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寶檔案》周五播出《華僑故事 — 雪中送炭為祖國》,在國家危亡之際,海外的華人華僑以拳拳赤子之心支援祖國的感人故事。片仔癀出人意料被納入片中珍貴的鏡頭之中。
央視《國寶檔案》拍攝到在印尼泗水刊印的《中醫彙刊》,記錄遠在印度尼西亞的華僑群體為祖國募捐的過程。時任泗水中醫公會的漳州同鄉會長林庭槐積極建言,將1500包片仔癀捐贈至前線戰場,雪中送炭,挽救無數將士的生命。片仔癀,這粒小小的源於五百年前的明宮廷秘方的藥錠,濃縮了無數海外華人深厚的家國情懷。
南方沿海,作為古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起點,明末清初,敢拼會贏的先人伴隨著「下南洋」的海浪聲走向東南亞和世界各地。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一幅畫面:清晨時分,像林庭槐這樣的年輕人拜別媽祖和宗祠,在家人依依不捨的目光中,背起行囊毅然登上海港碼頭等待的商船,一路向南,馳向未知的命運。他們的行囊中,或許就藏著一顆家人給予的珍貴的「片仔癀」。
(《參考消息》專版報導《片仔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中國符號》)
「媽祖保平安,片仔癀保健康」。清朝時先人下南洋必帶兩樣東西,一是媽祖像,獲得精神慰藉,另一個就是片仔癀,確保身體安康。國寶名藥片仔癀伴隨著先人闖南洋的整個歷史。直至今日,東南亞一帶許多民眾對片仔癀讚譽如潮,將片仔癀稱之為「孝藥」,在東南亞地區,一些老人重病或即將離世的時候,家人都會給他服用片仔癀,把片仔癀當做在老人即將離世奉獻出最重大的「孝」。片仔癀出口 30多個國家和地區,多年位居中國中成藥單品種出口創匯首位,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片仔癀」。
(片仔癀行銷世界各地)
作為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片仔癀處方和工藝為國家絕密級秘密,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片仔癀還與壽山石、烏龍茶並稱為「福建三寶」。
傳承中藥文化,創新國寶名藥。片仔癀品牌位居胡潤品牌榜醫藥保健品行業第三位;連續四年蟬聯「健康中國」肝膽用藥第一品牌,以288.96億再居「2019年中華老字號品牌價值排行榜」第二位。片仔癀被評為2018年中國最具競爭力醫藥上市公司第10強,股票首批入選MSCI指數體系。
五百年鬥轉星移,片仔癀這枚神秘的宮廷御藥,走出皇家禁地,穿越歷史長河,伴隨華人的足跡傳播到世界各地,用傳奇般的經歷,繼續向世人展現璀璨的光輝。
本文來源:片仔癀
延伸閱讀:
為何頂級中藥材卻從印尼運回?真相令人動容……
中國人前往海外定居,古已有之。
尤其從唐代開始,
移居海外的中國人數量大幅增長,
因此他們也被稱為「唐人」,
而其聚居地也就被人們稱之為的唐人街。
在國內,
則把這些海外的中國人稱為華僑。
其中,「華」是中國的古稱,
「僑」是寄居、客居的意思。
除了親身回國,為自己的祖國作出奉獻外,更多的華僑則是通過募捐的方式,為祖國貢獻自己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動蕩。為了支援國內的鬥爭,一個遠在印度尼西亞的華僑群體,開始籌劃一場為祖國募捐的活動。這一次,除了捐錢,他們還打算再募捐一批物資運回國內。
1937年10月5日的深夜,印尼泗水中醫公會正在召開緊急會議。會開到深夜,大家仍然爭論不休。有人提出,應該迅速募集一批物資,運回國內,但是究竟該捐什麼樣的物資,意見卻不能統一。
主持會議的人,名叫林庭槐,28歲時隻身來印尼,從事醫師的職業,以醫術精湛聞名。他還發起成立了泗水漳州同鄉會,並擔任正會長。後來,又當選泗水中醫公會的首屆主席。
