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蜀道的「前世今生」 10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開播

2021-01-15 四川在線

蜀道,一條貫穿古今的巴蜀文明之路。這裡有最高聳的天險、最險峻的水;這裡曾讓詩仙李白感嘆「蜀道難」;但這裡也誕生了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數千年以來,「風流」的蜀道蘊涵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寶藏?當下的巴蜀兒女又該如何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6月29日起,由四川廣播電視臺、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10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每晚9點20分在四川衛視播出,每晚8點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並在鳳凰衛視歐洲臺、美洲臺、香港臺以及優酷、四川IPTV 4K超高清專區同步上線。在紀錄片開播前幾小時,《蜀道風流》雲開播儀式於成都、北京兩地同步舉行。

穿越6個國家 探索蜀道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要探索蜀道的「前世今生」?在開播儀式現場,該片總導演段駿通過VCR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悟。

「借用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的一句話,『在四川的腦子裡,裝著中國前世今生的完整檔案』。而蜀道,正是打開這份檔案的最好路徑。」段駿說。

千年來,古人常說「蜀道難」,但蜀地先民卻親手把四川打造成了肥沃富庶的「天府之國」。在巴山蜀水間,蜀地先民種下了世界第一棵人工種植的茶樹,打了中國第一口鹽井,織造了中國第一匹絲綢。對於蜀道,古往今來的人們有著太多的好奇與疑問。

據悉,該片策劃、拍攝、製作近兩年時間,足跡遍布美國、日本、加拿大、柬埔寨等6個國家和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12個省市,以及四川全境。攝製組從不同的角度採訪了四川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希望能呈現出和以往紀錄片不一樣的四川。

一部講「蜀道」的紀錄片,腳步卻走向了更寬闊土地。四川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蜀道風流》項目負責人彭淼表示,正因為這部紀錄片的國際視野,決定了其拍攝地域的廣闊。「我們作品不光在四川衛視播出,還將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歐洲臺、美洲臺、香港臺與全球的觀眾朋友們見面。所以我們目光,聚焦的更是在世界各個地方的川人。記錄他們用一種怎樣的精神特質,在海外開闢了新的天地。」彭淼說。

上演10個篇章 串聯蜀道的「風流故事」

近年來,關於蜀道的紀錄片並不少見。而如何才能把一條有著數千年歷史沉澱的蜀道展示完整,才是主創團隊所面臨的難題。正因如此,紀錄片《蜀道風流》從人、歷史、文化、自然、現實幾個維度,圍繞「有形」蜀道和「無形」蜀道兩條脈絡展開。其中,「有形」蜀道立體串聯四川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景觀;「無形」蜀道著力展示川人多元、包容、開放、創新的精神特質。

彭淼介紹,《蜀道風流》分為10集,分別為:「爾來四萬八千歲」「天生襟度容江海」「咫尺匠心難」「應許他鄉勝故鄉」「不可居無竹」「願得此身長報國」「詩酒趁年華」「舉頭望明月」「江山代有才人出」「此心安處是吾鄉」。每一集的劇名,都是一句詩句,且其中大部分引用的詩句,或講述的就是蜀地故事,或來自於跟四川有關的歷史名人。

「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且都是與片名相符合的。譬如『詩酒趁年華』,講的是跟四川有關的歷史名人,包括司馬相如、李白、蘇軾;而『不可居無竹』,則是講的蜀地的生態建設。」彭淼舉例說。

隨著《蜀道風流》的開播,四川近年來在交通建設、生態發展等方面取得的現實成就、巴蜀大地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寶藏、川人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特質,都將在紀錄片中一一道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相關焦點

