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隱秘的角落》的大爆,長久以來國民度不算太高的文藝片常客秦昊被更多人熟知,除了角色方面的登山梗,他的性格、經歷、與伊能靜的愛情故事都被網友翻出,自劇集6月16日開播後,關注度直線上升。
秦昊去年年初拍攝的古裝權謀劇《南歌》也順勢於昨日在騰訊視頻播出,《隱秘的角落》帶來的高熱度令他收穫頗豐。
許多人猜測,藉由懸疑劇的浪潮,「叔圈」可能即將迎來春天。可突然有人爆出,因《隱秘的角落》大火而備受關注的愛奇藝的迷霧劇場未能順利排片,原定接檔的《非常目擊》等劇並未如期而至。愛奇藝回應稱「六部劇上線時間均以完成後期的定檔官宣時間為準」,對懸疑劇燃起興趣的觀眾嗷嗷待哺,接下來幾部劇中作為主角的王千源、廖凡等「叔圈」演員再次大火的時間恐怕需要集體順延。中年男演員的春天來得並不那麼容易。
作品加身,「叔」打天下
不知是規律還是玄學,每年夏天都是爆新人的時候,大家親切稱之為「夏天又回來了」。從王凱到朱一龍、白宇,再到肖戰、王一博與李現,這些「夏日限定」都是年輕人,流量加身,後續資源不斷。
可今年出現了些意外。除《傳聞中的陳芊芊》《韞色過濃》雙劇同檔播出的丁禹兮小有水花之外,娛樂圈甚少出現衝進人們視線的新人男演員。
從6月電視劇商業價值榜來看,近期熱度最高的演員不是流量藝人,反倒是陳建斌、潘粵明與秦昊這樣除影視作品之外鮮少露出的中生代演技派。
捧紅秦昊的《隱秘的角落》是一部懸疑劇,這類題材作品也是目前最適合非流量型的中年男演員的選擇。懸疑劇重劇情,當情節足夠吸引人,只要演員能夠撐起角色,是否知名,長相是否符合主流審美都不算必要條件。反之,演員若能將對推動劇情有關鍵性作用的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便能加深「演技派」的標籤,獲得觀眾的好感。
《隱秘的角落》上線期間恰逢真人秀《婆婆和媽媽》及女團成長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播出,這兩檔在芒果TV播放量排名前三的熱門綜藝向觀眾展現了秦昊戲外的私人狀態,從側面加深了觀眾對秦昊的認知,是對他人氣的加持。
同劇組的張頌文亦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他在劇中雖不是絕對的主角,但吃餛飩、打牌等多場戲都被觀眾截取反覆欣賞,近年的採訪也掀起了多場關於文藝片演員片酬的討論。
另一位近期話題不斷的中年男演員是潘粵明。對私生活尤為重視的他甚少參加觀察類真人秀,也幾乎不在社交平臺透露自己的感情生活,忙著拍攝鬼吹燈系列的他在近兩個月沒有太多外圍露出,更多的是憑藉作品的數量而獲得高關注度。
6月11日《誰說我結不了婚》收官後,23日和25日《局中人》《愛我就別想太多》相繼播出,且均為上星劇,涵蓋了央視八套、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真正實現了霸屏效果。《誰說我結不了婚》《愛我就別想太多》為都市情感劇,《局中人》是諜戰劇,兩類題材沒有重合,可以吸引不同興趣取向的受眾,實現了「廣撒網」的效果。
加上潘粵明洗清某些謠言之後,主演了《白夜追兇》和《鬼吹燈》系列品質劇,觀眾緣一向很好,在六月收到高關注度,成為「叔圈」的高人氣選手也不足為奇。
稍顯意外的是,在六月,甚少做個人營銷的低調的陳建斌也成為了「叔圈」頂流。有著話劇演員、影視演員與電影導演多重身份的陳建斌國民度較高,但觀眾更熟悉他的角色,圍繞著他本人的討論止步於2018年的家庭觀察類綜藝《幸福三重奏》。此次熱度登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兩部劇的無縫銜接播出。
他主演的另一部劇是劉海波導演的公安劇《三叉戟》,全劇皆為老戲骨,沒有外圍的因素去搶熱度,劇集高光片段便全落在了陳建斌、董勇、郝平身上。
23日《三叉戟》收官之後,《愛我就別想太多》無縫銜接播出,陳建斌一反往日戲路,與小自己20歲的李一桐談起了戀愛,話題度較高,且目標受眾群也因為這部老少戀劇集從中老年轉移到了更為年輕的群體,擴大了影響力。
在作品的質與量的加持下,六月算是這三位「叔」的天下。
選擇的困境
從近期話題度較高的幾位中生代男演員的情況來看,他們不具備粘性較高的痴狂的粉絲群體,且已有家室或女友,難以販賣「男友」之類的比較吃香的人設。流量型演員想要在獲得高熱度相對容易,只要有作品在播,便有粉絲自發進行宣傳。劇集收官後,單靠與粉絲互動和各類時尚、晚會活動的露出也能維持熱度。但對於秦昊等藝人來說,他們更多的只能依靠作品說話。
可對於許多非流量型的中年男演員來說,他們在作品方面的選擇也面臨一定的困境。
首先是流行題材的變更導致的困境。幾年前的都市情感劇還流行大叔配蘿莉,不論是劇外演員的年齡差還是角色的年齡差,時常是十歲以上。王志文與李小冉的《大丈夫》、鍾漢良與孫怡的《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以及「大叔專業戶」張嘉譯主演的《蝸居》《我的體育老師》《急診科醫生》等,曾一度比較受歡迎。
