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中年,世界各國尚無統一標準。依我國國情,普通人40歲-55歲作為中年階段較為符合實際。 此類人往往伴隨著知識仍在積累增長,經驗日益豐富,然而人體生理功能卻在不知不覺中下降等的特點」,這是百度百科對於中年所下的定義。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社會對中年人這個群體並不友好:油膩中年、中年危機,「中年人的認命,從放棄身材管理開始」,類似的話題和標籤在各種媒體上層出不窮。莫非真的青春無敵,但是中年一定有其自身的意義,它對於我們整個人生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地球上有人類的大部分歲月裡,很多人活到40歲以上,而自然選擇為何作用在這樣高歲數的人類身上,卻早已放棄其他動物,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幾千年來自然選擇把年過40的人類塑造成獨特的生物,他們並不是逐漸凋零,而是進入一個特別的人生新階段。
《中年的意義》這本書從科學、藝術、社會科學的角度來探討中年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的模樣,讀完這本書,你也許可以重新思考中年對於我們的意義。
作者大衛·班布裡基是劍橋大學的臨床獸醫解剖學家,聖凱薩琳學院的藝術與人文領域研究員,在《中年的意義》書中為我們開列了18項特質清單重新定義理想的中年,讀完這本書,你將懂得擁抱中年,以及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長久以來被誤解的黃金時代。
一、中年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個體能下降的時代,你可能會感覺到身體和健康的困擾。
時光沒有對中年人的外表手下留情,皮膚會逐漸失去活力彈性,產生皺紋,出現斑點。頭髮開始變白或者變灰,發量已開始減少,體重開始穩定增加,脂肪取代肌肉,聽覺和嗅覺也會開始下降,心血管等疾病會在中年埋下伏筆,這些都是生命時鐘在中年人身上發生的變化。而現在的群居生活使得這些變化並不會讓中年人的生活變得難以忍受。
二、好消息是中年人的大腦仍然處在人生巔峰期。
人們的思考方式在中年開始發生變化,會為了達到目標而去改變心智方法。雖然反應的速度並非中年人優勢,然而在語言能力,空間知覺,數學能力,推理能力和計劃能力中,中年人都有更為優異的表現。中年人在許多方面仍然處在智能的巔峰,並且這段時間很一致的分布在40~60歲。
大腦讓中年成為人類生產力最旺盛的時候,同時也是我們最能把文化傳承給別人的時候。與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採集和文化傳播中聽做的一樣,現在的中年人對於經濟與政治世界的把控作,仍然具有相同的優勢。
所以中年是很多人事業上成功的巔峰的時候,或者是事業的開創的起點。
柳傳志在40歲的時候還是中科院的研究員,標準的學者身份,就在這一年,他毅然辭職下海,在中關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後來發展成為今天的科技巨頭--聯想集團。
任正非在43歲的時候創立華為,那時他對於手機行業來說,既無背景,也無經驗,沒有人看好他,而現在華為集團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首位。
這一切都證明,中年並非碌碌無為中年,也不是人生的低谷,反而是很多人事業的起點。
三、中年人的情感生活是最豐富又穩定的時候。
中年人的情緒和思考能力達到了一個平衡,這是趨於成熟的表現。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中年人已經重新發展出一種有效的人格,使得情緒和認知可以達到平衡。在表現時,中年人會感覺更加快樂,會更有控制力以及承擔更少的壓力。外在表現就是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在中年時期反而是呈現下降趨勢。
中年人已經擁有了很多資源來獲得心理支持,有穩定的家庭,以及有相當的財富和社會給予的安定感和歸屬感,所以。中年人一般都具備自然穩定的人格,迴避和處理壓力的迴避壓力和處理壓力的效率遠遠超過人人生的其他階段,那並非人們通常所誤認為的是中年人不快樂、中年是抑鬱症的高發階段。
中年人是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和文化的傳承者。中年人會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教育孩子,把工作經驗傳遞給新入職的下屬等,這些都是中年人的獨特優勢,這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中年其實是人生的黃金階段。
到中年時期個人的身體心智和自我都會經歷全面的評估,以及關係角色都會發生變化,好消息是你並非對這種變化毫無抗拒,而是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
作為現在的中年人,我們其實非常幸運,我們可以有信心可以健康地進入老年生活,努力保持年輕的外表,並且有自由時間和智慧在其間做想做的事情,只要你善於利用自己的擁有的各種資源,這是一段非常美妙的時光,願你也能好安心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