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逃避人類採集,植物貝母用了2000年時間,進化成「變色龍」

2020-12-16 奇點使者

早在150年之前,就有科學家提出,植物也是擁有「智慧」的,為了躲避天敵的採集,所以,植物們會伴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將自己進化成「偽裝者」。

不過,這個觀點卻一直沒有被證實,一直到前段時間,研究者驚訝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的貝母,竟然在過去的2000年時間裡,為了逃避人類對它的採集,將自己進化成「變色龍」,這樣就可以很難被人類發現了。



自己和周圍混為一體的梭砂貝母

草藥植物的重要性,早在古人類時期就已經被人們發現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很多中醫藥學家對於中草藥的了解,也不斷豐富,比方說我國明朝時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直到今天,仍然對後世影響深遠。

大約在2000多年前,我國先民就發現了一種叫做梭砂貝母的植物,它一般生長在我國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區,在海拔3800-4700米的地方,它們還是很常見的。

它們的根莖,是一種叫做「爐貝」的藥材,因為它富含植物鹼貝母素丁,多年來在梭砂貝母生長的地方,當地人一直都採集它賣了換錢。



科學家們是如何注意到它的呢?這就需要從2012年開始說起了。當時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青藏高原一帶研究植物多樣性的時候,發現當地人會主動向外地人推銷梭砂貝母,同時,他們也髮型,梭砂貝母為了逃避被人類採集,竟然會進行顏色的改變,將自己儘量去與周圍的巖石等混為一體。

而在這之前,其實在世界上,就已經有很多被發現會偽裝的植物了,比方說有一種叫「石生花」的植物,它看起來和石頭相似極了,如果不注意的話,是很難在一堆石頭中發現它們的,而且在北美和紐西蘭等地方,也都陸續發現過會偽裝的植物。



植物偽裝和人類有關嗎?

其實,多年來科學家們爭論的一個問題是,植物的偽裝,究竟和人類是否有關係。拿我們本文中提到的梭砂貝母來說,一般它在野外中的顏色,主要是綠色的,不過,如果這個時候周圍灰褐色的巖石比較多,那麼,梭砂貝母竟然也會慢慢將自己變成這個顏色。

雖然看起來植物的偽裝,一般主要是為了避免被食草植物吃掉,但是那梭砂貝母來說,它的偽裝和人類是有關係的,因為本身它並不是一種食草動物喜歡的植物,簡單來說,就是梭砂貝母事實上在野外除了人類,並沒有什麼其他採食者。

所以,因為人類喜歡它們的根莖,對它們大量採挖,導致時間久了,為了避免被人類採挖,梭砂貝母才進化成這種變色偽裝。



同時,研究者也指出,在和人類相抗衡的過程中,梭砂貝母可能還因為人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進化方向。

不過,梭砂貝母顯然並沒有徹底成功,因為它的偽裝對於動物們來說,可能已經是完全看不出來了,但是對於人類來說,人類仍然可以通過仔細觀察來發現它們。

所以,一直到今天為止,梭砂貝母仍然被大量採集,當地人也沒有發現它們的這種變化。研究者也表示,植物畢竟是植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最低端存在,它們也的確不如動物偽裝來得真實。



要知道,在自然界中,很多善於偽裝的動物,甚至都很難看清它們的真身,我們熟悉的變色龍自不必說,還有一種叫「枯葉蝶」的昆蟲,它們看起來完全就是和枯樹葉一模一樣,想要從一堆枯樹葉中發現它們,可以說是相當困難了。

那麼,有關於植物偽裝的發現,意味著什麼呢?研究者表示,這意味著伴隨著人類的強大,地球上的生物正在因為人類的介入,而開始進入到新一輪的進化之中,而由於這種變化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所以人類目前還沒有辦法知曉和掌握。

梭砂貝母也只是其中之一,除了它們之外,事實上地球上還有很多動物、植物都在因為人類而想辦法「自保」。



研究者認為,未來應該多進行野外考察和收集,判斷人類活動究竟對生態系統中的哪些領域造成了影響,以及這種生物進化,未來和人類之間是否會造成某一種影響,甚至是威脅,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怎麼看?

