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眾所周知,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個衛星,一直以來都圍繞著地球旋轉。而且月球本身不發光,但卻在晚上的時候通過反射別的星球的光來照亮地球。再加上在我們國家有許多關於月球的神話傳說和詩句,所以在人們的心中,月球就代表著團圓和對家人深深思念。
在人類成功等上月球之前,它在大家的心中應該都是一個光潔無暇的星體存在。然而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進步,登陸月球的願望已經得以實現,而大家也看見了月球的真實面目,是一個表面坑坑窪窪的球體。
而之所以月球的表面會變成這個樣子,是因為它經常會遭受到外來星體的撞擊。對於那些被撞擊後所形成的坑,來自美國大學的一項研究項目表示基本都是在20公裡左右,不管那個撞擊月球的外來星體是米級的、公裡級的還是大到10公裡級別的。
如今的月球由於受到長期的被撞擊,地殼早就已經破碎了,但是為什麼其撞擊深度就是不會超過20公裡呢?而且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中,在美國成功登月後,地震儀測得月球的震動時長居然長達一個小時之久。另外,曾經的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提出過月球的密度比較低。而這一系列的現象都不免讓一些人猜測到月球其實是空心的。
由於天然形成的衛星是不可能是空心的,所以月球是人造的說法就被大膽地提出了。曾經就有一個陰謀論說,認為月球其實是一個空心的球體,有可能是由遠古文明,或者是外星文明所建造的。而在那不可撞破的20公裡以下其實是一層很厚且很堅硬的金屬殼,在裡面就是一個巨大的空間以及一些人造的精密結構。
當然這樣的說法很快就被否定了。為了弄明白為什麼月球不會被撞破到20公裡,一些研究人員在肖恩.威金斯的領導下,利用計算機模擬了一個外來物體撞擊月球表面的情形。通過這個實驗,人們才發現,原來當單個外來物體撞擊月球表面的時候,其最後形成的碎片大小跟外來撞擊物體的大小以及速度是沒有多大的關係的。
不同大小的外來撞擊物體會對地殼的撞碎範圍由影響,比如一公裡大的行星會使月球的撞碎範圍達到40公裡,而十公裡的行星的撞碎範圍就有300公裡。而月球的密度之所以會這麼低是因為,在受到長期的撞擊後,地殼早已經大量破碎了,其巖石的孔隙度也增加了,可以說整個月球已經是碎片化了。
這樣看來月球似乎還有點可憐,長期受到外來行星的撞擊,但同時它也是偉大的,畢竟如果不是它的話,被撞擊的應該就是地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