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柔情史》的共生糾纏,讓母愛超越分離

2020-12-05 澎湃新聞

跳出《柔情史》的共生糾纏,讓母愛超越分離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2019-05-23 14:22 來源:澎湃新聞

人的一生,都在共生和獨立中尋找和完成「我是誰」這個命題。《柔情史》將一個成年女性和母親的糾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然而,在心理學家眼中,早在生命的早期,孩子就已經走過了與母親分離的重要且關鍵的部分。

近日上映的《柔情史》是國內少有的指向母女共生、相愛相殺的影片。略帶病態的糾纏讓人心生窒息,但也讓坦誠的觀影者直面母親與孩子之間並不那麼美好的一面。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但是,讓母親和孩子以相互獨立的人的方式共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嬰兒在母親肚子裡待上10個月,母親經過幾個小時甚至一二十個小時的痛楚把他帶到世間,幾年裡衣不解帶地細心照料,怎麼就能輕鬆地說一句:噢,你是你,我是我?好不容易,孩子長大了,母親變老了,老無所依的窘境,更容易讓一個傷痕累累、缺少幸福感和存在感的母親認為:難道現在不應該你來反哺和照顧我嗎?

通常來說,母親和孩子會在歲月中漸行漸遠的,你有你的婚姻、事業、孩子,我有我的退休老友和興趣愛好,雖讓人無奈卻也能接受。除非他們各自都很難在二人之外找到存在的意義,比如《柔情史》中的母女,於是,就有了回到最早的熟悉的「在一起」狀態的動力。

深深的挫折,讓母親把眼睛盯住孩子,一部分出自天然的對孩子的愛和依戀,還有一部分則跟滿足共生需要有關。孩子永遠是更想離開的那一方,就像影片中的女兒,其實並不願意生活得像自己的母親。但是,過度的創傷則可能把孩子緊緊拉回到母親的身邊。與愛人分手、事業不如意,對和母親相處模式的習慣,比如她認定「太好,不真實」,以及對失敗且年老的母親的內疚,她同意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共跳痛苦卻有存在感的「雙人舞」。

人的一生,都在共生和獨立中尋找和完成「我是誰」這個命題。《柔情史》將一個成年女性和母親的糾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然而,在心理學家眼中,早在生命的早期,孩子就已經走過了與母親分離的重要且關鍵的部分。

當不會走路的嬰兒和一個理想的母親度過親密和甜蜜的日子時,「成為自己」這個人生的使命督促孩子離開母親,走向更大的世界。孩子越是在小嬰兒期被母親照料、呵護得比較好,他們就越有勇氣和力量去更大的世界走一走。而學習獨立行走,更是讓孩子收穫對於他的一生來說都非常寶貴的自戀感:我是多麼棒,我是世界之王。這種自戀,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裡更勇敢、更大膽。母親若是在這個階段看得見孩子發亮的眼睛,欣賞他們自戀的行為,接受孩子離開自己這個無法更改的命運,而不是跟孩子去競爭:你看,媽媽比你厲害,你不行,你這樣會受傷,或者感到自己被拋棄而生孩子的氣:會走了,就不要媽媽啦?那麼,你的孩子將更輕鬆地踏上成為他自己的探索之路。

獨立行走,既代表了身體的分離,同時也是孩子從內心與母親分離的重要一步。

到了1歲半以後,孩子從高度的自戀中逐漸清醒過來,開始害怕與媽媽離得太遠,意識到世界不是那麼美妙,原來自己力量弱小,有許多挫折是無法克服和承受的。他們開始回去找媽媽,比如明明已經會走路了,卻要媽媽抱。等媽媽抱住,他們又扭身要下來。他們渴望媽媽的追逐,又害怕被媽媽整個吞噬。事實上,無論這個階段的孩子怎麼回來找媽媽,他們都正在變得獨立。

提出「分離個體化階段」理論的發展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有一個觀點——在這個充滿矛盾的階段,母親要像鳥媽媽一樣,在必要的時候把孩子輕輕推出去,而不是黏住孩子,讓孩子更不願意離開自己。什麼會阻止孩子離開安全基地呢?拒絕接納孩子此時的分離焦慮,強迫孩子獨立;無暇顧及孩子,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創痛中;害怕被孩子拋棄,把孩子當成更小的嬰兒進行照顧……

生命的前三年,是孩子學著離開母親、尋找自己的關鍵期。慶幸的是,這個階段並不會就此結束,它的完整過程還涉及到青春期、成年,乃至一生。「我」是強大的還是脆弱的,「世界」是好的還是壞的,情感是愛還是恨,一切皆在整合。