相關焦點

  • 植物化身「變色龍」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我國傳統藥用植物貝母,被人類利用已超2000年歷史。為逃避人類對其採集,它們將自身色彩融入背景,偽裝起來讓人難以發現——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動物進化出了偽裝本領。那麼植物會不會偽裝?什麼情況下會偽裝?
  • 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的來源——「自然選擇」理論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和生物學家華萊士,曾認為植物幾乎不會「隱藏自己的需求」。但近年來,隨著色彩測量技術、動物感官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生物色彩這一經典進化生物學話題的熱情。在動物研究之外,科學家們發現的不少證據顯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禦天敵。植物偽裝為「騙」誰?
  • 植物進化成對人不可見的形態?植物有可能變成動物嗎?
    近年來,來自中國和埃克塞特大學的植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橫斷山脈一種名叫貝母的植物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可見。它們變得和山脈背景色愈發相近,為得就是躲避人類的收割。每當收成季,若不仔細看,它們能比較容易地在人們的視野裡消失,正如變色龍一樣,貝母正在進化成一種新的顏色形式。
  • 研究發現:人類採挖活動影響「川貝」重要來源「梭砂貝母」偽裝色彩進化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11月23日電 (記者 胡遠航)作為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在某些群體中呈現比較「正常」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則與背景融為一體,非常隱蔽。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合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這一偽裝色彩進化,與人類採挖活動息息相關。
  • 貝母演化出偽裝色能否躲過人類濫採
    張田勘據《中國科學報》報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會演化出與環境巖石相同或相似的新的色彩偽裝自己,從而躲避人類的採挖活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是生物演化的基本規則,梭砂貝母也不例外。
  • 研究發現:人類採挖活動影響「川貝」重要來源「梭砂貝母」偽裝色彩...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昆明11月23日電 (記者 胡遠航)作為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在某些群體中呈現比較「正常」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則與背景融為一體,非常隱蔽。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合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這一偽裝色彩進化,與人類採挖活動息息相關。
  • 似乎為躲過採挖,這種美麗植物正「拋棄」亮綠色,越長越土
    你或許聽說過,為了逃避由象牙而起的獵殺,部分非洲象的象牙正在退化;因為漁民有「捕大魚、放小魚」的習慣,大西洋鱈魚的體型正在縮小。其實不止動物,看似沉默的植物也在因人類活動而悄然改變進化軌跡。百合科貝母屬、生長在我國西南高山流石灘上的梭砂貝母,是傳統藥材「川貝」的重要來源。
  • 這些藥用植物已經進化出一種巧妙的方式來躲避它們的捕食者
    與之類似,很多野生植物因具有經濟價值而受到人類關注,遭到嚴重採挖,但這一過程引發的潛在進化影響卻極少受到關注。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探討了這一問題。梭砂貝母是生長在我國西南高山流石灘上的一種貝母屬植物。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的研究人員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該物種的不同群體具有顯著的體色差異。
  • 為了不被人類吃,中草藥被逼進化偽裝技能,人類的力量太強了
