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剪輯/李春
一群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
用3年時間打造出武漢第一家獨角獸企業;
多位海外學成歸國的高層次人才
所創辦的企業正引領著武漢的創新發展;
更多曾在漢求學的校友
回到武漢實現自己的夢想
尋找自己的未來……
沒錯,他們正在成為武漢的新「四軍」!
18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多家武漢具備創新引領性的企業發現,在武漢,以新近畢業大學生、「海歸」人才、科研院校技術人員、職業經理人為主體的新「四軍」,正成為新民營經濟的「主力軍」。
鬥魚直播 張文明
吸引更多「種子」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截至目前,鬥魚直播營收已經比去年同期增長100%,全年營收有望達30多億元。
這家成立才3年的武漢首家獨角獸企業,為何發展如此迅猛?鬥魚直播聯合創始人、CEO張文明表示,企業自身努力很重要,但切合經濟發展大環境更重要。某種程度上,企業確實站在了風口,企業創新開拓的探索,正符合時代的需求。另外,武漢大學生和武漢校友是武漢發展新民營經濟最獨特的「種子」優勢。
「新民營經濟八個『新』,鬥魚都有體現」,張文明說,鬥魚重視人才、重視研發、重視專利,對資產、發展動力的認識,和舊有的工業產業的發展邏輯完全不同。
18日,長江日報記者從武漢光谷量子技術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生產基地已奠基,生產廠房和辦公區域開始動工興建,將打造一個國際一流先進水平的光電子小規模集成線路生產平臺,2018年投產。
光谷量子公司由國際著名納米學家王肇中領銜,5位國際一流專家組成核心技術骨幹團隊,是典型的「海歸」人才創新創業企業。
武漢提出新民營經濟的主力軍是新「四軍」,其中,「海歸」人才是創新領域最主要的「開拓者」。王肇中說,「海歸」人才回漢創業,就是要堅持做有難度但卻有價值的工作,要敢於做大家都不敢做的對國家有利的事情,技術、思路、思想都要創新。
「我做的電線可以用70年,防火防潮,目標就是做世界一流的電線和電纜」,18日,武漢宏聯電線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章國榜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為了吸引一流人才,他到全國各地和行業內一些技術專家交朋友。除了高薪邀約外,他還用誠心打動人,目前公司的總工程師樊玉廣,就是他三次到安徽請過來的。樊玉廣目前已經成為「黃鶴英才」,公司光高級技術人才就有10多人。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章國榜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最近將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中引進一批優秀大學生,讓這些大學生留在武漢,也給他們提供施展的舞臺,成為企業二次騰飛的「種子」。
作為集合了武漢大學傑出校友、「海歸」人才等多重身份的於剛博士,是武漢新民營經濟市場主體中新「四軍」的代表企業家之一。現在的身份是1藥網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此外從2015年8月開始,擔任卓爾集團聯席主席。
於剛表示:「在武漢大力發展新民營經濟之際,我們將積極發揮在網際網路和IT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助力武漢發展新民營經濟。我將繼續與武漢共同奮鬥、成長。未來,我們還會有更多的核心業務落地武漢,希望新民營經濟能讓新『四軍』創業者、投資者放手創新,形成『武漢模式』成為全國創新典範。」
簡尋 何斌
「新92派」從「92派」手中接過創業棒
上月,「簡尋」剛過2周歲生日。這個智能獵頭積累的程式設計師核心數據已突破百萬。18日,長江日報記者聯繫上簡尋創始人何斌,他說,不管你處於何種階段,武漢都有適合你的配置,就和武漢這個城市的「包容」氣質一樣。
進階過程中,「簡尋」已完成500萬元的Pre-A輪融資。這次融資正是由何斌在珞珈創新天使基金首期風投斬獲。這筆校友基金的投資人包括以陳東升、毛振華、艾路明為代表的一批「92派」企業家。何斌從他們手中拿到投資,被看做是創業新生代「新92派」從「92派」企業家手中接過創業棒。
「我們所處的網際網路時代,一大批職業經理人、技術人員投身各行各業自己做老闆,催生出了新民營經濟」,18日,貓友會創始人黃錦告訴記者,一批網際網路人才通過貓友會,了解變化中的武漢,「功能類似民間招才局」。
「如果說傳統民營經濟發端於家庭作坊、鄉鎮企業和小商品生產貿易,我們這一代的新民營經濟參與者,則大多具有較高的學歷背景,專業背景更強,全球視野更開闊,平均年紀也更輕。」黃錦總結說。
「如果能把他們吸引回武漢創新創業發展,我相信對武漢產業發展是一個很棒的利好。」他說,本土成長起來的創業團隊根扎得更深,對本地經濟的帶動效應將更明顯。
「武漢不斷創造更好的環境,給創新者以機會,給創業者以平臺。作為一名武漢的大學畢業生,相信新民營經濟會為這座城市創造亮點。」16日,武漢良辰動畫傳媒有限公司CEO石秀告訴長江日報記者。
目前良辰婚禮動畫已經在網際網路婚禮動畫領域排名第一。2015年微信表情開放平臺推出,石秀又創作出了根植於武漢地方文化的動畫原創IP卡通形象——斑馬君。源於武漢方言的「個斑馬」。
「因為自己非常喜歡傳統文化,也想為武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言保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石秀所處的5.5創意產業園,集聚了一批新「四軍」人才,「這些人是武漢未來的希望所在」。
中國證監會13日正式受理武漢銳科雷射提交的上市申請,這家由「海歸」博士閆大鵬創辦的高科技企業,作為武漢新民營經濟的典型企業,給公司成立10周年做出最好的慶祝。