在談到與母親的和解上,導演楊明明在接受採訪時說,最重要的是自我的獨立和實現:「你得找到能讓你感覺到自己存在的事情。」願每一對受傷的母女/母子都能在走向獨立的路上,被支持、被鼓勵、被安慰、被療愈,在濃烈的愛恨情仇中各自安好、邏輯自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關於母愛不得不讀的10本書
    在母親節之際,整理出10本關於母愛主題的書籍,分享給大家!4、《傷心者》何夕內容簡介《傷心者》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得第十五屆中國科幻銀河獎,這種盛況至今未被超越7、《第八日的蟬》[日] 角田光代內容簡介敘述經過不倫之戀的女子因緣際會所糾纏出的親子關係,彷佛真實事件還原
  • 母愛,超越生命的愛,震撼,催人淚下!
    一位醫學工作者在做一項醫學實驗時,驚奇的發現動物母愛的頑強超越了生命
  • 共生效應與成才土壤
    人們把植物界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事實上,「共生效應」 在人類社會也廣泛存在。英國的卡文笛實驗室從20世紀至今培養了大批優秀科學家,其中包括25位諾貝爾獲獎者。一個實驗室何以造就這麼多卓越人才?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打破了「文人相輕」的怪圈,倡導並養成了密切合作的風氣。
  • 為什麼量子糾纏超越光速至少10000倍!但卻不違背相對論?
    為什麼量子糾纏超越光速至少10000倍!但卻不違背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指出,光速是不可超越的,也就是說,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但是為什麼量子糾纏超光速至少10000倍但卻並不違背相對論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科學家得出量子糾纏超過光速的絕對結論,但它得到了許多權威人士的支持。瑞士科學家最近表示,他們已經在實驗中證明,糾纏亞原子粒子之間的信號傳輸速度遠遠快於光速,達到光速的一萬倍。因為在量子糾纏系統中,不管兩個量子走到一起有多遠,一個量子會改變,另一個也會改變。
  • 量子糾纏真的超越光速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北京時間10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中最令人困惑的領域之一,這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物理領域,對於大眾而言它並非清晰易懂,並且知識結構複雜。像這樣的晶體可以儲存糾纏態量子,它表明了非直覺量子力學的有效性。之前科學家對量子糾纏是否超越光速存有爭議,最新研究顯示,這種觀點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 光速不可超越,為什麼宇宙膨脹和量子糾纏都比光速快?矛盾嗎?
    光速為每秒299792.458千米,代表了宇宙間最快的速度,是不可超越的。光速不可超越源自於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認為,任何沒有靜止質量的物體都會以光速進行運動,光子就沒有靜止質量,所以它就以光速運動。
  • 超越光速的存在,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糾纏!
    你可能聽說過光速是最快的,沒有什麼能超越光速。但隨著科學的發展,量子理論的逐漸深入,有個量子糾纏的詞慢慢被我們熟知,聽說比光速還快,非常牛,以致連愛因斯坦都不相信,稱它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那麼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呢假如現在有兩個球,1個紅色和1個藍色,兩個盒子,A和B放在現實中就很簡單很好理解,當把兩個球分別放到兩個盒子後,當我們打開A盒子發現是紅色那麼我們瞬間就肯定
  • 量子糾纏突破人類想像,超越相對論對光速的限制,卻並不違背
    狹義相對論:光速是不能被超越的,量子物理就打破了這種局限!愛因斯坦的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了光速的定義,同時也定義了物體的速度是不可能超過光速的,顯然量子物理學就打破了這種界限,因為量子糾纏獨有的特性,無論距離多遠,一對量子只要一方有變化,那麼另一個一定會做出相應的變化,這個反應速度要遠遠的大於光速。難道狹義相對論是錯誤的?
  • 超越母愛的愛——鄭大二附院生殖醫學部譚麗主任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生殖醫學部主任譚麗教授,是我省著名的生殖醫學專家,二十多年來,她殫精竭慮,不懈努力,為萬千家庭圓了求子夢,也是萬千試管嬰兒的「觀音娘娘」,把一份超越母愛的人間大愛,播撒在中原大地上。
  • 《絲絲入骨》季錚vs《歸路》路晨,鐵血柔情特種兵,你站誰?