  • 《蜀道風流》第五集《不可居無竹》播出
    原標題:和諧共生理念 影響蜀人生活方式   《蜀道風流》第五集劇照。7月3日晚,由四川廣播電視臺、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十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第五集《不可居無竹》播出,聚焦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蜀道,是人與自然不斷較量,同時又共生發展而誕生的。「和諧共生」的理念,一直深刻影響著蜀人的生活方式。   例如川西林盤。這種農家院落和周邊林木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自然村落,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是四川農耕文明的獨特產物。
  • 12集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中華秦嶺》創作研討會召開
    新天水訊【記者 洪波】2020年12月29日,12集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中華秦嶺》創作研討會在西安召開,該片主創人員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著名紀錄片導演夏蒙、撰稿團隊和製片方參加會議,就該紀錄片文本大綱及創作思路進行了研討。
  • 《山上有座天文臺》——探尋佘山天文臺的前世今生
    12月24日晚22:00,人文紀錄片《山上有座天文臺
  • 劍閣縣文管所兵分兩路 皮尺加GPS來丈量蜀道有多長
    劍閣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實地勘測古蜀道。蜀道有多長?對於很多專家學者來說,這可能都是一個難題。不過,一些地方志清楚地記載了轄區內蜀道的長度。據清朝李榕編纂的《劍州志》記載,劍閣縣境內北線和西線蜀道一共長190裡。蜀道長度是如何測量出來的?它與當今標準是否一致?是否真如史書記載的那般長?
  • 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大運河》開播
    10月26日,CCTV-4《遠方的家》欄目大型系列節目《大運河》第一集《從寧波啟航》正式開播。當天傍晚,該片的首播儀式在寧波慶安會館舉行,多位研究大運河和寧波歷史文化的學者和《遠方的家》欄目組主創一起,在中國大運河的起點,揭開寧波和中國大運河的故事。
  • 央視紀錄片頻道1月1日開播 內地覆蓋人群超9億
    CCTV紀錄頻道開播 沿用CCTV-9頻道序號CCTV紀錄頻道總監劉文介紹稱,將於2011年1月1日開播的紀錄頻道,沿用CCTV-9為頻道序號,節目編排採用國際標準的26分鐘和50分鐘兩種,同時,央視每年將撥出專項資金推動重大題材紀錄片的製作。據悉,CCTV紀錄頻道開播後,每天首播4小時紀錄片。
  • 蜀道早已不再難!2018年元旦,你這樣出行更快捷
    蜀道早已不再難!在管制期間禁止運輸風電葉片等特大型設備的超限運輸車輛通行。  樂雅高速12月份施工公告  2017年12月11日,869.5公裡處,樂山至雅安方向,因邊坡處置施工佔用應急車道。
  • 青銅見證商周「蜀道」:關中、漢中、成都三地青銅器聯展
    青銅見證商周「蜀道」:關中、漢中、成都三地青銅器聯展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8-08-02 08:49 來源:澎湃新聞
  • 劍門關不僅險,還是李白詩歌中的《蜀道難》,它是怎麼形成的?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1000多年以前,李白的一首《蜀道難》讓劍門關在詩歌界聲名遠揚。主要景點有:劍門關、劍閣道、七十二峰、小劍山、姜公祠、姜維墓、鄧艾墓、鍾會故壘、 金牛道、後關門、石筍峰 、梁山寺、雷霆峽、翠屏峰 、仙峰觀、古 劍溪橋、志公寺、4D影院 、鳥道、玻璃景觀平臺等。
  • 「中國芯」牽引西成高鐵勇闖蜀道永濟電機「智造」綠色動力
    (原標題:「中國芯」牽引西成高鐵勇闖蜀道永濟電機「智造」綠色動力)
  • 六集大型紀錄片《巍巍吉大》第二集《山高水長》
    六集大型紀錄片《巍巍吉大》第二集《山高水長》 2021-01-04 0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0部優秀紀錄片,帶你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布衣中國》是一部聚焦「千年美服」的紀錄片,共五集,分別從原材料、款式、顏色、設計變化、製作五個方面,為觀眾闡述了中國服飾的千年之美。而華服背後更是一個古老文化的生生不息。
  • 探尋「樹王」追蹤洋紫荊美麗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跟隨記者的鏡頭,探尋龍城洋紫荊的「樹王」,追蹤其美麗的前世今生。 柳侯公園裡的洋紫荊樹,或成行或連片,花開時節,婉若霞披,為公園增色添彩。 92歲「高齡」老樹堪稱「樹王」為打造柳州特色洋紫荊品牌,提升其文化內涵,築牢柳州「紫荊花城」地位,近期,柳州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組織相關科研人員,開展了洋紫荊「樹王」的摸排及其歷史追尋工作。
  • 高清:探尋「樹王」 追蹤洋紫荊美麗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跟隨記者的鏡頭,探尋龍城洋紫荊的「樹王」,追蹤其美麗的前世今生。92歲「高齡」老樹堪稱「樹王」為打造柳州特色洋紫荊品牌,提升其文化內涵,築牢柳州「紫荊花城」地位,近期,柳州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組織相關科研人員,開展了洋紫荊「樹王」的摸排及其歷史追尋工作。
  • 九集紀錄片《中國醫生》開播
    2月7日晚起,九集大型醫療人文紀錄片《中國醫生》在安徽衛視開播。紀錄片製作組歷時兩年,深入全國六家大型三甲醫院的不同科室,跟蹤拍攝了近30位醫護人員,通過一個個有溫情、有責任、有矛盾,也有希望的醫患故事,真實呈現了醫生這一職業的不同面。
  • 國家寶藏每周幾更新幾集
    11月27日,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舉行開播儀式。張國立作為節目001號講解員,秦海璐作為國寶守護人代表參加了開播儀式。那麼, 國家寶藏什麼時候播出呢?每周幾更新幾集?黑馬綜藝又來了!這兩天《國家寶藏》的熱度居高不下,節目中的主角不是明星而是一件件歷史悠久的國寶!
  • 重磅紀錄片央視開播!
    重磅紀錄片央視開播!政務 昨天上午,諸暨三賢研究會成立大會暨央視《諸暨三賢》文化紀錄片開播儀式在市博物館舉行
  • 孩子寒假宅家必看的30部頂級國產紀錄片,父母也能漲知識
    紀錄片將帶領大家一同感受唐朝大歷史,在探尋大明宮前世今生的同時,也撥開歷史的煙塵,挖掘那些驚心動魄的政變背後鮮為人知的細節,一起觸摸36位風雲人物的命運脈絡。 中國首部大型涉藏紀錄片,由5集電視紀錄片和1集花絮組成。人與自然之間如何相處共生,是大型紀錄片《第三極》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