才荒難題。
問道者 李 百
01
廈門首次評審大數據專業職稱
近期,廈門公示首批大數據專業助理工程師、工程師職稱評審名單。從公開的信息來看,全市共有400多人報名,通過最後評審的約有八成。
這是廈門首次就大數據專業職稱進行評審,在福建乃至全國範圍內都具有示範意義。此次大數據專業職稱評審的特別之處,它由廈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權,委託廈門上市公司美亞柏科負責組織實施評審。
這也被視為福建省職稱改革的一次試水,同樣被列入試水範圍的職稱還有「機電元器件」。職稱評審機構由政府部門轉向企業,這是一個大膽先行先試的創新。
在此公示之前,類似的一線技術人員,一般只能通過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取得證書。但「以考代評」的做法,不僅在專業設置上過於寬泛,也將很多擁有豐富經驗的人才擋在了職稱評審的範圍之外。
廈門人社局官員指出,由於產業不斷創新,原有職稱專業設置難以適應新產業新趨勢的發展需求,無法為新產業引進、招聘、考核評價專業人才提供相應參考標準。
而人才是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通過對大數據和機電元器件人才制訂評價標準,意在為企業選人用人和人才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使職稱專業設置與城市戰略需求同頻、與產業發展同步,從而激發大數據從業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
對廈門人社局來說,這是一次頗具象徵意義的職稱改革;對於企業來說,這是一次有效緩解大數據人才荒的應對之策。
02
各地都在鬧大數據人才荒
作為一家兩次上過美國「管制實體清單」的上市公司,美亞柏科對大數據人才同樣十分渴求。
不久前,美亞柏科剛面向全球持續招募新型智慧城市和網絡空間安全板塊相關人才,包括技術帶頭人、產品及銷售負責人等。
美亞柏科這樣的行業龍頭尚且不得不面對「大數據人才荒」的尷尬,放在整個廈門更是由此可見一斑。
登陸廈門人才網,輸入「大數據」,每天都會有幾百條相關的招聘信息跳出來,信息對應的是廈門多達數百家企業對大數據人才的迫切需求。其中就有同樣A股上市公司的盈趣科技和蔡文勝旗下的4399網絡,一些企業的招聘信息甚至保持常年有效。
對大數據人才迫切需求的還不只是廈門。
麥肯錫早在幾年前就預測,2018年大數據或者數據工作者的崗位需求會激增,其中大數據科學家的缺口在14萬到19萬之間,對於懂得如何利用大數據作決策的分析師和經理的崗位缺口則將達到150萬。
兩年過去,這一數字只增不減。
「廈門聚集了一大批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產業集群,這些高科技新興產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廈門人社局官員如此解釋推動大數據專業職稱評審改革的原因。
03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以考代評」下,證書成為企業面試的第一道硬體。但證書只是證明持證人學過專業理論知識,也把很多掌握了技術的非科班人才攔在了職稱外面,這必然不利於大數據人才流動。
不言而喻,這是造成大數據人才荒的一個原因。
掌握了技術的非科班人才「口說無憑」,拿到證書的科班人才卻可能存在理論脫離實踐的尷尬,這又導致了人才專業的錯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廈門職稱評審在大數據專業上的,改革,顯然遵循了這樣的原則。
美亞柏科是中國大數據社會治理方案探索的先行者和國內電子數據取證行業的龍頭企業,是網絡空間安全和大數據智能化專家。
就廈門而言,由美亞柏科來組織實施大數據專業職稱評審,無疑最具公信力。
美亞柏科很早就成立了大數據實驗室,並在北京、深圳和廈門三地設立機構,以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信用大數據實驗室為支撐,以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的技術團隊為基礎,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圍繞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領域新技術展開理論研究和應用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美亞柏科還有培訓方面的專長,教學培訓一直是美亞柏科的優勢業務之一。因此,承接職稱評審正好揚其所長。
從首次大數據專業職稱評審改革取得的成效來看,廈門此次大數據專業職稱評審改革可謂一舉多得。
對廈門管理部門來說,這是職稱評審市場化的一次有益嘗試,「以評代考」讓職稱評審更加專業,也更貼近市場。
對企業來說,特別是對接受委託負責組織實施大數據專業職稱評審的美亞柏科來說,近水樓臺先得月,有更多的機會接近大數據人才,在解決大數據人才荒上有可能優先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