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年職場人:我們怎麼把生活過成了囚徒困境?

2020-12-04 半山小石

堂哥去年因公司倒閉,重新找工作碰壁,已經窩在家裡好長時間。聽大伯說他已經大半年都沒有出門,早上睡到中午,晚上通宵看手機,家裡人只要一催,堂哥就發火和他們吵架,把嫂子氣得帶著孩子回娘家住了幾個月了,堂哥也不管,眼看這個家都要散了。說到這裡,一向嚴厲倔強的大伯抬起袖子抹眼淚,看著大伯臉上刀刻般的皺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關於堂哥的情況我多少也了解一點,堂哥之前就職於一家金融公司,由於資金鍊斷裂倒閉。公司倒閉之後堂哥一開始也在積極投簡歷找工作,後來都不了了之,之後投了簡歷幾乎沒有收到面試通知。就這樣堂哥慢慢消沉下來,壓力越來越大,脾氣也越來越暴躁,最後就變成了裝在套子裡的人,用冷漠和暴脾氣逃避壓力。

人到中年必有一坎兒,人生過了一半,已經走過了巔峰時刻,開始走下坡路了,面對種種壓力難免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更是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隨時會被淘汰。

人到中年,承受的壓力比起以前要大得多了,不管有沒有工作,不管賺錢多少,不管現在社會地位如何,都必須承認,就是我們的精力不如從前,希望一天天減少,對於未來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越來越強烈,要面對的問題卻越來越多,一下子不知道如何解決。

中年人面臨的囚徒困境有哪些?

1、家庭生活負擔

步入中年,孩子基本上都到了上初中、高中的年齡,為了孩子能夠不輸在起跑線上,各種補習班不可缺少,營養也得跟上;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稍微有個頭疼腦熱,進一次醫院就得成百上千;工作中、親朋好友間人情份子也是必不可少……資金壓力接踵而至。

2、身體機能下滑

不管平時怎樣保養、不管多麼不願意承認,到了中年之後我們的身體機能確實是在下滑。加班不能再肆意了,一次熬夜甚至需要三天才能恢復。嘴上說不服老,自己還年輕,卻已經默默地從冰飲可樂換成了保溫杯裡放枸杞,到底還是妥協了。

3、被後來人趕超

隨著自己身體機能的下降,看著職場上摩拳擦掌的後起之秀,總有一種磨刀霍霍向自己的危機感。在看透工作本質的中年人心裡,被更有價值和優勢的年青人替代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4、沒有技能傍身

很多中年人都被生活消磨了稜角,沒有了往日的鬥志與激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混日子。殊不知自己從事著沒有技術含量,隨時都可以被其他人替代的工作,沒有一技之長、沒有核心競爭力,我們的處境如履薄冰。

5、將被時代拋棄

現代社會的更新換代速度太快了,從IT到網際網路再到AI,在市場經濟的刷選下,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倒下就再也起不來,在這種大環境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眼看著新型行業的崛起,自己卻無能為力,時代拋棄我們的時候,真的是一聲招呼都不會打。

面對經濟的壓力、生活的不如意、職場的不順利,看著其他人豪宅華車、垂釣度假,我們就只能在背地裡暗罵命運不公嗎?有沒有深層次地從自身方面找找原因,為什麼別人把生活過成了喜劇,我們卻過成了悲劇?

造成中年人囚徒困境的原因分析

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人總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不敢說所有落魄的中年是由不努力的青年導致的,但是九成沒得跑,這也是為什麼家長都使勁兒逼孩子努力學習的根源所在。

到了中年才知道,曾經偷過的懶落地長成荊棘把我們圈起來,長長的刺兒朝裡面生長,但凡我們行動,不僅處處掣肘,甚至還會在不經意間被扎得皮破血流、痛徹心扉。

2、漫無目標隨波逐流

很多人沒有生活目標也沒有職業目標,人一旦沒有目標大腦就會隨機地選擇目標,俗稱隨大流。雖然我們的生活軌跡在不停地向前推進,但是實質上我們的靈魂在流浪,人生在漂流。

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生一定要完成一個夢想,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夢想服務,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

水面上朝著目標行駛的叫做船,隨波逐流飄到哪兒算哪兒的叫做垃圾。

3、想多做少眼高手低

去年比特幣炒出天價的時候,我不止聽一個人在後悔:當時比特幣那麼便宜,別人讓我買我卻沒有買。當初要是買它幾百個,我現在就發財了!

