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應接地氣:用"歷史"豐富國寶內涵

2021-01-16 人民網

  作為90餘年來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革命史的產物,紅色文化、紅色文物也是我們今天的「國寶」,應為之建立「檔案」。

  相較於電視市場的喧譁浮囂,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開辦10年之久的《國寶檔案》欄目無疑相當寂寞。但是必須看到,一直以來文化發展都呈現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相伴相生的規律。就像摩爾定律下的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永遠是快節奏、爆炸的信息,但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腳步能夠慢下來,多一些品味、感悟。隨著社會公眾理性的逐步增強,更多的人會去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深層次的養分,喧囂終會歸於平靜,像《國寶檔案》這樣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欄目的價值將獲得受眾更多的認可。

  但以歷史文化為取向的紀錄片欄目如何「接地氣」,也是需要直面的問題。正如中文國際頻道幾年來深入基層,通過伴隨式採訪得到第一手的鮮活風貌所顯示的那樣,貼近受眾是最好的入手。首先需要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包括拉近時間的距離,即選取受眾相對熟悉的年代。近年來,電視劇領域的「年代戲」頗受歡迎,一代人幾十年甚至幾代人上百年的家族繁衍、情感糾葛、家國情懷,很容易引發觀眾共鳴。究其根本,是一種歲月流逝、年華不再的「通感」在起作用。作為一個歷史文化類欄目,《國寶檔案》不能迴避對時間與年代的思索,這關係到它所要反映的內容,究竟何為歷史?何為國寶?

  甲骨、青銅,唐詩、宋詞,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自是《國寶檔案》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如止步於此,多少有些厚古薄今。從大的歷史觀來看,歷史是現實的根源,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深刻影響當代社會的,不僅僅是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更有160年來中華民族備受屈辱、不斷抗爭的歷史,100年來新文化運動風雲迭起的歷史,60多年來新中國的建設探索史,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蓬勃發展史。從時間上看,後者是距離我們今天更近的、影響更深的歷史,也是更易引發通感、共鳴的歷史。打開歷史的視野,我們會發現,今天生活中的每個刻度都可找尋到歷史的印記,百年歷史激蕩中湧現的人物、器物、故事,也是我們今天的「國寶」,也應為之建立「檔案」。其中,紅色文化、紅色文物,是90餘年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革命史的產物,是中國國情、中華傳統文化與外來的馬克思主義交匯融合的產物,是對我們當前影響最深刻、最深遠的文化內容,應視為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寶檔案》近年來製作播出了一系列聚焦紅色文物的節目,如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油畫《開國大典》等。近來更強調主題化編排,如揭秘北平地下黨工作情況的6集系列節目《地下尖兵》,史料翔實,採訪大量當事人及其子女;反映山東膠東地區黨組織活動的12集系列節目《膠東烽火》,融合大量實地拍攝的影像;此外還有講述抗戰時期山東招遠金礦大力支援延安、解放戰爭初期軍民渡海搶佔東北、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北海銀行等專題。它們鮮明地體現出,歷史的價值在於歲月的積澱,社會核心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鍛造,需要以歷史的責任感追根溯源,需要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欄目要想「接地氣」,還需要有敘事語態的貼近性。一說到文化、歷史,難免就會厚重,多少要有些專業的角度,用一些「大詞」,但如做不到深入之後的淺出,難免失之刻意。同樣的一件古代器物,用不同的方式來講,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身處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國人,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電視產品,歷史文化類欄目不能是陽春白雪的學術派,而應放下身段,講好中國故事。《國寶檔案》欄目在10年間向觀眾介紹了大量各歷史階段的珍貴文物,近兩年的暑期,為適應觀眾新的需求,特意從中選取一些知名度高且細節生動的內容,精心製作了兩季《傳奇》系列,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折射中華文化的傳承。其中,既講述嚴謹的科學考古、文物修復,突顯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又表現令人嘆為觀止的古器物、古書畫,體現一以貫之的藝術追求;既有乾隆皇帝把玩的田黃三鏈章,也有山東支前民工刻記運糧路線的普通竹竿,故事各不相同,卻同樣精彩動人。

  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於昨天。傳統是先人恪守的儀軌,但絕不是僵化不變的,今人既要尊重祖輩先賢,又要不斷賦予傳統新的內涵,才能使之始終煥發生命力。歷史文化類的電視紀錄片欄目,只有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才更「接地氣」、更富有競爭力。