「《中醫彙刊》記錄了會議現場的情況,其中寫道:主席林庭槐君起言,戰場急用,需良好藥品,而有靈效輕便攜帶者為適宜,以前線受傷兵士。最缺乏傷時救急止疼退癀藥品。」
林庭槐意識到,戰場上最可怕的是傷口感染,在缺醫少藥的前線,一旦傷口發炎,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乾淨的藥棉、消毒防腐用的硼酸、以及跌打損傷藥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物資。這些東西在印尼也相對容易搞到,可以很快籌集起來。除此以外,林庭槐還想到了一個更加有效的藥品,片仔癀。
片仔癀,是止痛祛毒的特效藥,對於治療傷口腫脹發炎,有著神奇的效果。
「片仔癀」是閩南方言,「癀」是熱毒腫痛的意思,片仔癀的意思是說,此藥一片即可退癀,消除各種熱毒腫痛。多少年來,福建廣東等地百姓下南洋,前往海外闖蕩,片仔癀都是行李中必帶的物品,被海外華僑們視為能救命的神藥。
這種藥品既可內服,又可外敷,體積小,便於攜帶,是戰時用藥的不二選擇,如果前線將士都能用上,一定可以大大減輕受傷帶來的痛苦。
但是,製作片仔癀的藥材,包含麝香、牛黃、三七、蛇膽等,都是極其名貴的中藥材,雖然藥效奇佳,但價格不菲。即便是在海外打拼多年、小有積蓄的老華僑們,家中也備不了幾顆,而大部分華僑,在海外無非是開個小店鋪,當個小業主,或者是憑手藝吃飯,每年的收入菲薄,對於片仔癀這種名貴中藥,更是無力負擔。
見到大家面露難色,林庭槐說,在我們家鄉漳州,稱片仔癀為「孝藥」,家中有老人,不論貧富都要備上幾粒,以備不時之需。現在國難當頭,我們不但要守孝道,更要盡忠義,現在不捐,一旦國破家亡,還要片仔癀做什麼呢?所以我們不但要發動華僑捐藥,還要勸募印尼的各大藥商,因為片仔癀歷來都是藥商主營的大宗藥品。
林庭槐的決絕感動了現場的所有人,經過大家討論,都認可林庭槐捐贈片仔癀的建議,會上還成立了「臨時募集救災藥品委員會」。
隨後,泗水中醫公會向印尼公眾,發出了一份《本會募集救災藥品宣言》,文中寫道:「國難當前,正國人臥薪嘗膽之秋,吾人安居異地,豈可樂而忘懷,所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各盡吾人天職……」
翻開《中醫彙刊》,可以看到一頁印著捐款名單和數額,旁邊的文字註明,這是月捐的數額,是當時泗水中醫每個月固定捐款的數額。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醫彙刊》上的這一段記載:
1937年11月29日晚,泗水中醫公會將捐贈國內的第一批藥品,裝上輪船。其中,片仔癀足足有1500包。
除片仔癀外,另外還有硼酸100磅、萬隆丸 4000 粒、消毒油 120 瓶、隨身至寶丸 12 瓶、外擦跌打損傷藥酒 1 箱等等,共計幾十種藥品物資,這些戰場急需的藥品物資從籌備到裝船,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最終,這批堪稱雪中送炭的珍貴物資,被分發到前線戰場上,挽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
如今,在廈門華僑博物院,仍然保存著當年海外僑胞為祖國捐款捐物的各種憑證。這組民國時期的微縮模型,以華人在海外經營的三十六行為主題,濃縮展現了華人海外謀生的真實情景。
這些僑居海外的小業主、店鋪老闆和手藝人們,以義捐、義演、義賣、僑匯、認購國債等多種方式支援祖國,成為國家危亡時刻,巨額捐款的主力。他們的慷慨捐獻和愛國之心,成為了海外華僑華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動寫照。
本文來源: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