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大衛,網易歷史專欄作者,工業時代陸戰史研究者,曾著有《哈爾科夫1942》。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說到比利時列日要塞,對於一戰史略有了解的讀者可能都有所耳聞:軍事天才小毛奇指揮德軍精銳圍攻列日久攻不克,惱羞成怒的德軍祭出了手中史無前例的超級大殺器——420毫米的大伯莎巨炮,並且小毛奇將僅有的五門該型重炮的其中四門都派往了列日。最終,在超級巨炮的轟擊下,列日要塞在消滅了多達四萬的德軍後陷落了。儘管如此,列日要塞徹底改變了一戰命運,比利時軍隊依託這一要塞遲滯了德軍多達十天以上,大大阻礙了德軍的推進,使得法軍主帥霞飛得以從容迎擊德軍獲得馬恩河會戰的勝利。
這個故事看上去充滿了傳奇色彩,但不幸的是,這些說法基本都是錯誤的。那麼,事情的真實情況又是怎樣呢?
西洋要塞裡的大清炮:真實的列日要塞
比利時在1830年獨立後不久便考慮了該國的國防計劃。比利時國防思路的核心便是利用列日,那慕爾兩座要塞掩護作為「國家堡壘」的安特衛普,來應對德法兩國可能對比利時展開的入侵。其中,列日要塞便承擔了依託默茲河天塹,阻礙德軍推進的任務。按照比利時人的想法,這一要塞可以作為比利時軍隊賴以依託的橋頭堡,將法國和德國可能在比利時展開的會戰限制在比利時南部門口較少的的阿登地區,從而使得比利時中部人口眾多的工業區避免變成戰場的命運。
比利時人在1888年展開了列日要塞的修築。按設計師的構想,當時依靠馬匹牽引所能拉動的最大攻城炮是210毫米重榴彈炮,即使七發該口徑炮彈擊中要塞同一位置,2.5米厚的混凝土牆也足以確保要塞安然無恙。
結果就是這個超級厚的混凝土牆導致了預算超標,原定修築列日要塞和那慕爾要塞的預算是2400萬法郎,但要塞工程澆築完混凝土便消耗了7350萬法郎!這一超支多達兩倍的花費使得要塞總設計師不得不引咎辭職。
既然工費已經超標,那麼財務捉襟見肘的比利時人只能在要塞炮上「開源節流」。列日要塞在設計時機槍尚未出現,因此沒有考慮機槍對要塞守軍的影響。不過到了1914年,要塞本身和駐紮在此的要塞步兵團竟然也沒一挺機槍!每個要塞堡壘只有兩門老掉牙的黑火藥210毫米要塞炮。這些火炮在開炮時濃煙滾滾,使得大炮在1500米外就難以觀測到炮彈落點,射速更是感人的3分鐘一發。在一戰爆發時,這些超過20年的老爺炮竟然從未進行過實彈射擊訓練。
要塞守軍手頭的機動火炮則更為不堪,按照要塞司令勒芒戰後所述,當時要塞裡的機動火炮居然是12門150毫米鑄鐵炮和48門1862年生產的榴彈炮。
自然,這些破爛火炮使用的全是黑火藥,炮彈自然也是存放了五十年的陳年老貨。而在半個世紀前,大清就已經從歐洲購入並裝備清軍這些火炮。比利時這種夾在歐洲兩個強國之間的國家的要塞炮居然在半個世紀前就成為了大清的裝備。顯然如果德軍在動員完成後展開一場按部就班的圍城作戰。這一要塞不會撐上幾天。
然而,令比利時人意想不到的是,對面的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卻拿出了祖傳的「錦囊妙計」前來攻城······
小毛奇的「祖傳秘計」
德國統一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的總參謀長老毛奇的名言稱「沒有任何一個戰爭計劃在與敵軍接觸後仍能完好」,他的侄子,一戰爆發時的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則絕好的以自己的實踐證實了這一名言。列日要塞突襲方案正是小毛奇的「傑作」
按照小毛奇的計劃,六個未動員的步兵旅將在四門210毫米臼炮的支援下,在總動員開始後第4-5日夜對列日要塞展開突襲。小毛奇認為只要德軍穿過各個堡壘攻入列日城內,守衛列日外圍十二個堡壘的守軍便會意識到抵抗下去是徒勞,從而選擇投降。在小毛奇看來除去要塞各個堡壘的守軍,列日要塞頂多有6000守軍外加3000民兵,區區這點守軍壓根無法阻擋德軍攻入城內。
在德軍動員伊始便展開對敵方要塞的突襲這一「創意」是老毛奇留給小毛奇的「祖傳秘計」。在德國統一戰爭期間的1865/1866年度作戰計劃中,老毛奇制定了動員開始時便以常備軍突襲未準備完成的美因茨要塞和薩克森軍隊,從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拿下目標。不過,老毛奇的這一突襲方案由於自己猶豫不決在最後關頭被放棄了。
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大戰即將爆發之際,1914年7月31日晚上7時,比利時展開了總動員並將8月1日定為比利時的第一個動員日,比起德法兩國都早了一天。8月5日,比利時陸軍便全部完成了動員集結。比利時國王親自下令比利時陸軍第3師作為守軍,該師加上同樣駐紮在列日的比利時第14預備旅,合計擁有5個步兵旅的實力,共有三萬可用步兵,而整個列日要塞的守軍超過了五萬人!