但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是常有的事。如今陳建斌主演的《愛我就別想太多》雖說加入了「富人裝窮人」等較新的元素,但整體而言仍是披著現實題材外殼的「老少戀」偶像劇,目前收視僅0.5左右。
豆瓣目前還未開分,但從短評來看,大家對這類劇情不太買帳。
面對質疑,陳建斌坦言,演員的任務就是不斷創造角色,「我總是希望能夠開拓新的領域,然後去挑戰新的角色。」的確,對於他這類已有多部正劇作品的高口碑、高國民度演員來說,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算是為自己的演藝生涯增添色彩。可娛樂圈還有很多知名度遠沒到這個高度的中年男演員,一次較低收視和口碑的嘗試不僅很難幫助他們提升人氣,反而有可能導致後續爭取角色難度加大。
「大叔x蘿莉」戀過時,姐弟戀又輪不到中年演員來演,這是一個較為尷尬的境況。同時,近兩年是女性題材劇集崛起的大年,尤其是女性群像劇,單是已官宣的就有12部。
這類劇集雖很缺男演員,但男性角色均為女性成長服務,人設不一,其中不乏渣男、直男癌患者等不討喜的角色設定。由於這類劇集的受眾多為女性,對女性觀眾來說,看這類代入感極強的都市生活、愛情劇,一個對女性不夠友好的男性角色可能比懸疑片中的罪犯更令人生厭。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性群像劇中的男性角色於男演員而言不算特別好的「餅」。
當然了,都市劇中自然不缺乏精英型的男性角色,可這類角色對演員的外形、氣質有著較高的要求,某種程度上說,此類角色可能已經被靳東、王耀慶等有長相也有一定人氣的「霸總」專業戶壟斷了。
相比之下,歷史或現實主義題材的正劇或許是最適合實力派中生男演員的選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85後有一定流量的帥氣男星經歷了多部劇集的淬鍊後,演技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加上人脈的積攢和人氣的優勢,諸如李易峰(《號手就位》)、張若昀(《雪中悍刀行》)、王凱(《大江大河2》等)、黃軒(《1921》等)等男藝人也都能扛起許多大劇,對於非流量型的中年男演員來說,留給他們的更多的是男二、男三,而非男主。
其它的諸如迷霧劇場中多部懸疑影片中的重要角色,當流量藝人或是新一代男藝人無法扛起時,或許就是實力派中年男演員的最佳選擇。但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張震、秦昊、陳坤「電影咖」也都進入到了電視劇市場,所謂的「電影咖」、「電視劇咖」的界限已經沒有那麼明顯,分類競爭的情況減少,「混戰」之中,並非處在金字塔上端的演員們在競爭角色方面,自然不佔優勢。
輿論的困境
部分男演員在作品選擇上的難處或許與部分女演員類似,但於中年男演員而言,他們還面臨著中年男性獨有的困境:輿論壓力,且近兩年尤其明顯。
比如,在所有參賽選手都大於30歲的逆齡選秀《乘風破浪的姐姐》大火後,《披荊斬棘的哥哥》也傳出了籌備信息。與「姐姐」版官宣時的萬眾期待相比,網友對於中年男藝人選秀的熱情意外的低,且透露出牴觸情緒,「滿屏的油膩」「哥哥們哪裡需要披荊斬棘」等負面評論比比皆是。
在目前掌握了話語權的相對年輕的網友們眼中,中年男演員被無差別「掃射」,都冠上了「油膩」的頭銜。
「油膩」原本是對性格的形容詞,但近兩年已成為一種籠統的說法,除了行為令人不適之外,觀念老套、「爹味」重的藝人也會被形容為「油膩」,那些不注重身材管理卻仍耍帥、扮演精英角色的藝人也難逃「油膩」的帽子。
的確,在身材管理方面,正是因為市場對於女性藝人在外形方面有著高要求,或是她們自己有著對美與健康的追求,便出於主動或迫於危機感而有意識地保持身材。
反觀中年男藝人,就像生活中對男性身材相對寬鬆,影視市場中,除了特定的類似於總裁之類的角色之外,許多中年男演員在鏡頭前呈現的身材都十分普通,甚至是不修邊幅。
同時,中生代男演員受到的教育相對傳統,可能會有部分觀點與年輕人的相悖,加上信息在網絡傳輸時容易被層層添油加醋,導致時常有中年男演員的言論被批判,比如近段時間本有著較好觀眾緣的郭濤就因多年前的育兒書中關於女性的觀點而被批評。
這類因言獲罪的情況在中年男演員身上發生的機率較高,包括近期的高人氣演員秦昊,也有人會翻出他多年前的言論進行解讀。
而如今年輕的男藝人接收的觀念較新,更早地接觸到網絡,加上眾多經紀人會規範藝人的發言,流量型藝人不論是社交網絡上的言論,還是線下的採訪等,相對較少出現「禍從口出」的情況(仝卓除外)。
理論上,每個人都是個體,不代表群體,但人們總忍不住「合併同類項」。正是因為某一個年齡段的藝人常出現「翻車」的情況,導致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下,中年男演員在某種程度上被過分解讀。
但輿論是可以通過實際情況去扭轉的。信息轟炸的時代,網友的愛恨來得快去得也快,只要沒有觸及原則性的大問題,藝人的風評可以靠影視作品扭轉。至於作品的選擇,儘管存在著困境,但並非無路可走。早些年因戀情捲入輿論風波的秦昊可以通過一個禿頂形象的角色成為六月新頂流,其他演員又何嘗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