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2021-01-10 中國青年報

梭砂貝母體色會逐漸改變,與周圍灰褐色石頭「渾然一體」。受訪者供圖

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動物進化出了偽裝本領。那麼植物會不會偽裝?什麼情況下會偽裝?

在150年前,科學家關於植物利用偽裝躲避天敵的猜測就已經零星出現,但一直沒有獲得嚴格的實驗證實。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的來源——「自然選擇」理論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和生物學家華萊士,曾認為植物幾乎不會「隱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來,隨著色彩測量技術、動物感官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生物色彩這一經典進化生物學話題的熱情。在動物研究之外,科學家們發現的不少證據顯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禦天敵。

植物偽裝為「騙」誰?

可能是應對食草動物的防禦策略;也可能是對人類採挖行為的強烈反應

「我們對生物色彩在防禦功能方面的認識幾乎都來自動物,被寫入教科書的經典概念如偽裝、警戒、擬態等,幾乎都以動物為案例。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些令人著迷的概念並不是動物的專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航說。

在動物界,樺尺蛾的體色是教科書式的案例。在英國潮溼的樹林裡,到處覆蓋著灰白色的地衣,灰白色型樺尺蛾個體在這樣的環境中偽裝得很好,因此數量比深色型個體更多。但工業革命時期,它們棲息的環境被黑色的煙塵遮蓋,深色的個體因而獲得了更好的偽裝,數量也因此逆轉。

就植物來說,最為人熟知的偽裝者是長得像極了石頭的「石生花」。在我國青藏高原,也有不少植物偽裝的案例,如孫航團隊曾研究過的囊距紫堇、半荷包紫堇,以及絹毛苣等。世界其他地方也有案例,比如紐西蘭的矛木、北美的香晶蘭等。

從2012年起,孫航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研究時,開始關注偽裝植物。「我們從高山上的紫堇屬植物著手研究,注意到很多當地人採挖貝母,有時甚至會向我們推銷剛採挖的鱗莖。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梭砂貝母的偽裝和葉色變異。」牛洋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

全球共有100多種貝母屬植物,其中梭砂貝母生長在我國滇西北,以及川西、青海南部和西藏拉薩至亞東一線海拔3800至5000米的高山流石灘沙石地或巖石縫隙中。它的鱗莖含植物鹼貝母素丁,是藥材貝母的來源。

「在一些群體中,梭砂貝母呈現常見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它們則與背景融為一體,大多顯出灰褐色,非常隱蔽。」牛洋博士介紹,他們起初推測,與囊距紫堇相似,這種偽裝可能也是在應對食草動物的防禦策略。但在多地經過長達數年的觀察,他們並沒有發現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證據。

「由於體內富含生物鹼,貝母屬植物具有很強的化學防禦,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動物取食,那梭砂貝母為何要偽裝?這讓我們很困惑。」牛洋說,後來,他們才意識到,梭砂貝母的地下鱗莖長期遭到大量採挖,而這種採挖本身,有可能產生強烈的選擇壓力。這也意味著梭砂貝母的偽裝,可能與人類有關!

偽裝植物竟有「智能」?

藥用植物會將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讓採挖者難以發現

為了進一步搞清這一猜想,研究團隊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比較了動植物偽裝策略進化的差異、推測了影響植物偽裝進化的要素,這不僅是一個惹人著迷的話題,更關係到人類與植物未來的關係和命運。

「作為一味常用的中藥材,人類利用貝母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當代大規模採挖的歷史超過80年。」牛洋說,為了評估每個群體遭受的採挖強度,他們從川滇一帶基層藥商那裡得到了過去6年間梭砂貝母幹品總量數據,並估算出每個群體單粒貝母鱗莖的乾重。他們驚訝地發現,要獲得一千克乾燥鱗莖,意味著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貝母。這樣的選擇壓力非同小可。

