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幾乎都有一座地標建築,用來代表這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和精神。向每一位遊子和歸人給予問候和告別。這座建築既飽含著人們對過去的思念,也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嚮往。聊城也一樣,一天天,一年年,那些歲月留給聊城的故事都鑲嵌在了光嶽樓的每一寸肌膚紋理之中,寫成了斑駁而又婉轉的時代回音。
2019年,光嶽樓的身影出現在央視節目《國寶檔案》的天下名樓專題中。就在不久前,光嶽樓又被評選為最代表聊城形象網紅打卡地。那麼,是什麼機緣讓光嶽樓成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代言人呢?
在聊城本地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東昌府裡有三寶,鐵塔、古樓、玉皇皋」。其中的古樓就是光嶽樓,因其年代久遠,所以人們也稱它為「古樓」。同時,因為光嶽樓是建城剩餘的木料所建,因此得名「餘木樓」;又因為這座樓閣是用以瞭敵遣兵和設鼓報時的,所以又叫「鼓樓」。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直到後來,文人墨客「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也」,稱其為光嶽樓,此後歷代重修碑記中,便一直沿用「光嶽樓」這個名字。
故事情節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故事還要從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說起: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局勢很不穩定。出於防禦蒙古貴族統治集團復闢的軍事需要,時任東昌衛守御指揮僉事的陳鏞,從明洪武二年起歷時三年,將宋熙寧三年(1070年)所築土城改築為磚城,剩餘的木料在城中心修建了這座雄偉壯觀的樓閣。
事實證明,陳鏞為加強東昌城防而付出的種種努力,收到的成效十分明顯。據記載,靖難之役中,平燕大將軍盛庸與布政使鐵鉉坐鎮東昌,朱棣進軍至東昌時,城池堅固,士氣高昂的東昌守軍頑強抵抗,朱棣的軍隊「盡為火器所傷」,大敗北逃。此後每逢戰亂,聊城都以易守難攻而著稱於世。
六百多年來,光嶽樓靜靜的佇立在聊城中華水上古城的正中心,無論城頭變幻大王旗,它的地位卻幾乎沒有動搖過。
如今我們眼前的光嶽樓,是每一位來聊城的遊客都不會錯過的。這是一座典型的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代表建築,是中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嶽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嶽陽樓等共同組成了中國十大名樓,享有「雖黃鶴、嶽陽亦當望拜」的極高讚譽。
黃昏下的光嶽樓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光嶽樓通體磚木結構,沒有藉助任何金屬材料的加固。鬥拱飛簷、雕梁畫棟,精巧的設計,精美的裝飾,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1988年,光嶽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建築之美以外的光嶽樓,又是一處怎樣的人文薈萃之地呢?康熙四次登樓,題寫「神光鍾瑛」匾。
乾隆更是九過東昌,六登光嶽樓,並將光嶽樓列為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民間還流傳著「魯班顯靈建造光嶽樓」的傳說,至今光嶽樓內還能看到供奉有魯班的塑像,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歷史上,一座城池的破土動工,在落成之時大多會有立碑題記的習慣,以便於後人對這一事件的始末有據可查。據說光嶽樓建成之時「當日不立碑記」,所以沒有給我們留下可以參考的第一手資料。這樣一來,傳說就成為了封建時代人們解釋許多秘密的鑰匙。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傳,當年建造光嶽樓時,遇到了不少難題,魯班三次顯靈幫助建造者們渡過難關:建造之初,工匠們拿不出建造方案,這時魯班幻化成一位白髮飄飄的老道來到這裡,留下一座模型,工匠們「等量擴大」了100倍,便有了今天光嶽樓的雛形;後來樓蓋好了,樓上的木頭老是晃動,老道又來了,他砍了一堆木楔,用手一指,楔子就不多不少的全部飛進卯裡,高樓瞬間穩固;最後,老道繞樓三圈,把他的鏽斧頭塞進了西北角的樓基條石下,調正了樓身。這時,工匠們知道這是遇到了神仙,魯班顯靈了,紛紛叩拜。因此,光嶽樓樓建成後,人們雕刻了魯班的塑像供奉起來,以示紀念。
光嶽樓是魯西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聊城古往今來和成敗興衰的見證者。作為聊城的標誌性建築,雖歷經滄桑,卻風採依舊。今天,光嶽樓和聊城的故事還在繼續,未來可期,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