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們打算用影像拍一部2300集的紀錄片。是時候,中國人該補上這一堂歷史地理課了。》
寒意逼人的周末,CCTV-10深夜播出了一個節目《中國影像方志》。中規中矩的名字,老成持重的版面,放到這樣一個夜晚,有點深夜食堂的感覺。起初以為會是一包N年不換配方的方便麵,但看下來卻發現是一碗誠意十足、湯料豐盛的熱湯麵。
不打算劇透,只想談談冬天吃下這碗熱湯麵的感受。
在時間裡奔跑的中國,還來不及觀察一下留下的軌跡。這個軌跡不是30年的軌跡,也不是100年的軌跡,而是五千年的軌跡。
有光就有影,五千年的光投射在中國每一個地方,就有了這個地方的時空紀錄。如果把這個時空紀錄放到一個碗裡,恐怕就是《中國影像方志》了。
國有國史,地有方志。中國一向有修志的傳統,這個傳統早在隋朝時為我們留下了系統的地方志。在21世紀,這個新媒介的時代,影像已經完全可以取代文字來修志了。
一切都有來處,一切也都有去路。看深夜的這集《中國影像方志》,可以釐清這個地方的前世今生。一個縣,在中國的版圖上,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對於紀錄片來說,在30分鐘裡講清楚一個縣的上下五千年,考驗導演的並不是藝術觀,而是歷史觀。
司馬遷給他的家鄉韓城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黃河岸邊的韓城為什麼千百年來沒有遭受水患?党家村人的門楣文化在變幻的潮流下為什麼依舊延續?韓城人的美食裡為什麼少不了羊肉helao?司馬遷在韓城人的精神世界裡投射了怎樣的家國情懷?這是韓城篇念念不忘的設置。
每一個城裡人都曾經是縣裡人,而每一個縣都像一個經歷豐富的人物,他的穿著打扮,他的精神氣質,他的神情姿態,他的心思流露,都畫在《中國影像方志》裡。當2300多幅肖像一幅幅掛起來,就是中國的全家福。
在影像描摹的肖像裡,我們可以找到童年的故事,家鄉的味道,長輩的信仰,這是根植在泥土裡的生命力量,也是根植在心裡的文化基因。 這就是接地氣的歷史,帶著人間煙火氣的歷史。
也許是到了回歸的時候,讓我們回歸粗茶淡飯的年代,在一周一飯間回首一下這方水土是如何養育的我們。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在四季的輪迴中,記住鄉愁,那裡有我們人生的來處和歸途。
看清時間的本質,就會了解中國社會運行的本質,了解一山一水的格局,了解風的方向,雲的起伏。
央視打算用六年的時間拍一部2300集的地方志。
是時候,中國人該補上這一堂歷史地理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