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八卦女
文|臨公子
來源|臨公子的後花園(ID:hi-lingongzi)
· · ·
上周末,我一位36歲的女性朋友參加完侄女婚禮回來,笑著說:「好像又搶了新娘風頭了。」
親朋好友一個個到她身邊,意味深長地說,加油啊,等喝你喜酒啊。絲毫不提她今年又全款買了一套小投資房。
她早已免疫,笑著說:「我努力我努力。」
網絡上看到一句話: 所謂的成功,只不過是比較的產物。
為什麼焦慮成為全社會、全年齡段的通病?
因為,360°的對比總是無時無刻地給我們暴擊。
隔壁小劉剛置換了100㎡學區房,而你首套房還沒搞定;
同學小張三年抱倆,而你男朋友還不知道在哪裡;
同事小王創業當老闆了,而你的加薪申請第N次被拒了。
到處都是同齡人拋棄你、後輩們超越你的事兒。哪怕小有所成,被人換個角度一對比,頓時覺得手裡的饅頭再也不香了。
「什麼樣的人,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在社會時鐘的籠罩下,你不禁手忙腳亂。
可你發現了麼,許多人一輩子按點打卡,不見得有啥亮色。而有些不願意循規蹈矩的人,水滴石穿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甚至逆天改命。
你永遠不知道,這場沒有劇本的即興演出會給你帶來怎樣的驚喜。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家裡沒錢,可以出國留學嗎?
最高贊的回覆是這樣的——
▲(我家境很不好,家裡人不能提供經濟支持,我高中畢業後沒錢也沒分數沒能去讀大學。後面拿到了深大的自考畢業證書和學位,2017年10月成功申請到了美國的一所學校的碩士計算機項目,時長是2年,利用8-9個月學完一些在校課程之後,開始在美找實習工作,2018年10月初,拿到EPAM Systems公司的一個offer,作為vendor在谷歌辦公室上班。並不是很常規的的留學經歷,但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這位叫孫玲的小姐姐,來自湖南婁底的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是木工,母親會踩縫紉機,但在農村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只能靠種地為生。
在父母眼中,女孩讀太多書沒用。家裡唯一的讀書機會原本給了哥哥,可哥哥讀完小學後,打死都不願意再讀了。
可她想去。
經過休學、打工、復學等一番波折,孫玲總算如願上了高中。
2009年6月:高考。
勤奮的孫玲最終以全校第一的成績順利畢業。然而,399分的成績還不夠本二線,家裡沒錢供她復讀,學生生涯算是落下帷幕。
就在那年暑假,一個培訓機構在她學校推廣7天免費計算機軟體夏令營,她毫不猶豫地參加了,接觸到前所未有的世界。
「感覺電腦很神奇,可以做出這麼漂亮的東西」。這是她當時最深的感受,也就此埋下一顆種子。
2009-2010年:流水線工人,月薪2300元。
孫玲去深圳打工,一天工作12個小時。但她很快意識到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開始諮詢開設計算機課程的軟體機構。
攢下培訓課第一期的學費後,孫玲辭職,開始上學。
2010-2011年:學習軟體開發,月薪:靠兼職。
孫玲開始邊兼職打工邊學HTML,SQL,Java等軟體課程。
培訓課程分三期,一學期至少8,9千,即便打工也很難湊齊,於是孫玲申請了一張額度3000元的信用卡,分期還款。
2011-2015年:努力成長,月薪4K-1萬。
拿到培訓機構結業證書後,孫玲背著近1萬元債務找到一份月薪4000元的程式設計師工作。按理說,到目前為止已算實現她「拿到月薪3K,有雙休工作」的目標了。
然而:
她報了一個2.5萬的英語班+遠程教育拿到大專文憑+報考深圳大學專升本。
月薪也從4K,開始往6K,8K……增長。
▲圖片來源網絡
2016-2017年:轉折,月薪1.6萬。
