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靜
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衛星創新研究院)一樓展廳,一個擁有兩片深藍色「翅膀」、主體呈金黃色的衛星模型,矗立在「承國家之志、鑄時代新星」的背景板前,在深藍色穹頂的映襯下,熠熠發光。衛星創新研究院微納衛星研究所副所長張科科告訴《中國科學報》,它是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發的首顆民用商業微納衛星「向日葵一號S1星」的模型。
微納衛星有多小?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需求的推動,太空飛行器微小化已成為發展趨勢。微納衛星以重量體積小、功能密度高、開發周期短、能以更低成本完成很多複雜空間任務的優勢,在科研、國防、民用商業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與動輒上千公斤的大衛星相比,微納衛星的身形真是輕盈多了。張科科說,「向日葵一號S1星」的重量約為100公斤,它的主體和家用飲水機差不多大小,「不過在微納衛星家族裡,它的個頭不算小」。
微納衛星家族包括微衛星和納衛星。就重量而言,微衛星的重量從10公斤到100公斤不等,納衛星則從1公斤到10公斤不等,統稱為「微納衛星」。微納衛星如此「輕盈」,得益於新技術、新器件、新工藝、新材料在航天領域的不斷發展和逐步應用。
優點多多
微納衛星雖然體積小,但是本領可不小。「一顆約100公斤的微納衛星能幹以往300到500公斤傳統衛星幹的活兒。」張科科介紹說,「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BDS)是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導航增強型微納衛星能協助北鬥導航系統,讓用戶接收到的導航定位精度達到釐米級。」
據張科科介紹,「向日葵一號S1星」於2018年9月29日發射升空,星上裝載有星間雷射通信、數字多波束對地通信和高精度導航定位載荷,採用了模塊化設計理念,具有高集成、低成本、功能密度高、實用業務化等特點。至今,它已在軌運行1年半有餘,超過了原先1年的預期「壽命」,各項性能指標運行良好。
「『向日葵一號S1星』還有一個孿生兄弟『向日葵一號S2星』,預計今年5月下旬發射。」張科科說,「『向日葵一號S2星』發射後,兄弟倆能在空中『握手』,開展星間雷射通信、地—星—星—地通信試驗、導航增強系統組網技術驗證等工作。」張科科透露,它們的升級版弟弟「向日葵一號S3星」,也正在「孕育」中,計劃年內發射。
談到微納衛星的優勢,張科科表示:「由於微納衛星處於低軌組網運行,落地信號強、通信延時短,手持終端更加輕巧。相對於地面基站,『天基』覆蓋更廣,能不受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影響。尤其是『釐米級』的精準定位,在未來自動駕駛等應用領域,作用舉足輕重。」
正因為這些優點,微納衛星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導航增強、對地遙感、物聯通信、空間科學試驗等諸多領域。
批量化生產成為可能
「向日葵」三兄弟都誕生於微納衛星研究所新一代微納衛星WN100平臺,該平臺可以說是微納衛星「向日葵」兄弟的搖籃。
張科科介紹,該平臺主要面嚮導航增強、物聯通信、天基網絡和組網星座等任務,專門用於研製百公斤級以下的各類空間應用、新技術探索、低成本實用化微納衛星。
平臺主要特點包括高性價比、模塊化設計、功能分艙標準接口、標準化綜合電子、高精度三軸穩定、電/化學推進模塊可選等。此平臺研發的微納衛星在星間雷射通信能力、大功率能源供給能力、精準組網與保持能力、軌道維持與離軌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談到此平臺和以往衛星開發平臺的區別,張科科坦言:「以往衛星都是『度身定製』,而有了這個平臺,我們可以秉承標準化和模塊化的設計理念,用流水線方式組裝批量生產衛星,這能進一步減少研製成本。在測試方法和管理流程上,我們加入了自動化設計,能簡化衛星的研製,確保更貼近用戶需求。」
「我們的定位是生產中高端、高功能密度、高性價比的微納衛星,」張科科說,「目前,我們在產品齊套的基礎上,1顆微納衛星的組裝、集成測試和試驗時間是60天左右。將來,我們的目標是1天內完成1顆微納衛星的批量化生產。」
以用戶需求和市場應用為導向
在衛星家族裡,微納衛星很年輕。張科科提示,「雖然在微納衛星研製領域,我們在高功能密度、模塊化微納衛星設計研製等方面的能力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但是和Space X等國際同行相比,在產品化、批量生產等方面我們還處於跟跑階段。」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以用戶需求和市場應用為導向,提供國際一流實用化微納衛星整體解決方案,是我們衛星創新研究院微納衛星研究所努力的方向。」張科科說。
增強導航信號、提供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是「向日葵」三兄弟的「使命」,「向日葵兄弟」的理想是突破高精度、高可靠導航服務能力局限,組建天地一體化導航和通信增強衛星網絡系統,以中國衛星導航競爭優勢,滿足國內需求並惠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中國科學報》 (2020-05-08 第4版 綜合)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