    言情小說中的軍戀文,魅力就在於當愛情遇上迷彩綠,冰冷的槍械,沸騰的熱血,告別印象裡軍人的嚴肅刻板和不解風情,劍走偏鋒、屢出奇招,骨子裡的鐵血化作春水柔情,讓多少妹紙心中大呼,原來表面鋼鐵直男的硬漢,內心也會如此柔軟多情。
  • 黑洞奇點的「量子糾纏」超乎想像
    理論物理學家現在設想了更大膽的情形,兩個黑洞以穿越時空的「蟲洞」連接起來,蟲洞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它的物質實質在於黑洞之間產生了「量子糾纏」。理論物理學家獲得了前瞻性的洞察力,他們試圖將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調和起來,量子力學定義了量子糾纏概念,廣義相對論定義了蟲洞和黑洞概念,一部分理論物理學家認同兩者的關聯,另一部分理論物理學家認為,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只存在一種數學上的推導關係。
  • 「量子糾纏」揭示的宇宙真相
    即便如此完美,他一生卻有兩大憾事:一件是臨終前未實現「大統一理論」的夢想;另一件是關於EPR之爭(量子糾纏)輸給了玻爾。愛因斯坦堅決否定「量子糾纏」這種鬼魅現象,但後來實驗驗證了它的存在。量子糾纏有何神秘,它揭露了什麼樣的宇宙真相?
  • 對量子糾纏現象的一個時空結構猜想—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蟲洞結構
    量子糾纏,作為量子力學中最為神秘的現象之一,一直都是大家所困擾的問題。在量子世界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量子之間發生相互作用,那麼它們就會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無法單獨描述單一粒子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這種「作用」的發生速度是無窮大的,從而也就違背了愛因斯坦的光速不可超越準則。對於這種現象,是不是可以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多論中的蟲洞思想來解決呢?就是說,如果兩個量子發生了糾纏作用,那麼它們二者就被徹底的連在了一起,從而在時空上無法分離。
  • 《無聲的母愛》永遠為子女鼓足愛的力量
    我頓時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情不自禁地被這份深沉的母愛所感動。我使出平生最大的力量來幫助這位母親,不停地鼓著掌。身邊的妻子被我的掌聲感染,也跟著一起鼓掌。臺上的那個女孩向我們這個方向看著。我想,她一定聽到了,最響亮的掌聲是從她母親所在的方向發出來的。
  • 量子世界的最快速度超光速上萬倍,在這裡超越時空已是家常便飯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量子糾纏的速度甚至超越了光速。而黑洞是一種能夠吞噬其周圍所有物質的神秘天體,連光都無法逃離它,也就是說連光速都無法「掙脫」黑洞的引力束縛。量子糾纏的速度遠遠大於光速,是否意味著它能夠逃離黑洞的引力束縛,甚至於穿透黑洞呢?
  • 小學生作文,《母愛》
    兒子上小學四年級,剛剛學習完《麻雀》這一課,寫了一篇關於母愛的作文,不當之處我給他修改了下,下面是正文:母愛但丁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這是但丁心中的母愛,那麼我心中的母愛是怎麼樣的呢?記得去年的一個夏夜,我發起了高燒,媽媽忙起床給我拿藥,讓我服下。然後又用毛巾給我冷敷額頭。
  • 他「以愛之名」虐猴無數,卻為人類嬰兒奪回了母愛
    哈洛通過這個實驗從籍籍無名的科學家搖身一變為美國炙業炙手可熱的人物,但同時也被列為最殘忍的科學家之一,並且被PETA(善待動物組織)認為是最討厭的心理學家哈洛實驗最受爭議的癥結在於,他不惜以數以萬計的恆河猴屍體作為代價,得到的實驗結果確實完全推翻了美國上個世紀上半葉對親子關係的認知,對當下乃至今天對孩子的培養,兒童的成長教育都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那麼這場殘酷與顛覆共生的實驗
  • 《風語咒》母愛是這個世界最為偉大的力量!
    從而導致在後期所有的觀眾都會有一種開了加速器的感覺,一下子將所有真相統統的塞給了大家,而且主角有沒有任何的成長過程,而是在最後受到了各種刺激之後,直接覺醒了超越所有人的能力,將俠嵐五大長老都完全不敢交手的饕餮輕鬆打敗。
  • 超越地方性歷史的全球史,將毫無意義!
    ,就全球史發展趨勢、海外漢學與中國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超越地方性歷史的全球史毫無意義   方幸福因此,我先後在英國的聖安德魯斯大學和德國的弗萊堡大學研究歐洲古代史、拉丁和中世紀歷史。之後,在1993年,我獲得獎學金去臺灣學習一年,專門研究中國問題,這段經歷對我影響很大。經過一年學習,我可以用中文進行簡單交流。之後在繼續學習歐洲歷史和哲學的同時,我開始輔修中文。在之後的學術研究中,我開始對全球史及比較史有了濃厚興趣,我一直試圖去理解中國史、歐洲史以及全球史之間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