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信工作時的老照片。 受訪者提供
雨聲
雨扇,是話劇中經常用到的擬音工具。
一把傳統的芭蕉扇上串滿了各種珠子,搖起來就是陣雨「噗嗒噗嗒」落在樹梢上的聲音。
如果需要雨聲再大一點的話,人藝還有「雨車」——有大輪子的推車裡面放著沙子或者是黃豆粒,一搖那車發出的聲音,就好似噼裡啪啦的暴雨。
風聲
楊學信介紹,話劇中許多擬音器材都比較大,比如模擬颳風的聲音時,就是將1.5米高的風車蒙上帆布,然後開始搖動,搖的快頻率高風聲就急,慢則緩。
悶雷聲
製作不同音質的雷聲方法不同,比如製作悶雷,可以使用三合板。
在側臺多位工作人員同時如圖這樣手抓三合板晃動,聽起來就是悶雷的聲音。抖動的幅度從小到大,也可以聽出雷聲由遠及近的效果。
驚雷聲
「《雷雨》中的雷聲就非常重要,」楊學信說道,「在四鳳起誓喊出『如果再見周家的人,就讓天上的雷劈了我」的時候,一聲霹雷響起,就起到了很重要的戲劇性效果。
這個雷聲,我們是用樺木板做個大齒輪,用力一掰,木板就發出了雷聲,然後工作人員再拿著鐵皮在後臺邊跑邊搖,做出雷聲的餘音,觀眾就感覺雷順著過去了。這個我們做得太像了,有時候觀眾都嚇一跳。」
馬蹄聲
棗木製成,中間挖空,兩塊木塊相互碰撞時就是馬蹄聲。
表演時工作人員手上也會如圖串上一串鈴鐺,撞擊木塊時自然晃動的聲音,正好與奔跑時馬脖子上的鈴鐺聲頻率一致。
鞭炮聲
還是普通的三合板,但用竹鞭敲擊,出來的聲音與鞭炮聲一樣。
真的不得不佩服這些擬音師的想像力和觀察力。
《聲臨其境》的熱播,讓不少功力紮實的優秀演員重新受到關注,聲音對觀眾感官的影響,也藉由這個節目得以正名。同樣地,一些幕後英雄也因此走入了大眾視野——在第三期節目中,當翟天臨、朱亞文、高亞麟與李建義再現《琅琊榜》的片段時,在舞臺旁邊製造出刀劍聲的擬音師,引起了觀眾的注意。
同樣的,在一場話劇中,聲效也發揮著畫龍點睛的作用。雷聲、雨聲、噠噠的馬蹄聲,都是怎樣製作出來的?近日,新京報記者見到了一位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默默工作三十餘年的幕後英雄——楊學信,曾經負責音響工作的他,向我們講出了諸多聲音的奧秘。
一場戲下來,並不比演員輕鬆多少
在北京人藝的音響倉庫裡,四處擺放著不少奇怪的物件,有串著珠子的芭蕉扇,有大木板和大鐵片,還有各種竹筒與軸承製成的器具。這些都是製作舞臺音效的「功臣」,再加上不同型號的木魚、磬、鑼、鼓、號角、槍聲器,以及八音盒、唱片機等專業音響設備,一出話劇才得以聲色俱佳。
如今,楊學信已經八十歲高齡了,雖然從人藝退休了十幾年,但老人家精神矍鑠。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楊學信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現中國音樂學院)導演系本科,1962年服從組織分配到了北京人藝從事音響效果工作,這一幹,就是三十多年。雖然很多音響器材需要重新學習,但是導演專業的學習培養了楊學信的藝術感覺,「話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聲效也是為戲劇、為藝術效果服務的,因為我也學過導演專業,所以導演的意圖我很明白,總是能給出他們想要的效果,導演用我特別省勁。」
在音響部門工作,楊學信既要負責戲劇前期的背景音樂挑選,又要負責在表演現場同步配上各類音效。他的工位,位於主舞臺的側後方,在那張聚光燈照射不到的小方桌上,擺滿了各種物件。在演出進行時,他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舞臺上的一舉一動,適時製造出不同的聲音。「像話劇《丹心譜》中有一幕,是周總理給丁文中半夜打電話詢問科研的進度,」楊學信回憶道,「在兩個人通話的時候,我配了兩聲悠長的鐘響。這是暗示總理日理萬機,深夜未睡,所以聲音背後也總是有著寓意。」一場戲下來,楊學信並不會比演員輕鬆多少,但可惜的是,由於各類音效總是無縫嵌入在劇情和畫面之中,大多數現場觀眾,都意識不到這位幕後音響師的存在。
擬音沒有技巧,靠的是對生活的觀察
話劇《狗兒爺涅槃》裡,有一齣戲是地主死後變成了鬼魂,但扮演鬼魂的演員一開始總是找不到感覺,不知道該怎麼上場才能和「人」區別開。楊學信思考了良久之後,選了譚盾的一段音樂,這段低沉的嗡嗡聲就幫助演員順利「飄」上了舞臺。「有一次彩排我沒來,沒放這音樂,演員一下子不知道怎麼走了。事後他說,老楊,你這個音樂不能沒有,不然我都找不到感覺了。」
「做音響師知識面要廣,對音樂也要敏感。」這是楊學信經常提到的一句話。他分享道,無論走到哪裡,自己都會留意那些可能被常人忽略的聲音。「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聲音,無論我在北京、天津、南京還是泰國的芭提雅,日本的東京,我都會留意不同城市的聲音,如果抓住了這些城市的聲音特色,就能模擬出這個城市。再比如說2018年流行什麼歌曲我得記住,等今後演一場發生在2018年的戲,我能找出當時的音樂,還原那個時代的氣氛。」
在對現成的不同音樂類型的掌握之外,楊學信也總是需要自己製造出各類聲音。他說,戲劇擬音與影視劇擬音有著許多不同,「影視劇擬音能對著話筒收音、放大,可以後期、可以修改,話劇就不行,要讓觀眾直接現場聽見。如果用錄好的聲音的話,有的時候會有電音,很容易出戲,所以話劇的擬音更真實,也更講究配合。」
比如,在做戲劇《雷雨》的音效時,由於主人公四鳳家住在池塘邊上,楊學信就想到用牛皮紙和一個軸承,互相摩擦出蟾蜍聲,來烘託整個氣氛;要模擬馬車駕到時,只需手腕上套著鈴鐺,再拿兩個劈開的空竹筒互相對碰,便能在清脆的鈴聲中,傳出「噠噠」的馬蹄聲;要想營造軍隊列兵走正步的聲音,就在鞋盒子裡面放上綠豆譁譁地晃動,那聲音就好似整齊的腳步聲。「因為我小時候沒玩過汽車模型、飛機模型,反而對竹筒、木片的聲音比較敏感,」楊學信說,「擬音沒有技巧,靠的是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反覆的摸索。」
採寫/新京報記者 楊暢 實習生 張馨心
供圖:北京人藝燈光 方義 現場演示:北京人藝製作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