也有很多人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訴說自己的夢想和人生規劃,講完了孩子睡著了,這些規劃和夢想往孩子睡夢裡面一扔了事,自己又開始玩遊戲、看視頻。

我們也曾經有過萬丈雄心,但總是被種種原因所阻礙,最終半途而廢或者夭折在萌芽期;我們也曾做過指點江山的夢想,卻囿於才華能力的不足無法擔當大任。

我們的才華配不上野心,我們的雙手也跟不上腦子的轉速。

4、不積小流無成江海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我們之所以會遇到中年囚徒困境,是因為我們積累的資本太少了。

財富積累不夠:網上流傳這樣一句話「最大的悲哀是人活著,錢沒了」,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家庭而言,財富積累不夠的結果是家庭抗風險能力差,一旦出現意外,整個家庭將陷入貧困的泥淖之中,難以脫身,更遑論其他的發展了。

經驗積累不夠:沒有經驗就沒有競爭力,沒有競爭力就意味著只能從事低端行業,而且隨時可以被其他人替代,職業安全係數低。

人脈積累不夠:有這樣一種說法:20歲靠年輕,30歲靠能力,40歲靠人脈圈子。在陷入困頓的時候沒有人夠拉我們一把,正是由於平時不注意人脈積累,才會導致四面楚歌無處突圍。

5、有心無力積重難返

相信有很多中年人有這樣的感覺:在某一時刻所有的問題仿佛商量好了一般突發齊至,令人措手不及。

猶如在大海裡面航行的船突然同時破了好幾個洞,海水瞬間湧入,而我們手忙腳亂,每一個洞都想堵住,但是卻一個也沒有堵住。一番折騰之後,縱然心裡有所不甘,但是人已疲憊不堪,到最後無奈往船上一躺,沉了算了。

當我們內心絕望,停下一切自救行動的時候,這艘船的沉沒只是時間問題了。

受大伯所託,和堂哥聊天的時候,堂哥說了這樣一番話:最近也在不停的投簡歷面試,感覺全世界都不再需要我了,簡歷投遞之後如同泥牛入海,毫無音信,所以感覺到迷茫、失落、很煩躁。無所事事的日子,除了投遞簡歷,好象剩下的只有無盡的等待。等的時間長了,躊躇滿志變成了心灰意冷,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就是個廢物,沒有臉面面對家人。

所以面對生活的磨難我們就要自暴自棄嗎?因為世界對我們不友好我們就應該藏匿躲避嗎?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我們就直接舉白旗嗎?

不能,不能放棄也不能投降,因為我們的背後是父母的牽掛、伴侶的關懷以及孩子的敬仰,所以避無可避、退無可退。那麼我們還有機會破冰翻盤嗎?

中年人如何掙脫囚徒困境?

1、調整心態堅定信念

人到中年,我們人生的歷程最多走了2/3,還有至少20年的時光等待我們。這20年不像人生之初的20年,我們無法把控,未來的20年我們完全可以自由操作,去實現一些自己的夢想。20年的時間,足夠走10遍長徵了,我們面臨的挫折難道比走長徵更難?

不用管網上盛傳的年紀輕輕的企業家創業成功的故事,這些只是少數。目前中國平均勞動力的年齡為37.8歲,由此可見中年人才是目前社會勞動力的中流砥柱。而目前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是3.5年,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跳槽是常態,沒必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苦也一天樂也一天,調整好心態,提升自己的精氣神,精神好了,好運也會很快到來的。

2、敞開心扉分擔壓力

很多人自身遇到不順利事情的時候抱著「報喜不報憂」的心態,對親人好友進行隱瞞,中年人尤甚,見過很多正值中年危機但是特別辛苦、特別有擔當,為家庭咬牙苦熬著的中年人,他們一肩擔起所有的壓力。

假如這件事情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可以,但是如果是長時間無法解決的事情呢?一個人承受太大的壓力,時間久了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會出現問題,讓我們本來就尚未突破的困境雪上加霜,這個苦果終究是整個家庭去買單,何苦來哉?