牛洋說,通過樣方統計和分布面積評估,他們得到潛在貝母產量,從而獲得了每個群體的採挖強度。與此同時,他們發現採集強度越大的地方,貝母偽裝也越好。

緊接著貝母色彩之謎的研究又擺到了眼前。牛洋與同事再次來到高山流石灘,採集每個群體的反射光譜數據,又根據專為人類設計的CIELAB色覺模型,量化植物與礫石的光譜,算出在群體之間梭砂貝母體色確實有顯著差異。利用這一模型,他們還計算出貝母與生境巖石背景的匹配程度,來為偽裝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標。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讓採挖者難以發現,實現偽裝。」孫航說,考慮到採挖壓力可能在較長歷史內有變化,他們還評估了偽裝程度與採挖難度的關係。

因落腳地方不同,有的鱗莖採挖只需幾十秒;有的長在數十釐米深處的石縫中,挖一顆需要數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從價值和時間成本計,採挖者往往會放棄,遭受的採挖壓力也較小。從實際經驗看,越是難以採集的群體,植株偽裝越好,與周圍灰褐色的石頭「渾然一體」;越是容易採挖的植株,越會「大模大樣」地保持通體透綠的本色。

偽裝本領因人類活動在進化?

再高明偽裝也難以躲過人眼;植物體色細節之謎,還需深入探究

梭砂貝母的體色與生存有顯著的相關性,偽裝增加了它們的生存概率。然而,「變色」的過程,仍有諸多有趣的自然之謎。

光、眼、物三者之間的關係,影響著人類對色彩的識別。偽裝色由花青素和葉綠素共同造成,色素變異相對簡單,但不同群居的梭砂貝母,如何細微調整色素的比例,保持足以亂真的色調,仍有待探究。

而偽裝植物多個色型在光合作用以及對昆蟲等傳粉者的吸引力上卻沒有顯著差別,但在非光合色素合成等資源消耗成本,以及不同背景下不同功能間幹擾的光合效率和設計成本究竟有哪些變化,對研究植物的選擇進化來說,還值得去細究。

雖然梭砂貝母已足夠「聰明」,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再高明的偽裝也難躲過人眼的高強度搜索。通過模擬發現,擁有三色視覺的人類,搜尋目標的速度要比二色視覺的動物更勝一籌。

「此外,植物的根基不能移動,這意味著即使擁有偽裝,與動物相比其防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為天敵將有更多機會通過其他線索和反覆學習來定位這些不能動的目標。」牛洋介紹,動物主動選擇最佳的藏身地點這樣的本領,也難以被植物掌握。