  (作者為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副總監)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01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10部中學生必看的歷史紀錄片,這樣背歷史更簡單了!
    《世界歷史》是一部跨越國度、跨越時空、跨越民族,以人類社會發展史為題材的大型紀錄片。它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關鍵詞】國家寶藏;歷史;文化記憶;認同 近年來,電視原創文化類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比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像一股清流走進了大眾的視角,激發了國民對文化的關注。2017年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可謂原創類文化節目中的一匹黑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 貼近觀眾需求、傳播主流文化 網絡紀錄片令人耳目一新
    需建立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和可複製、可持續生產模式,以形成規模化發展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等要求也逐漸提高。網絡自製紀錄片應當適應這一社會需求,創作出更加豐富多元的優秀作品,讓觀眾看見生命和文化的豐富多彩,傳遞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近幾年來,一度小眾化的紀錄片多次掀起收視熱潮。
  • 那些讓你過目難忘的央視紀錄片海報 - 央廣網
    《敦煌》《敦煌》在十集篇幅裡,描述了十個人物的命運故事,旨在記錄敦煌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入揭示敦煌兩千多年來的文化內涵。《大太平洋》央視紀錄頻道與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NHNZ)、美國公共廣播電視臺(PBS)、德國電視二臺(ZDF)等機構聯合攝製的4集大型自然類高清紀錄片《大太平洋》。
  • 推薦第一彈:九部好看的紀錄片——歷史,中國
    當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奪目光彩之時,不應忘記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匠人所為之付出的艱辛!該片選取不同歷史時期與河西走廊相關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電影化的手法,再現歷史場景,增強了故事性,增加了該片的觀賞性和國際性。
  • 記錄美麗中國 ——央視原創紀錄片推介會側記
    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新聞出版廣電工作者在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的過程中,需要腳踏實地不懈努力,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 一部2300集的紀錄片 中國人該補上這台歷史地理課了
    原標題:《他們打算用影像拍一部2300集的紀錄片。是時候,中國人該補上這一堂歷史地理課了。》寒意逼人的周末,CCTV-10深夜播出了一個節目《中國影像方志》。中規中矩的名字,老成持重的版面,放到這樣一個夜晚,有點深夜食堂的感覺。
  • 最適合國慶看的10部神級紀錄片,帶孩子讀懂真正的中國
    橡樹君精挑細選出來10部豆瓣接近滿分的神級紀錄片,涵蓋了祖國的自然風光、歷史人文及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有深度、通俗易懂,非常適合窩在家裡和孩子一起打發時間。本文由藍橡樹綜合編輯整理。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東南大學:建築很有特色,歷史文化內涵深厚,校園的景色優美
    南京的旅遊資源豐富,你可以去中山陵、明孝陵、總統府、夫子廟和秦淮河畔懷古,也可以去玄武湖、棲霞山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待到春花燦爛之時,梅花山的梅花、雞鳴寺外的櫻花和高淳的油菜花……處處都是值得賞玩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南京的東南大學。
  • 《中國的寶藏》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挖掘中華文化基因 主題跨越種族地域  《中國的寶藏》紀錄片精心選擇拍攝的每一件國寶從人類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情感與行為最容易獲得跨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  彰顯深厚文化底蘊 歷史感悟照進現實  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 《中國的寶藏》大放異彩 中國故事書寫文化自信
    《中國的寶藏》紀錄片精心選擇拍攝的每一件國寶,都是古代生活的一個片段。當它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臺中、地庫裡,你或許想像不到它在千年前曾見證了刀光劍影、紛繁世事,但它們都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世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這部紀錄片背後的中國文化基因,正是它獲得海內外好評的核心要素。
  • 傳承老莊文化精髓 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亳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孕育老莊文化、建安文化和以華佗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的「文明沃壤」。在此舉辦此次論壇,旨在聯繫實際,探討老莊思想中蘊含的生態文明理念,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美麗中國」的文化內涵。來自中國社科院、首都師範大學以及安徽省的專家學者,圍繞「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本版摘登的是部分發言內容。
  • 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紀錄片的作用就在於展現歷史,讓現代人開闊眼界,了解過去,了解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一棟建築的肇建淵源和一個人物的生平故事。「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類紀錄片,有的屬於純介紹,有的帶有說教意味。比如,戰爭類歷史紀錄片,除了讓人們了解一段戰爭史,往往還叫人反思,珍惜難得的和平。
  •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央視10部紀錄片獲獎實至名歸,你看過幾部?
    以科研、人物,心理為記錄線索,用真實的故事,記錄了中國戰「疫」的艱辛歷程。 ,以「重慶開埠」這一歷史事件為切口,全面尋找重慶作為城市在歷史發展中的基因突變,將那些業已消失的風景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並由此考察現代中國的歷程。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全媒體時代,紀錄片的思維空間和路徑選擇
    前一陣,《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獲得一致好評。該紀錄片著眼於對故事性、趣味性的挖掘,對消費文化、流行文化的適度借鑑,並呈現出可兼容於各類媒介的傳播形態。具有全媒體特質的中間狀態作品本季《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現的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25件文物,每集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講述一件國寶的故事,向觀眾展現當時的文化氣象。
  • 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龍之江》登陸央視
    歷時三年,由黑龍江電視臺和中央新影集團聯合製作的十集人文歷史紀錄片《龍之江》將於2月4日至7日登陸央視財經頻道。  《龍之江》立足於黑龍江流域文明的真實歷史,從自然地理、風物貨殖、歷史人文等多方面,自古而今全方位詮釋黑龍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發展和流變。  流域文明屬於全球文化語境中的主流話語。黑龍江流域文明在中華文明進程中作用顯著。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黑龍江流域文明已被公認,是同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一樣的中華文明源頭之一。
  • 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5月1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五朵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花朵:茶花,杜鵑,月季,菊花和牡丹正在以新的面貌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正如姜正之所說,「你連花都養不活你何談去愛,她也是向你在傾訴她現在的一個狀態。」
  • 跟著以下六部「非主流」紀錄片,走進不一樣的美麗中國
    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遼闊,還是上下五千年的悠長歷史?是藏在巷角的地域小吃,還是日新月異的社會面貌?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生長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就讓我們跟隨以下六部紀錄片,一起走進魅力中國,感受祖國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和社會發展,認識一個不一樣的中國。NO.1 《航拍中國》《航拍中國》目前共出了四季,一集約50分鐘。
  • 「歷史文化+幸福河湖」讓古城煥發新生機
    豐富的古城旅遊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為提高古城水利風景區綜合效益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商丘古城水利風景區人文歷史景觀與自然生態勝景兼具,物種豐富多樣,規模龐大,景區內外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一方面,景區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文化積澱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