另外不要低估了家人承受壓力的能力,在遇到沒有把握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難題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家人,讓他們知道目前家庭的真實情況以及面臨的困境。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卸下心中的重石,讓我們輕裝上陣;另一方面能夠取得家庭成員的支持與助力,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個體,總會與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更何況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家和萬事興,有時候好意的隱瞞對身邊人來說是傷害,還會與好機遇擦肩而過。

3、未雨綢繆規劃現金

隨著用錢地方的日益增多,不管在有沒有持續進帳的情況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家庭情況認真規劃一下,比如說每月必須的現金流為多少、另外拿多少作為備用金、多少做投資、多少做養老規劃等等。還需要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開支,這也是讓家人知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目前已經沒有了經濟來源,那就去找一份可以獲得現金流的工作。當今的社會,只要不懶惰,想掙養家餬口的錢還是不難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無法規避風險,那就提前做好預案,把風險損失降到最低。

4、找到目標勇敢前行

按照上文的分析,中年人至少還有20年的時間去奮鬥。父親的一個朋友,經歷很勵志。他在中年的時候趕上下崗,出來之後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找工作處處碰壁。但是他沒有放棄,每天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後不知怎地開始跟著一位打金銀首飾的老師傅當學徒,學了好幾年才出師,現在是我們那裡有名的金匠師傅,收入不菲。

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找到目標之後就朝著目標前進。在前行的過程中有艱難坎坷,有種種磨難,那又怎樣?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唐僧踏上取經路時的年齡按照唐朝平均壽命來算也是中年人,九死一生地完成了取經任務。所以一個人一輩子總要做成點事情,留給子孫一筆精神財富。

5、主動學習注重積累

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國家。人到中年落後的是什麼?是體力,是知識、是思維,但是知識和思維是能夠通過不斷地學習進行彌補的。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人為什麼寧願吃生活的苦,卻不願意吃學習的苦:因為生活的苦是被動的,不得不吃;而吃學習的苦是主動的,是要調動所有的感官全部投入,而且短期內看不到效果,所以很少人能堅持下去。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比的就是我們的耐性、我們的堅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只有堅持不斷地學習,我們的知識、經驗、能力才能聚沙成塔,最後發生質變。

同時也不要忘記對人脈圈子的積累,一個好漢三個幫,多個朋友多條路。

6、保重身體張弛有度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建功立業的基礎,只有身體好才能承擔起家庭的壓力、抗下以後的風雨。

我們都見過彈簧,受力過度有可能導致超出其彈性極限,那麼彈簧就廢了,人也一樣。

在負重前行的道路上,也應該適當放鬆自己,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歌和遠方。

【結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破出囚徒困境,只能將過往一切打破,重新一磚一瓦進行搭建,過程很痛苦,急不來也急不得,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