對面的德軍自然也沒閒著,計劃用於突襲列日的六個德軍旅(第11,14,27,34,38,43旅)並未動員(只有戰時人數的50-60%)就開出了營地,根據德軍官方戰史,這六個旅的實力只有25000人。更好笑的是,此時德軍已經收到了列日要塞準備就緒的情報,這便意味著小毛奇希望在列日要塞準備就緒前便通過突襲拿下要塞的計劃已經破產,等待德軍的是三萬動員後比利時正規軍!
顯然,戰前計劃破產後就應制定新的進攻方案。但小毛奇居然還是選擇按照原定計劃,在8月5-6日夜間使用六個旅以行軍隊形穿過各個堡壘間的空隙強行殺入列日城內!這一愚蠢至極的決策使得德軍遭受了不必要的傷亡。更可笑的是負責這一行動的德軍總指揮埃米希將軍一頭扎進了第14旅,跟隨該旅旅長發起進攻,而他的上司德軍第2集團軍司令比洛還待在漢諾瓦無所事事!使得其他5個旅從戰鬥打響起便喪失了統一的指揮,只好各自為戰。而德軍第14旅旅長居然在混亂中陣亡。然而天佑德軍,總參謀部派遣參謀魯登道夫上校當機立斷接管第14旅,利用夜幕的掩護打暈了比利時第3師所部,率隊殺入列日城中。據說魯登道夫乘坐汽車到達列日中心城堡後「猛敲大門,宣稱此地落入德軍手中」
以往的各種國內資料紛紛聲稱德軍在突襲列日要塞時遭到了幾萬人的損失,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德軍參加突襲的總兵力只有三萬人不到,實際損失人數只有四千左右。反而是比利時第3師在這次突襲中遭到的慘重損失,該師被德軍當晚就趕出了列日,當該師撤到後方時,全師兵力已經從原先的兩萬餘人減少到了不足萬人。自然,減少的人數並非全部是傷亡——很多該師士兵來自列日地區,在被德軍打的士氣全無後選擇了腳底抹油溜回家。現在,擺在德國人面前的只有列日城外的12座堡壘了。
打不準的德國重炮遭遇紙糊的要塞
芭芭拉·塔奇曼那本流傳甚廣的《八月炮火》中,認為德軍使用的210毫米攻城臼炮奈何不了列日要塞各個堡壘的「堅固」防禦,使得德軍總參謀部不得不出動了史前巨獸一般的420毫米「大伯莎」超重型攻城炮,在超級巨炮的轟擊下,列日要塞的十二個堡壘紛紛化為了齏粉。著名軍事史學家約翰·基根的一戰史也持同樣的觀點。以上論述成為了列日要塞神話的源頭。
然而,奧匈帝國的斯柯達臼炮一直到列日要塞陷落後才趕到西線,並未參戰。而且更重要的是,列日要塞的十二座堡壘中,有八座是德軍210毫米臼炮單獨取得的戰果,只有龐蒂斯堡和隆鑫堡遭到了「大伯莎」巨炮的轟擊。龐蒂斯堡在大伯莎巨炮趕來前便已經被兩門210毫米臼炮擊毀了所有的要塞炮並打的斷水斷電,大伯莎巨炮僅僅是給予了這一堡壘以最後一擊罷了。
實際上,大伯莎巨炮的處女秀遠非之前各種流行記述中那樣光彩。在8月2日接到動員令後,由於缺乏馬匹和運輸器械,德國人的兩門大伯莎巨炮在8月12日才到達陣地,在經過了好一番折騰後該炮總算是向龐蒂斯堡開火了,但一直到第二天德國人才總算摸清了如何操作該型巨炮,不過命中率十分感人——發射的51發炮彈只擊中了龐蒂斯堡4發。
不過,隨後對隆鑫堡的轟擊還是展示出了德軍大伯莎巨炮的威力——該炮發射的第19發炮彈擊穿了混凝土牆後,引爆了堡壘彈藥庫中的12噸黑火藥。39噸的要塞旋轉炮塔被炸的直接飛到了天上。要塞司令勒芒將軍也在被火藥氣體燻暈後被俘。據德軍第39步兵團團史記述,醒來的勒芒將軍看到走過列日街道的德軍縱隊,不由得反覆感嘆「多麼厲害的軍隊啊!」
總而言之,列日要塞的12座堡壘中有9個堡壘僅僅在德軍的210毫米臼炮轟擊下便失去戰鬥力。而且速度相當快——32門210毫米臼炮只用了四天時間,從8月12日到15日便獨力擊毀了其中的六座要塞,刨掉被大伯莎擊毀的隆鑫堡,剩下的兩座比利時要塞在8月16日選擇了投降。
為何原先設計時可以抵擋210毫米口徑炮彈的列日要塞卻輕鬆淪陷?實際情況卻令人大跌眼鏡——由於要塞建築商偷工減料,節省照明費用將要塞混凝土全部放在白天澆灌,使得各個堡壘的混凝土結構變成了層層疊加的。混凝土層間粘接的並不牢固,加上混凝土並沒有加入鋼筋加強,使得炮彈擊中後出現了大面積開裂。正如戰後檢查這些要塞的德軍貝克上尉所述「這些比利時要塞使用的混凝土質量差的發指,比利時政府被建築承包商可恥的欺騙了」
豆腐渣工程真的改變了世界大戰?
