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一條貫穿古今的巴蜀文明之路。這裡有最高聳的天險、最險峻的水;這裡曾讓詩仙李白感嘆「蜀道難」;但這裡也誕生了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數千年以來,「風流」的蜀道蘊涵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寶藏?當下的巴蜀兒女又該如何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6月29日起,由四川廣播電視臺、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10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每晚9點20分在四川衛視播出,每晚8點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並在鳳凰衛視歐洲臺、美洲臺、香港臺以及優酷、四川IPTV 4K超高清專區同步上線。在紀錄片開播前幾小時,《蜀道風流》雲開播儀式於成都、北京兩地同步舉行。
穿越6個國家 探索蜀道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要探索蜀道的「前世今生」?在開播儀式現場,該片總導演段駿通過VCR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悟。
「借用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的一句話,『在四川的腦子裡,裝著中國前世今生的完整檔案』。而蜀道,正是打開這份檔案的最好路徑。」段駿說。
千年來,古人常說「蜀道難」,但蜀地先民卻親手把四川打造成了肥沃富庶的「天府之國」。在巴山蜀水間,蜀地先民種下了世界第一棵人工種植的茶樹,打了中國第一口鹽井,織造了中國第一匹絲綢。對於蜀道,古往今來的人們有著太多的好奇與疑問。
據悉,該片策劃、拍攝、製作近兩年時間,足跡遍布美國、日本、加拿大、柬埔寨等6個國家和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12個省市,以及四川全境。攝製組從不同的角度採訪了四川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希望能呈現出和以往紀錄片不一樣的四川。
一部講「蜀道」的紀錄片,腳步卻走向了更寬闊土地。四川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蜀道風流》項目負責人彭淼表示,正因為這部紀錄片的國際視野,決定了其拍攝地域的廣闊。「我們作品不光在四川衛視播出,還將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歐洲臺、美洲臺、香港臺與全球的觀眾朋友們見面。所以我們目光,聚焦的更是在世界各個地方的川人。記錄他們用一種怎樣的精神特質,在海外開闢了新的天地。」彭淼說。
上演10個篇章 串聯蜀道的「風流故事」
近年來,關於蜀道的紀錄片並不少見。而如何才能把一條有著數千年歷史沉澱的蜀道展示完整,才是主創團隊所面臨的難題。正因如此,紀錄片《蜀道風流》從人、歷史、文化、自然、現實幾個維度,圍繞「有形」蜀道和「無形」蜀道兩條脈絡展開。其中,「有形」蜀道立體串聯四川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景觀;「無形」蜀道著力展示川人多元、包容、開放、創新的精神特質。
彭淼介紹,《蜀道風流》分為10集,分別為:「爾來四萬八千歲」「天生襟度容江海」「咫尺匠心難」「應許他鄉勝故鄉」「不可居無竹」「願得此身長報國」「詩酒趁年華」「舉頭望明月」「江山代有才人出」「此心安處是吾鄉」。每一集的劇名,都是一句詩句,且其中大部分引用的詩句,或講述的就是蜀地故事,或來自於跟四川有關的歷史名人。
「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且都是與片名相符合的。譬如『詩酒趁年華』,講的是跟四川有關的歷史名人,包括司馬相如、李白、蘇軾;而『不可居無竹』,則是講的蜀地的生態建設。」彭淼舉例說。
隨著《蜀道風流》的開播,四川近年來在交通建設、生態發展等方面取得的現實成就、巴蜀大地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寶藏、川人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特質,都將在紀錄片中一一道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