這些研究表明,人類正在以自己都無法預見的活動方式影響野生生物的進化。至於人類還在其他哪些領域影響環境,仍有待探索。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植物化身「變色龍」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我國傳統藥用植物貝母,被人類利用已超2000年歷史。為逃避人類對其採集,它們將自身色彩融入背景,偽裝起來讓人難以發現——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動物進化出了偽裝本領。那麼植物會不會偽裝?什麼情況下會偽裝?
  • 為逃避人類採集,植物貝母用了2000年時間,進化成「變色龍」
    不過,這個觀點卻一直沒有被證實,一直到前段時間,研究者驚訝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的貝母,竟然在過去的2000年時間裡,為了逃避人類對它的採集,將自己進化成「變色龍」,這樣就可以很難被人類發現了。植物偽裝和人類有關嗎
  • 寵物變色龍
    變色龍,可以隨著物體顏色的不同,可以使自己身體皮膚顏色也隨著變換,是不是很神奇呢?不知道寵主們有沒有見過身邊的朋友養變色龍呢?視頻上一般國外友人養變色龍較多。中國我相信也會不少的呢!1.根據變色龍身體裡面特殊的皮膚細胞構造有關的,構造複雜,也是能夠變成不同顏色的最大的關係。2.變色龍的皮膚有兩層,這兩層特製的皮膚細胞顏色很鮮豔,能夠使它們的皮膚改變結構和反射光線來變換所表現出來的顏色。3.為什麼變色龍能夠快速的變化自己身體的顏色呢?
  • 這種野生植物可以長在沙漠中,開出來的花很漂亮,你見過嗎?
    這種野生植物可以長在沙漠中,開出來的花很漂亮,你見過嗎?說起沙漠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漫天的黃沙,一望無際,但是如果把花和沙漠聯繫在一起你會相信嗎?肯定有很多人會不相信,認為沙漠怎麼可能會有花呢?只要是能夠生長在沙漠中,這樣的花生命力都非常的頑強,基本上還沒有那些植物可以和他們相比,今天我們說的這種花就是沙漠豆花,其實這就是一種比較稀少的野花,不是人類培育出來的,可能在我們這邊知道的人會很少,但是在國外很出名,也別是在澳洲,在那裡的沙漠中有很多豆花,它非常的耐幹,而這個被當地人發現後感覺到非常的美,所以就會把他們放在家裡種植。
  • 植物愛上吃肉 或是環境逼出來的「重口味」
    本報記者 趙漢斌在植物「朋友圈」裡,豬籠草、捕蠅草等作為食蟲植物的代表,數百年來備受關注,持久不衰。如今,在國內某網購平臺上搜索「食蟲植物」,會出現數百條結果;專賣食蟲植物的店鋪數不勝數,皇冠店鋪就超過20家,單個店家粉絲量在10萬+也不是稀罕事。
  • 【家庭教育•蒲公英項目】竟有不想變色的變色龍,它能做到嗎?
    【家庭教育•蒲公英項目】竟有不想變色的變色龍,它能做到嗎?但是阿U在和小夥伴捉迷藏時,遇到了一條不想變色的變色龍,這是為什麼呢?它能做到不變色嗎?答案就在《阿U學科學kids》推出的「變色動物系列」之《潛伏的避役》中。變色龍的學名咦?不是在說變色龍嗎?為什麼又變成避役了?其實避役是這種爬行動物的學名,因為變化體色是它最突出、最被熟知的本領,才被俗稱為變色龍。
  • 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這種功能人類可以有嗎
    雄性變色龍的上層皮膚細胞比雌性和幼年變色龍更加鮮豔,這層細胞能通過改變結構與反射光線的方式來變色。(圖片由Michel Milinkovitch提供)變色龍神奇的變色本領長久以來讓人困惑不已。而現在,它的秘密真相大白了。最新研究發現,變色龍能通過調整一層特殊的緊貼皮膚的細胞,來迅速地改變顏色。
  • 當含羞草遇上變色龍,仿生材料學已經不再局限於模仿
    在我們研究院裡,有一種神奇的植物,你碰它下,它的葉子就會立即收起來。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嗎?這就是含羞草。2014年的夏天,我和我太太在香港爬山時,平生第一次看到了活生生的含羞草,我就在那一直挑逗它,整整挑逗了它半小時,直到後來它不耐煩了,任我再怎麼碰它也不理我。當然,後來不理我的不僅有含羞草,還有我的太太。
  • 當變色龍遇到水時,它會變成「透明」嗎?看完千萬憋住別笑!
    在中國大部分人養寵物,都是一些小貓小狗,當然也有養一些其他的動物,比如說變色龍。這種動物一般我們只能在電視上見過,而變色龍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能夠根據環境,來改變身體的顏色,而這也是它們保護自己的手段。
  • 變色龍變色僅僅是為了隱藏自己嗎?