關於列日要塞另一大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德軍為了圍攻這一要塞浪費了大量時間,從而使得聯軍得以從容迎擊德軍。1917年出版的一本題為「在比利時的大戰」的書中稱德軍在列日被阻擋了12天,比利時官方一戰史則稱要塞拖住了德軍第一,第二集團軍的五十萬大軍多達四天。而芭芭拉·塔奇曼則稱拖住了兩天。魯登道夫在回憶錄中所指出的列日並沒有對德軍推進造成實質影響這一結論卻被長期毫無根據的認為是不可靠的。實際上,1914年時比利時陸軍總參謀長莫蘭維爾在戰後的分析卻指出
「隨著戰爭結束後我們收到了關於敵軍計劃和開戰時行動越來越多的情報,列日要塞拖延敵軍的實際時間從我們原先認為的14天一路遞減,三名法軍總參謀部的軍官已經正確指出了和傳說中的說法恰恰相反,列日要塞的抵抗並沒有阻礙德軍推進一天」
隨後莫蘭維爾詳細分析了德軍第1集團軍的行動,指出儘管德軍各個常備軍的戰鬥部隊已經在8月12日完成了卸車展開,但後勤單位卻一直到8月15日才就緒,南面第2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的卸車展開更慢,直到17日才能全部完成展開。因此整個德軍右翼部隊需要16天的時間來完成展開。這就意味著當德軍部隊完全完成展開準備前進時,列日要塞的所有堡壘都已經陷落了。
圍繞列日要塞的戰鬥也完全沒有讓法軍主帥霞飛改變原先的戰役計劃來「從容迎擊德軍進攻」,就在列日要塞陷落後的第五天,霞飛的主攻部隊在比利時的阿登地區同德軍展開了全線交戰並遭到了空前的慘敗。
那麼,為何關於列日要塞的神話會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如此深入人心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德軍在戰後刻意營造的大伯莎巨炮神話使得巨炮摧毀要塞的故事深入人心。而比利時人需要為自己在列日要塞的堅守找到「戰略意義」來正名,因此出現了列日要塞阻礙德軍推進的說法。現如今,西歐早已歸於和平七十年之久,只有列日要塞現在殘存的遺址還在訴說著當年圍繞要塞的一系列已經被有意無意掩蓋的歷史真相。
參考文獻
Terence Zuber Ten Days in August :The siege of Liege 1914 The History Press 2014
Clayton Donnell Breaking the Fortressline1914 Pen&Sword 2013
Marc Romanych, Martin Rupp 42cm 'BigBertha' and German Siege Artillery of WW Osprey Publishing (2014)
Reichsarchiv (Hrsg.): Der Weltkrieg 1914bis 1918. Die milit?rischen Operationen zu Lande. Band 1:Die Grenzschlachten im Westen Berlin 1925
Humphries, M. O.; Maker, J. Der Weltkrieg:1914 The Battle of the Frontiers and Pursuit to the Marne. Germany's WesternFront: Translations from the German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I. Part1 (1st ed.). Waterloo, Canada: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2013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 吳京昴_NN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