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層幹部】
民族學子的「警察爸爸」
——記武漢市公安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分局鐵箕山派出所民警夏清良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科 楊槐柳
節後第一天上班,中南民族大學的責任區民警夏清良像往常一樣按時來到校園巡查。
今年春節恰逢藏曆新年,藏族女生普拉姆過得很開心。除夕夜,她和兩名同學在夏警官家裡吃團年飯,嘗魚丸、吃鱖魚、喝雞湯,倍感溫暖。正月初一,夏清良又特意來到學校,為留校學生送上新年祝福和壓歲紅包,和他們拉家常、手拉手跳鍋莊舞。民大學子和「警察爸爸」夏清良一起過春節,已持續了17年。
守衛校園平安的「夏門神」
1961年出生的夏清良,2001年開始擔任中南民族大學責任區民警。在校園裡,從宿舍樓到辦公樓,隨處都可以看到夏清良的警民聯繫卡,他就像「門神」一樣,守護著全校師生的安寧。
「同學們喊我『夏門神』,我就要盡最大能力守護每一個學生。」夏清良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近3萬人的中南民族大學,其中少數民族學生超過60%,各種民族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維護校園穩定、保障師生安全、促進民族團結、責任大、任務重。夏清良創新建立派出所、學校保衛處、輔導員三級聯管責任制,摸索出一套調解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矛盾的方法,引導學生相互尊重民族習慣、相互包容、和睦共處。17年來,他的責任區沒有發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
每年他都要給新生講授安全教育課,收集整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典型案例,尤其是網絡詐騙、校園盜竊、人身安全等,深入分析案情,精心設計「課件」。每一次安全教育課,都能贏得學生的滿堂喝彩。
夏清良手機微信中的好友絕大多數都是學生。生命科學學院輔導員劉曉說,夏警官是校園唯一的責任區民警,把工作做得非常細緻。「他是民大師生的良師益友,是黨員同志學習的標杆,是幹部隊伍的模範。」這是師生們對他的評價。
關愛睏難學生的「夏爸爸」
壯族女生黃素珍來自廣西,自幼父母離異,與爺爺相依為命,依靠救助金和獎學金讀到大學。一進校門,暑期打工攢下的3000元生活費就被騙了。夏清良得知後,拿出3000元交給她。4年來,夏清良每個月給她500元生活費,隔三岔五帶她回家吃頓家常飯。「原來有爸爸是這種感覺。」從大二起,黃素珍管夏清良叫「夏爸爸」。再過幾個月,黃素珍就要畢業了。去年,武漢實施「百萬大學生就業創業工程」,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企業眾多,黃素珍學的是生物技術專業,她決定留下來。「夏爸爸」最近在轄區走訪,為她打聽與她所學專業對口的企業和崗位。
對已經畢業的苗族學生王濤來說,「夏爸爸」他已經喊了10年。
2008年冬天,夏清良第一次見到王濤時,他衣著單薄,連毛衣都沒穿。夏清良馬上給他送去保暖內衣和羽絨服,他每月拿出200元給王濤當生活費。王濤的母親去世時,夏清良又出錢幫著料理後事。畢業後拿到第一個月工資,王濤買了禮品,專程趕回武漢看望「夏爸爸」。那天,在火車站看到這個瘦高的小夥子向他走來時,夏清良回憶:「自己的鼻子一陣發酸」。
「他資助學生,回家會如實『報帳』。每次幾百上千地拿出去,我心裡多少有點心疼。」其實,夏清良家裡並不富裕,妻子唐祝英35歲就病休在家。女兒讀大學時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只有300元。「當我們親眼看到他資助的這些貧困孩子,也被觸動了。」妻子和女兒從開始的不理解也慢慢轉為支持他。
17年來,夏清良從並不高的工資中累計拿出10餘萬元,先後幫扶資助26名少數民族困難學生。
被師生挽留的「夏老師」
在中南民族大學,很少有不認識夏清良的老師和學生。師生手機裡都存著他的手機號,有時深夜,學生遇到思想疙瘩解不開,還給他打電話,時間一長,很多學生喊他「夏老師」。夏清良來電必接,有警必出。
去年寒假的一天凌晨,派出所接到報警電話,一個小夥子稱學校一名女生和他網上聊天時說要尋短見。報警人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蒙古族,姓名只知道大概發音。夏清良連夜和學校保衛處工作人員查詢學籍信息,找到了這名女生,並撥通了她家人的電話。電話那頭,當母親推開女兒的房門,發現孩子吞服了大量安眠藥,已經昏迷不醒,所幸發現及時,經搶救女生脫離了生命危險。
「大冬天他從熱被窩裡爬起來就急匆匆往學校趕」,妻子起初很不理解,「可能刑偵隊長也不像他這樣沒日沒夜的。」時間久了,唐祝英也深深體會到他那份強烈的責任心。
2016年,考慮到夏清良已經55歲了,分局準備把他調至任務相對輕鬆的轄區。還沒辦手續,得知消息的師生,在校園網發帖挽留他,校領導親自登門請他留下來。「看著一批批學生從入校到畢業,不走岔路順利走入社會,我最有成就感。」面對師生們的挽留,夏清良決定繼續留在校園守護。「我也捨不得,願意和孩子們待在一起。」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7日 04版)
[責任編輯: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