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國以來,我國在輕武器研發領域逐步形成了「央企派」與「地方派」齊頭並進的局面。由於受到相關政策、體制等傳統因素的影響,這種局面並不能充分發揮資源集中的優勢,導致很多項目研發效率低下。在充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大刀闊斧的改革重組正式啟動。其中,我國在槍械設計方面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三家輕武器企業建設廠、長慶廠和長風廠就完成了合併,目前僅剩下隸屬於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的建設集團(原建設廠)。在這樣的格局下,我國輕武器行業競爭也弱化到了建國最低水平。
儘管說,軍工企業屬於核心工業體系,輕易不能對民用市場開闢。但一直以來,我國一些依託地方政府建立的民用軍工廠,由於相關機制靈活,反而能進一步激發設計人員的靈感和創造力。僅僅是在警用槍械方面,地方民用軍工企業就曾經研發出NP34、NP42等多款產品。從相關測試評估結果來看,這兩款警用手槍在性能上絲毫不弱於「央企派」研發的92式。因此,國內很多警察機構一度提出以此部分替換92式手槍的建議。然而,這卻掀起了軒然大波,並且引發了網際網路上聲浪很高的熱議。畢竟,作為國家暴力機關配備的警用手槍,居然失去了「國字號出品」的標籤,很容易引起各種非議。最終,這個方案也是草草結束。
其實,在早期國內兵工企業林立的時期,就連「央企派」本身也存在著不小的競爭關係。特別是在輕兵器領域,建設廠、長慶廠和長風廠堪稱三大巨頭,三家企業均實力不俗,且各自擁有所長。在很多時候,軍方提出項目招標後,三大企業基本上都會參與競標,並各自拿出設計方案。這種良性競爭機制,的確極大地推動了國產武器研發的速度和效率。
縱觀我國輕武器研發歷史可以看出,從建國初期的整裝採購,到參考蘇聯進行仿製,再到後來的獨立設計,整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特別是在受到西方國家封鎖打壓的艱苦環境下,幾代軍工人員經過不懈的堅守和付出,在終於實現了巨大突破,並且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充滿中國元素的輕武器家族。這其中,無論是建設廠、長慶廠和長風廠所屬的「央企派」,還是眾多規模、實力不等的地方軍工企業,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隨著三家輕武器企業合併重組,毫無疑問,就產業規模和整體實力來看,短期內國內將再無一個企業,能夠與重組後的建設集團相媲美。事實上,建設合併三大槍廠的戰略實施,也是市場經濟形勢下不得已而為的結果。在2014年10月建設與長風合併之前,作為三家企業中生存狀況最好的建設集團,其發展形勢其實並不樂觀,已經遇到了很大的瓶頸。與其相比,擁有50多年發展歷史的長風儘管屬於國家動態保軍企業,但受到市場衝擊,其缺少軍工產品資質、軍品邊緣化的弱勢被不斷放大,加上改革調整力度不夠,整體的經營發展已經亮起了紅燈。同樣,在2018年長慶廠加入合併體系之前,同樣受到了產品研發、資金鍊、市場客戶三方面的巨大壓力。最終,三廠合一的結果,可以最大限度保留了產業基礎和人才團隊,也通過資源整合與整體改革,形成了統一合力。
目前來看,中國三大槍廠合併成一家,的確讓行業內部的良性競爭優勢有所削弱。但從中國軍工產業的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整合抱團依然是大勢所趨。因此,這把雙刃劍到底會給中國輕兵器研發進程帶來怎樣的影響,還需要時間進一步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