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超 通訊員 秦治洲
當遠隔萬水的太平洋島國文化與華夏文明相碰撞,時空的距離因為這樣一群人的堅韌付出,被逐漸縮短。遙遠的東方文化得以在異國他鄉開枝散葉,陌生的島國習俗逐漸被更多人所了解。跨越了地域、膚色與信仰的種種,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的教師們遠離故鄉,克服重重困難,在陌生的國度踐行著遠行時的初衷,秉持中國視角、島國情懷,平等心態與協同理念傳遞中國聲音,講好島國故事。
跨年季,當他們分享起那段難忘的「南太回憶」時,就仿佛太平洋的風徐徐吹拂於此,浸潤每個人的內心。
魯西大地迎來連日的降溫,屋外的蕭瑟寒風讓人難做停留,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的會議室裡溫暖如春,簡約的年會開出了不一樣的溫度與情懷,大家圍坐一起,講感受、談認識,找不足、共話中心事業發展,謀劃新一年的工作重點與方向。
聊城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大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德正介紹,過去的一年裡,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在學校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在全體研究人員共同努力下,屢獲殊榮,取得了新的成就。中心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先後應邀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山東智庫聯盟舉辦的全國全省性智庫會議上作典型發言。新的一年,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將繼續秉持中國視角、島國情懷、平等心態、協同創新的理念,以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創人才引育計劃團隊為主要載體和抓手穩步推進各項工作,為打造「有情懷、重情義、受尊重」的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而努力。
年會上,隋清娥的《遇見薩摩亞》、石瑩麗的《薩摩亞的歷史與現實》、康建軍的詩集《湯加物語》三部新書進行發布。隋清娥教授作為薩摩亞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的第一位漢語教師,所著《遇見薩摩亞》寫了她的薩摩亞見聞感思,借薩摩亞題材描繪了獨特而美好的風光,表現了有趣而別致的文化,傳達了深刻而普泛的思想,彰顯了她作為學者的文心詩性;石瑩麗的《薩摩亞的歷史與現實》從薩摩亞政治歷史、文化教育、風土人情、國際援助等方面介紹了薩摩亞的歷史與現實,將學術著作的嚴謹性和普及讀物的通俗性結合起來,資料詳實,文筆生動,顯示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切的人文關懷;康建軍的詩集《湯加物語》:東加王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西亞梅利耶·拉圖在本書的序言中指出,詩人康健(筆名)用一年的時間踐行了作為國際教育志願者的初心,在課堂教學、社會活動、國際交流、田野調查等方面,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動感的東加王國。本書是對湯加景致和南太平洋異域風情進行全景式展示的第一本漢語詩文集。三位作者現場分享了海外工作生活的心路與創作歷程。
據了解,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成立於2012年9月,是聊城大學整合全校各學科資源成立的協同創新中心和學術特區。作為國內第一個獨立建制的太平洋島國研究機構,旨在通過嚴謹紮實的學術研究,增進中國與太平洋島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立八年多來,中心先後獲批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山東省首批重點新型智庫、山東省首批外事研究與發展智庫,中心團隊先後入選山東省高校優勢學科人才培育計劃、山東省高校青創人才引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