「閆大鵬效應」吸引了更多國際一流技術人才相繼加盟,許多年輕人才為了學到最前沿技術,紛紛趕來武漢投奔閆大鵬,他也拿出自己的股份,吸引更多「千人計劃」專家共同奮鬥。
「武漢積極發展新民營經濟,正是創新創業好舞臺」,閆大鵬也一直現身說法,對新民營經濟的倡導,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支撐自主創新。他說,希望國家在機制、體制上有更多突破,「我們推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這是對人才最有效的激勵辦法」。
張顥,1990年出生,湖北蘄春人,第二屆武漢市大學生創業先鋒。組建武漢昌元弘天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傳統行業做網際網路化改造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尹鋼,男,武漢人,1983年出生,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系。2011年回漢創業,與同學及同事共同創辦武漢奧森迪科智能電控科技有限公司。計劃年內登陸新三板。
田雨,武漢千裡路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武漢市第二批城市合伙人。 2015年,創辦武漢千裡路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主導開發智能道路監測和網級公路管理系統。
鄭敏,38歲,曾在央企任中層管理人員,辭職後加入天域梯業。該平臺聚焦公共安全,圍繞電梯管理、電梯維保等社會服務領域,解決城市電梯管理的「痛點」問題,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協同運作機制,打造「網際網路+電梯」完整生態圈。
章志福,武漢盛銳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武漢大學工學博士,第四批武漢市黃鶴英才,2013年底創辦武漢盛銳豐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智慧農業裝備和系統的研究和推廣,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1988年出生的聶權獲得了迪肯大學金融、管理雙學位,之後一直在國外生活並準備移民。在父親吳建順的勸說下,他於2014年回到黃陂擔任木蘭草原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接手木蘭草原景區的運營。
李碩,男,1980年生,高級工程師。從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製藥工程專業博士畢業後,進入到武漢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研發總監。如今已成為湖北省獸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科技部專家庫專家。
王太宏,先後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6年9月成立了武漢中科動力能源研究院併入選武漢城市合伙人計劃。該研究院開展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研究,促進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
王行,26歲,2014年因愛好成立「約跑社」,一年時間建成中國第一跑團,2016年成立公司。同年公司獲得天使種子輪融資,成為中國最大的線下跑團。目前約跑社公司估值5000萬人民幣。
武漢樂星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沈國良說,武漢是最適合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地方。此前他在上海張江高科入職上海盛大公司,在上海買了房。2014年,在本土200萬元風投的支持下,沈國良回漢自己創業。
今年32歲的盧濤是武漢江夏區人,武漢智嘉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他曾在兩家IT公司工作近8年後,選擇從寧波回鄉創業。盧濤和團隊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是家常便飯,他說:「我們在幹自己喜歡的事,越忙碌越有成就感。」
2013年5月,還沒畢業的王賢江便開始創業,註冊成立了公司,如今從事食用菌栽培技術研發和生產的他,已是武漢歲歲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法人。去年公司獲得平菇高產、木籤菌種兩項發明專利技術,食用菌栽培技術已走向海內外。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和武漢校友
加入了武漢新民營經濟發展的隊伍
他們形成特殊的「種子優勢」
全面提升著新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
歡迎推薦和自薦,一張照片+一句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話,發送到郵箱cjrb027@qq.com(請同時提供姓名、職業、聯繫方式方便聯繫),你就有可能成為第二天長江日報官方微信《早安武漢》的封面人物哦。月度最佳封面人物獎勵1000元,年度最佳封面人物獎勵10000元。
出品:長江日報融媒體中心 編輯:蔡欣星 校讀:彭豔
報料&投稿:cjrb027@qq.com轉載長江日報原創圖文須授權並註明出處
(下載iPhone或Android應用「經理人分享」,一個只為職業精英人群提供優質知識服務的分享平臺。不做單純的資訊推送,致力於成為你的私人智庫。)
作者:佚名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