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7日電 據南方日報報導,一個年輕人一時失足陷入囹圄,這個年輕人憑藉自身的努力和親情的支持,將監獄變成實現人生升華的平臺———雅瀾(化名)在獄中研製出治療血管性病變的新藥並獲得國家專利。根據法律和政策及其改造表現,他終將獲得減刑。
奇蹟:國家新藥證書發往番禺監獄
2005年12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往廣東省番禺監獄的《新藥證書》和發明專利書申請公開說明書送到正在服刑的雅瀾手中。雅瀾入獄兩年來潛心研究用於治療血管性病變及其出血性疾病的新藥複方血栓通滴丸獲得了成功,這在廣東省監獄系統尚屬首例。
血栓通滴丸是中藥配方,由三七、黃氏、丹參、玄參、聚乙二醇4000或6000按一定重量分配比製備而成,具體適用腦血管疾病、眼底病、糖尿病性血管病等。從收集材料、研製到專利申請和臨床實驗,雅瀾花了兩年時間,2005年底完成了這項研究。
今年34歲的雅瀾入獄前前途光明,他拿到藥學學士和管理學碩士的學位,先後在深圳、廣州等幾家大型醫藥企業工作,主持和參與過30多項中西藥開發和研究。2002年,剛過而立之年的他沒能抵禦住物慾的侵襲,終於把自己送進了囚籠。「我沒想到自己會這樣敗下來……」因犯職務侵佔罪,雅瀾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次年9月被投入番禺監獄服刑。
奔突:靈感形成因激動徹夜難眠
入監伊始,雅瀾像其他犯人一樣,根本無法面對巨大的人生反差。因為自己的專業和經驗,他參與了搶救危重病犯的工作,獲得監獄的信任,後被調到監獄醫院服刑。監獄醫院接診的都是在監獄服刑的犯人,由於監獄的特殊性,除了常見的病例外,血管性病變及出血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他剛到監獄醫院不久,就親見兩例病犯因血管突發病變死亡的個案。
從那時起,治療血管性病變的問題就縈繞在他的腦海裡,靈感的火花在不斷撞擊。一個針對病人的血管性病變及出血性疾病新藥研發的創新構想形成了,他激動得徹夜難眠。新藥品的研發絕非兒戲,在監獄為他提供的研發平臺上,他重新整合自己多年積累的項目管理和開發經驗,並結合臨床實際和醫學實踐,開始了艱難的信息收集、資料查找、臨床調查、數據分析、模型建造、處方調配和科學實驗。
一行行技術參數,一本本關於血管性病理專業書籍擺在他面前,他對國際國內西醫對血管性病變治療經驗進行分析後,認為當前藥品領域對治療血管性機理病變多採取保守療法,而對發生病變的部位缺少功能的修復作用,於是他確定了自己研發新藥的功能範圍,不能光治標,要標本兼治。
兩年來,他幾乎沒有節假日,別人晚上休息看電視、打撲克、下棋,他都是在床鋪上整理材料、推演數據,白天的改造休息間隙他也全部用在實驗上。面對著成堆成摞的資料,看著自己一身的囚服,他告訴自己「男兒當自強。」身邊有人讚賞他的頑強執著,也有人報以冷嘲熱諷,更有甚者懷疑他精神有問題,他說,「如果自己的行為也算精神病,願為此瘋狂」。
條件:監內監外架起合作橋梁
做這項研究雅瀾有兩個合作人,他負責技術。在監獄這樣幾乎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做這樣一個前沿課題,可以想像其中的艱難,單是在信息溝通這個環節就困難重重。雅瀾將技術上的困難總結為兩點:「一是資料、信息來源少,沒有圖書館,二是做項目定位分析難。」監獄領導知道這個情況後,給他訂閱了不少專業方面的報刊雜誌,並提供電腦等硬體設備,大體解決了第一個難題。
項目定位要看市場前景,「不能為技術而技術」他看到中老年人心腦血管病發病率高,這方面的市場需求大,加上與外界專業人士的交流,確立了這個項目。幾個月後,研發進入關鍵階段,監獄醫院的硬體需要已不能適應進一步試驗及調配,監獄在聽取了匯報後,主動與地方醫藥企業牽線搭橋,使雅瀾與廣東高盛醫藥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他們提供資金和硬體,我負責技術」,雅瀾說這種藥品投產後建廠的話,需要幾千萬元。
關鍵:遭遇「瓶頸」難題有人指點
「我們監獄是文明監獄,人性化管理,除了提供硬體支持還有軟性支持,在這裡不會成天壓抑。」雅瀾敘述中習慣說「我們監獄」。他說,「監獄給我安排了兩名專業的『指導老師』,其中一個曾是某腫瘤醫院的黨委書記,在醫藥上有很高的造詣」。這兩名「老師」目前也在番禺監獄服刑。
在研究階段,雅瀾可以偶爾使用電腦,可以看書到晚上11點,監獄關燈後就到走廊下繼續看,遭遇「瓶頸」難題時還可以請教「老師」。在這個極度不自由的高牆鐵窗內,雅瀾獲得了思想馳騁的空間。(張蜀梅 林亞茗 王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