    人們都驚嘆變色龍的變色本領,並通常認為它們變化體色是為了隱藏自己。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它們變化體色幾乎都是為了調節體溫和與同類交流。由於身體沒有自動調節溫度的機制,變色龍只能通過改變體色來調節自身溫度:深色吸收熱量;淺色反射太陽照射光線。
  • 變色龍怎麼養?需要準備和注意什麼?
    在眾多另類寵物中,變色龍一直憑藉著會變色的超能力,吸引著廣大粉絲,因為它奇特的外表,呆萌的小表情,受到很多特立獨行的年輕人追求,可是新手對於變色龍的品種和養殖都不夠了解和熟悉,盲目的飼養不僅會帶來很多日常餵養問題,還會給對變色龍的健康帶來危害。什麼品種的變色龍好養,怎麼養?
  • 變色龍的飼養指南,教你如何辨別真假變色龍
    變色龍(Chameleon),蜥蜴亞目,避役科爬行動物,特徵為體色能變化。真避役有兩屬:Brookesia屬共19種,而Chamaeleo避役屬共有70種。其中約有一半的種類僅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其他大部分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變色龍變色只為藏身?你的知識早就過時了!
    在它們身上撒一把彩虹糖,會變成七彩變色龍嗎?又或是讓一隻變色龍趴在一個不斷變色的燈上,它最後會心力交瘁而死?只要說到動物的偽裝和保護色的知識,變色龍必然會被拉出來溜一圈。但事實上,這些知識點已經需要更新了。
  • 變色龍的變色秘密揭曉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層皮膚細胞反射近紅外線陽光,這可能有助於變色龍保持涼爽。他們發現,變色龍可以通過放鬆或刺激皮膚來改變上層細胞層的結構安排,從而導致顏色的變化。例如,一隻雄性變色龍可能在懸掛在樹枝上時處於放鬆狀態,而當它看到競爭對手時則處於興奮狀態。 「當皮膚處於放鬆狀態時,包囊細胞中的納米晶體彼此非常接近——因此,這些細胞特別能反射短波,比如藍色。
  • 極地變色龍——北極兔
    北極兔主要以苔蘚、植物、樹根等為食,偶爾也會吃肉,一年生育一次,每窩能產2~5隻幼仔,它們的數量有限,甚至還沒有北極狐的數量多。北極兔有著非常靈敏有力的四肢和長著長毛的大腳掌,跑起來時速可達65 千米左右且不會在冰雪中下陷,人們因此還給它起了個「雪鞋兔」的稱號。另外,當遇到危險時,北極兔還會站起來,並像袋鼠一樣後腿快速跳躍。
  • 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
    小朋友,你在動物園裡見過變色龍嗎?變色龍是生活在樹上的蜥蜴。它的個子不大,身體大多只有20到30釐米長,最大的也長不過60釐米。變色龍的爬行速度特別的緩慢,經常是今天走第一步,第二天才繼續邁第二步。有趣的是慢吞吞的變色龍,竟然把歡蹦亂跳的昆蟲當作自己的食物。
  • 變色龍變色不光是為了偽裝,這種稀奇的寵物還能吃素?
    我們都知道變色龍變色是為了與環境融合,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但是除了偽裝自己,還能通過它們的變色來判斷它們的心情,比如,當它們內心平靜時,會表現出藍色,當他們特別興奮時,多數會呈現出黃色,當它們示威時,會變成紅色,如果它們將要發出攻擊,顏色就會變暗。那麼變色龍是如何變色的呢?
  • 動物世界-豹變色龍
    界: 動物界 Animalia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綱: 爬行綱 Reptilia目: 有鱗目 Squamata科: 避役科 Chamaeleonidae屬: 叉角避役屬 Furcifer種: 豹變色龍 F. pardalis外形特徵 Description豹變色龍雄性平均全長
  • 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飼養一些冷血動物,比如說蛇、蜥蜴、蜘蛛等,今天爪巴就來說一說,最近非常火爆的變色龍。那麼,我們先來解析一下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變色龍之所以會變色,取決於它皮膚的三層色素細胞,與其他的爬行動物不同的是,變色龍身體顏色的轉變取決於皮膚表層內的色素細胞,在這些色素細胞中充滿著不同顏色的色素。
  • 植物進化成對人不可見的形態?植物有可能變成動物嗎?
    近年來,來自中國和埃克塞特大學的植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橫斷山脈一種名叫貝母的植物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可見。它們變得和山脈背景色愈發相近,為得就是躲避人類的收割。每當收成季,若不仔細看,它們能比較容易地在人們的視野裡消失,正如變色龍一樣,貝母正在進化成一種新的顏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