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大雪節在12月7日,陰曆的十月二十三。大雪為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進入冬季後的第三個節氣。這裡的「大雪」是一個氣候概念,並不是平常所說的下雪的多少,代表著降溫和降水,標誌著氣溫越來越低,降水越來越多。
農民通過降溫與降水的指標,來預測未來天氣和收成,是古代先賢在長期勞作中積累的經驗,而眾多的農村諺語就是其中的精華所在。下面,咱就運用農村諺語來聊聊,如何通過大雪節氣的天氣狀況,來預測冷暖旱澇、收成年景。
一:如何預測氣候的冷暖?
老農民常說: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到了大雪時節,溫度會越來越低。此時,倘若土地不凍,河流不冰封,該冷不冷,會不成年景,也就是有經驗的農民所認為的暖冬現象。
暖冬的危害人人皆知,除了當年土壤因水分流失出現乾旱,病蟲害亦會越冬繁殖,給明年的防治帶來困難。另外,暖冬最大的壞處是會出現倒春寒,也就是農諺所說的「大雪不凍倒春寒」。這裡,可能有很多人會問,既然大雪節天氣冷為好年景的重要指標,那麼冷到什麼程度好呢?
小雪能凍地,大雪能封河是正常標準,過尤或不及都代表冷的程度。其次。對冷的測定主要以土壤為主,畢竟這是作物生長的載體,至於寒冬中的冷風,則要區別對待,因為農村諺語裡有「寒風迎大雪,三九天氣暖」的說法,一些有經驗的老農民覺得大雪節颳風,並不是什麼好兆頭。因為大雪時節,特別是吹西北風,暖冬的概率會增大。
二:怎樣預測旱澇?
無論是大雪節還是小雪節,落雪都是好年景的好兆頭,俗話說瑞雪兆豐年嘛。在農村,老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大雪不下雪,人畜都不安」,充分說明下雪的重要性,實際它說的是水對作物與我們生活的巨大作用。越冬的小麥需要雪的保溫覆蓋,需要水分的滋潤,所以,大雪節下雪是難得的好天氣。這幾天,雖然離大雪節氣還有兩三天呢,但我們煙臺地區卻早早迎來了落雪,與上次的冷流雪不同,此次的降雪範圍很廣,全國的19個省會出現降雪,預示著明年的年景會非常不錯,對於農村農民而言是好事,大家可以酌情多多種植,爭取明年有個好收成。
當然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候覆雜多變,農村諺語的運用有著很強的地域性,但運用這種邏輯,朋友們可以對比今年氣候與正常節氣,以確定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比如氣溫比往年高,那來年倒春寒的機率就會大,在冬季就應該從灌溉好封凍水,填土包紮等方面,著手防治倒春寒。像去年的倒春寒以及雨水豐富的氣候特徵,我在年初就提前預測到,因而在果樹防災以及作物的耕種進行了科學規劃和措施,果樹上晚剪晚疏,灌水禦寒,作物上多種,連荒地都種上了玉米,果樹和作物都取得了大豐收,充分說明了農村諺語的前瞻性,和指導農事的巨大作用。
朋友們,您對農村諺語怎麼看?您預測明年的氣候和收成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