無論社會如何發展,中年人永遠都會存在,也永遠都會有市場。堅信這一點,不要放棄努力,挺過去,就會獲得新生。

相關焦點

  •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突破囚徒困境只有一種方法:所以有人的行為都應該符合集體理性。哪些事是我麼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每天到了下班時間還不肯走,怕準點走了留給領導的印象不好,所以都要僵持一會兒且爭做不是第一個走的人。囚徒困境就是為了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而出現的不合理的選擇和行為產生的困境。囚徒困境的最初版本原來是這樣的兩個囚徒。警察給了他們三個選擇:A、都坦白,每人判5年。
  • 我對生活中「囚徒困境」的理解
    「囚徒困境」是博弈理論裡的一個命題,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兩名學者1950年代提出來的,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個故事來描述: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
  • 囚徒困境的困境究竟在哪?
    不知道手機前面的各位有沒有聽說過囚徒困境,這是一個很經典很有代表性的博弈論模型,甚至由此能產生很多關於生活中事例的思考,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囚徒困境。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八年。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是「囚徒困境」,這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我們姑且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故事中有兩個囚徒。他們犯事被捕,被分別關押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間,接受嚴厲的審問。警方暫時沒有證據給他們定罪,提出他們誰先主動交代就能得到釋放,同時還會有舉報獎勵。兩人都知道彼此抵死不認最後都能得到釋放,那麼他們會選擇一起合作對抗警方嗎?
  • 博弈論:為何人善總是被人欺?從囚徒困境看人性邏輯怪圈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依然舉例博弈論中的經典悖論——囚徒困境來說明這個問題。至於為何要用囚徒困境來說明這一問題,我們後續會提到這個經典悖論中的適用性和普遍性。囚徒困境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兩方或以上的人數在選擇博弈的時候,大家遵循的是個人理性的原則,因為信息不對等,我們無法準確預估對方的選擇是如何的。但是就善良的人來說,他可能會選擇集體理性原則來做出決策,即替對方考慮並以此為決策依據。
  • 部門內部競爭嚴重,新晉領導如何打破職場「囚徒困境」,2招破解
    阿峰團隊的情況,不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嗎?鈴木一功這本《博弈論》中給出了解釋,參與博弈的雙方總是想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從而忽略了原本可以雙贏的合作式選擇。一、什麼是囚徒困境書中介紹,最經典的囚徒困境中,兩名共同犯案的強盜是參與者。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相信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在公路上遇到塞車的時候,如果都規規矩矩地排在車道內,而有一個人違規駛入人行道,那麼他就會得到便宜。但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並且付諸行動的話,則交通堵塞,人人都吃虧。這樣的情況經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即每個人都守規矩,那麼一個不守規矩的人就會獲得好處;若每個人都不守規矩,則人人都會失利。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囚徒困境」的秘密。
  • 你我皆是深陷在囚徒困境中,怎麼逃出去?
    當隊長回到隊伍中,宣布雙方達成的協議,想著大家都會選【黑】時,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突然質問:「你怎麼知道,對方一定按照協議來做,選擇【黑】?」對啊,前面三輪對決,對方也是一直選【紅】,態度很明朗:我贏不了,那你也別想得分獲勝,大家一起輸。憑什麼,到了第四輪就會按照協議選黑?明明我們按照協議選擇【黑】,他們要是選了【紅】,立馬加5分,如此大的利益為何要放棄?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博弈論》告訴你,當心陷入囚徒困境
    職場中,跳槽是每位職場人經常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很多人判斷是否跳槽的關鍵也是看下一家能夠漲多少工資,畢竟,現實經濟壓力擺在面前。但因為自己內心還是期待更多的工作成就感和滿足感,會對進不了工資少前景好的公司感到遺憾。實際上,處於這種情況的職場人,已經陷入了「囚徒困境」當中。
  • 都市白領體檢異常率99%,警惕陷入加班的「囚徒困境」
    白領的體檢報告,往往反映都市職場人的工作狀態。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壓力大,這些都會變化為體檢報告上超標的數值。比如網際網路等行業,員工加班現象嚴重,熬夜、脫髮、吃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現象比比皆是。將目光聚焦在社交網絡上,搜索職場相關詞,撲面而來的職場焦慮,這種焦慮大多與工作強度與壓力有關。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漢和資本:投資中的「囚徒困境」
    來源:雪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中的一個經典例子,從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到企業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都可以看到「囚徒困境」的存在。那麼在權益投資中,也存在「囚徒困境」。今天我們就試著探討「囚徒困境」在權益類投資中的體現,並尋找應對這一困境的辦法。
  • 內卷與囚徒困境
    這名學生回憶了他在衡水中學的生活與學習,大都是正面的,比如有充足的睡眠,科學的圍繞高考的學習系統等等。最後,他提到一個競爭強度問題。在衡水,競爭強度是外面的一百倍,但學到的知識,卻是差不多,不會超過一倍。那麼付出的努力到哪裡去了呢。
  • 假如是個囚徒困境,奧迪怎麼破?
    現在的局面真的有點像囚徒困境。簡單認知下囚徒困境: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五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兩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終導致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不知該做出何種抉擇,但不管遇見怎樣的難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倘若採用巧妙的方法來解除困境,不僅能夠將難題化解,還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小編為大家解惑。
  • 小讀者學堂張志斌:囚徒困境給我們日常推廣中的啟示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925篇日更原創文章在了解囚徒困境前有一個概念需要了解我們來看看囚徒困境,幫大家進一步理解這個問題。假設你我合謀作案,不幸被抓住了。如果我倆誰都不招供的話,我們都會判5年監禁。但是警察將你我隔離,並向你提出了一個交換條件:如果你招供的話,你今晚就能回家,而我將被判20年監禁。警察向我提出了同樣的條件。
  • 合作的真相(重複囚徒困境的探討)
    博弈論中有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叫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遊戲中,有兩個對策者,他們可以選擇:合作或者背叛,每個人都必須在不清楚對方選擇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選擇。不論對方選擇什麼,背叛總比合作收益要高。所謂困境是指,如果雙方都選擇背叛,其結果比雙方合作要糟,個人最優策略卻是集體最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