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是自然界四大基本力之一,人類之所以能站在地表全靠引力的牢牢吸附。人類對引力的第一次系統認知始於牛頓時期的萬有引力定律,從那時起人們知道了物體質量越大造成的引力就越大,然而當時牛頓雖然知道萬有引力,但他並不知道引力是如何產生的。
在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將引力描述為質量扭曲時空的幾何現象。愛因斯坦指出物體會使周圍的時空發生彎曲,物體質量越大造成的時空曲率就越大,即使是光經過大質量天體時傳播路線也會發生彎曲,也就是說時空曲率將產生引力。按照這個思路愛因斯坦還提出了引力場方程,後來的黑洞以及引力波都是廣義相對論中所得。
在廣義相對論近乎完美的解釋引力的同時量子力學也在研究其他三種基本作用力,並且在上個世紀下半葉構建了以楊–米爾斯理論為基礎的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該模型完美的將強力弱力以及電磁力歸納到了一起,從而統一了四大基本力中的三種,但引力卻始終無法與其他三種基本作用力歸納到一個理論中。量子力學認為引力是由粒子的交換所產生的,在基本粒子模型裡一直有一個叫引力子的東西存在,然而直到今天科學家們也沒找到引力子,因此目前對引力產生機制最好的解釋也就是廣義相對論中所說的時空彎曲現象。
不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個現代物理學的支柱,卻都在引力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所以關於引力本質的認識和探索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嘿嘿嘿,靠大家了,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