經過幾次跳槽後,此時孫玲的月薪已達到1.6萬元。
在招聘網站上,看到招聘「赴美帶薪實習程式設計師」,美國一所學校的計算機碩士項目。要求中有兩條是:
1、需有正常溝通的英語能力;
2、可支付第一學期學費首付和生活費。
孫玲開始針對性地提高英語水平和存錢,2017年6月,她考雅思拿到5.5分,並攢到12萬元,如願申請通過。
2017年10月:正式赴美留學,快速適應環境,學習、健身、成長。
2018年10月:得到Epam Systems公司年薪12萬美金的offer,對接谷歌業務,坐進谷歌位於紐約曼哈頓的辦公室。
李笑來《時間的朋友》裡面有一句話,7年就是一輩子。
按照正常的軌跡,孫玲本該讀完高中後,進城打工,早早結婚生子,成為與她媽媽、奶奶一樣的普通農村婦女。
只是在不竭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驅動下,她從月薪2300塊的流水線女工,一步步變身為如今年薪12萬美金的紐約程式設計師。
用了10年,逆天改命。
我們習慣於跟隨大眾的軌跡。
多少歲的人,應該做什麼樣的事。什麼環境下的人,應該成為哪個樣子。否則總免不了要面對催促與眼光各異的詢問:
「人家都如何如何,你為什麼不?」
實際上,人生是由無數岔路組成的森林,最終將走向哪裡,取決於你的每次選擇。
在這座水泥森林裡,包容和滋養著形形色色的人。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春天開放,假如梅花整天糾結「同齡花正在拋棄你」,然後灰心喪氣:「我已經落後了,這輩子就這樣了」,只會把臆想圈成現實,從此自閉。
每個人的開放期、開放姿態不同罷了。
華裔女作家陳愉,31歲當選洛杉磯市副市長、35歲成為頂尖獵頭、42歲出版暢銷書《30歲前別結婚》、48歲出了第二本書《30歲趁勢而為》。
她說,38歲結婚,如今10年了,依然把老公當男友看待。
生活閱歷的沉澱,讓她能更好地選擇自己的路和人生伴侶。30歲比20歲活得精彩,40歲比30歲活得精彩。
周而復始。
王石在做客《十三邀》時說過一句話:「沒有擴張力的生命就該結束了。」
對有些人來說,遵循多數人的軌跡只是一種不願用心經營的「懶政」。而對有些人來說,他們不關心是不是與別人一樣,只關心,如何走好自己的路。
巴菲特老爺子有句話說得好,我們應集中關注將要發生什麼,而不是什麼時候發生。
J.K. 羅琳32歲出版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其實她第一部寫完後,前後被12家書商拒出版,幸而她堅持尋找,終獲得出版機會。
從畫家轉行當導演的瑟琳·比奇洛,59歲憑藉 《拆彈部隊》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女性導演。
「KFC老爺爺」哈蘭·山德士上校在65歲那年創辦了肯德基公司,九年後,上校把它賣了200萬美元後退休了。
凡人你我,不求取得多大的成就,但如果你想走好自己的路,有兩點必不可少。
1、財富積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你擁有的財富越多、經濟基礎越穩,可選擇的面積自然越廣。
2、終身學習。控制自己的節奏,往往需要強大的內心。它不是說強就強的,而是在不斷學習中,形成一套一以貫之的思維體系。
白巖松在《愛你現在的時光》中提到一個奇妙的邏輯:
如果你真的過好了每一天,明天就會不錯。
如果我們的生涯非常功利的話,你反而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你越擁有一個完滿的過程,你的結局越有可能不錯。
無論是年少有為,還是大器晚成,那些活得漂亮的人無一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過好今天」這件事上。
這份向好而生的篤定,你一定要有。
參考資料:
《家裡沒錢可以出國留學嗎?》 來源:知乎
臨公子,LinkedIn中國專欄作者,多家金融理財/職場平臺特邀作者,一枚理性愛財的工科產品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