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6月12日14時左右,一場龍捲風襲擊江蘇省高郵市。在龍捲風波及的勤王村、管夥村、浩芝村3個村莊,部分房屋、車輛受損,4名村民受輕傷。
幸運的是,無人死亡。
這與一條提前46分鐘發布的氣象預報,密不可分。
先看一下現場災情。根據@江蘇氣象 發布的現場圖片,有車輛被掀翻、有大樹被扭斷,有屋頂被掀翻……
↑ 汽車被龍捲風掀翻
↑ 蔬菜大棚遭受損失
↑ 電力設施被龍捲風損毀
↑ 一顆大樹被大風從遠處攜至居民院中
經氣象專家初步驗證判斷:這是一次強度為EF1-EF2級的龍捲。
而就在災害發生前46分鐘,一份天氣預報從氣象部門發出,對可能出現的龍捲風作出明確提醒。
龍捲到來之前
6月12日13時14分,在江蘇省氣象臺的指導下,高郵市氣象局提前發布暴雨黃色預警,提醒公眾注意強降水和與之相伴的龍捲風、8級至10級大風和雷暴天氣。
省氣象局官方微博「江蘇氣象」,也第一時間發布強天氣快訊,提醒高郵市、金湖縣、盱眙縣等地注意防範龍捲風等強對流天氣。
可以說,這是一次精準的氣象預報,為當地災害防禦爭取了寶貴的46分鐘提前量。
為何寶貴?如果你知道龍捲風的「脾氣」,就能理解,這46分鐘,有多麼來之不易。
龍捲風尺度小、發展快、突發性強且生命史短,「殺傷力」極大。
曾有專家這樣形容——
出現龍捲風,就好比手劃撥過水麵後,水面肯定會出現漩渦,但很難判斷出具體在哪個點會出現漩渦。
對龍捲風的準確預報預警,堪稱世界難題。
這一次,龍捲何以被提前鎖定?
時間回到龍捲風發生前三天:
1
潛藏:入梅後首場強對流來襲
6月9日,江蘇較往年提早10天左右入梅。
省氣象臺根據觀測資料得出「12日江蘇將遭遇首場全省範圍暴雨強對流天氣過程」的結論,提醒各市(縣)氣象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應對預案。
2
起勢:龍捲風或可現身蘇北平原
12日凌晨,強降水回波進入淮北地區並繼續發展東移。
當日天氣會商中,省氣象臺副臺長王嘯華作出判斷:「據環流形勢,今日江蘇北部將有區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同時蘇北平原出現龍捲風的可能性較大。」
在江蘇省氣象臺預報大廳,預報員共同分析雷達回波。
當日12時40分,都卜勒天氣雷達探測到:安徽省天長市範圍內有對流風暴正向「龍捲風走廊」方向移動。根據江蘇省龍捲風時空分布特徵統計,從安徽省天長市到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寶應縣及鹽城市建湖縣、阜寧縣、射陽縣一線是龍捲風的高發區域。
3
現身:龍捲渦旋特徵似曾相識
「對流風暴有發展成龍捲風的可能!」從雷達識別到的中氣旋和龍捲風渦旋特徵中,預報員們看到了與2016年「6·23」鹽城龍捲風相似的風暴特徵。
這觸動了他們緊繃的神經。
省氣象臺迅速與高郵市氣象局聯繫,密切監視其發展趨勢,加強聯動會商,促成了這「來之不易的46分鐘」。
46分鐘的提前量,又從何而來?
這要從江蘇與龍捲風的「特殊淵源」說起。在我國龍捲風多發區域中,江蘇居首位——
尤其在蘇北地區,地勢低洼平坦、江河湖泊水網交織,處於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地帶,易積聚不穩定能量,有助於龍捲生成。
「長期以來,我們與龍捲風的追逐戰,『一刻不停』。」省氣象臺副臺長王嘯華說。
探索中,江蘇氣象部門打造的強天氣綜合報警追蹤平臺(又稱「SWATCH平臺」),能夠集中且直觀地展現多部都卜勒天氣雷達探測到的風暴屬性。
↑ 強天氣綜合報警追蹤平臺截圖
該平臺增加了基於機器學習的風暴客觀外推、光流法等預報算法,進一步為預報員定量、綜合掌握風暴特徵和臨近預警提供重要依據。
尤其是在2016年以來,根據中國氣象局部署,江蘇省氣象局試點開展分類強對流天氣預警及龍捲風預警試驗業務,「追風」腳步不斷加速。
如今的江蘇,9部都卜勒天氣雷達形成覆蓋全省監測網,可實現分鐘級雷達數據拼接;陸地自動氣象觀測站的站距從15公裡加密至7.5公裡;結合曆次災情調查結果,持續深入探析龍捲風形成機理,建立「梅雨期西風帶龍捲風概念模型」。
可以說
日益積累的科技力量 + 須臾不松的風險意識
換來了這場來之不易的平安
面對龍捲風等極端自然災害
現有科技與防禦能力或許依然微弱
也正因此,為生命安全搶出的每一分鐘
都值得珍視
前路漫漫,求索不止步
致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