    作為植物,梭砂貝母不可能像動物一樣逃跑來躲避被人類食用的命運,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它們必須找到其他方法來求生。最近,來自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以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植物在漫長的歲月裡,已經演化出了新的顏色,嘗試通過偽裝來躲過人類的眼睛。
  • 為了不被人類吃,這種中草藥被逼進化偽裝技能,人類的力量太強了
    而且梭砂貝母含有大量可以防禦植食動物的生物鹼,因此自然界不太可能有動物以它為食。答案只有一個:梭砂貝母進化出這樣的顏色,完全是為了抵禦它們唯一的天敵——人類。牛洋指出:作為我國傳統的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長期以來都是被大量採摘的對象。而且,在採摘的過程中,它們埋在地下的鱗莖就會首當其衝,被採挖出來使用。
  • 東南亞中心本年度第9個植物新種---華麗貝母蘭
    發現了大量植物新種,對該地區野生植物的多樣性研究與保護奠定了良好基礎。植物標本採集緬甸北部是東南亞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現有文獻資料記載緬甸分布的野生蘭科植物150屬800餘種,其中貝母蘭屬植物有40多種。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自2001年至今,在緬甸有超過10個新種和40個新紀錄種的蘭科植物被發表。
  • 為了避免被摘取,中藥植物正在演化出更好的偽裝
    似乎也成為促成這些演化的壓力來源,一種經常被用於中藥的植物已經將偽裝進化的越來越隱秘,為得就是躲避人們的商業採收。近年由於川貝價格高漲導致商業採收增加,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發現,人們的這種過度採收似乎也促使梭砂貝母演化的更隱秘來避免被採收入藥。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收集了中國西南橫斷山脈上不同種群貝母和山區環境、採收難度的數據,並與當地人交談來估算每個地點的採伐量,結果發現,有特定地區的梭砂貝母偽裝程度明顯更高。
  • 貝母|百合科植物|潤肺|乳癰_網易財經
    2010版中國藥典中收錄的貝母有6種:川貝母: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或瓦布貝母的乾燥鱗莖。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為「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夏、秋二季或積雪融化後採挖。
  • 為了不被人類吃,這類植物學會了「偽裝」,結果怎樣了?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類對於飲食和能量的補充越來越挑剔,在自然界中有這樣的一一種植物,恐怕它自己也想不到,明明自己都長在高原的石頭縫中了,卻還是沒能逃脫被人類吃掉的命運。這種植物叫做梭砂貝母,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藏和雲南、四川等地區。可能很多人在聽到梭砂貝母的時候感到非常陌生,但是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川貝這味中草藥。
  • 不同類型貝母怎麼用 鎮咳降壓應選川貝母
    貝母據產地不同有川貝母、浙貝母之分,川貝母生於高山寒冷地帶,分布四川、雲南、青海、西藏、甘肅等地,鱗莖小而兩瓣相等,有松貝、青貝、爐貝之稱;浙貝母生於潮溼山坡草叢,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等地,鱗莖大而為分為兩瓣,有元寶貝、珠貝之稱,兩者產地不一,大小迥異;另有一種土貝母亦入藥。   川貝母最早載《神農本草經》,歷代本草均有論述。
  • 貝母的功效 貝母的功效與作用及用量
    貝母的功效川貝母是一種名貴中藥,它主要是用於潤肺止咳,其療效顯著,川貝母除潤肺止咳外,還有哪些功效?川貝母的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鬱街、肺痿、肺癰、喉痺、乳癰。
  • 貝母花開又一年
    目前,大地還處於早春時節,多數植物剛剛開始萌動新芽,從總的景觀上看,大地尚處於冬天的荒涼之中。而浙貝母則已經花開遍地,給寂寞的田野帶來濃濃的春意。浙貝母在樟村、鄞江和龍觀一帶共有上萬畝的種植規模,可謂漫山遍野。現在正是去鄞江裡邊的山區觀賞浙貝母開花的大好時光。由於開花會消耗植物的部分營養,農民為了提高貝母的產量,往往會在其開花初期摘除上部的花序。
  • 古昆蟲與裸子植物存在顯著特異性擬態關係
    同樣,擬態也是昆蟲逃避天敵捕食的策略之一,其中葉狀擬態對現代昆蟲來講屬於較為進化的一種隱藏方式。在特定情況下,昆蟲的翅通常產生形態上的特化,模擬各種植物的葉子獲得隱藏的目的。如螳螂、角蟬以及蝶類。該類昆蟲的翅斑與同時代生活的裸子植物的葉片極為相似,他們推斷該類昆蟲可能生活在與之相似的植物上或者以該類植物為食。 另外他們在研究中還發現該類昆蟲可能存在一種特殊的「行為適應性」,它們的翅展開時,整個停留在植物上的蟲體形似一片隨風擺動的葉片,以更好地逃避各類天敵,如恐龍、鳥類以及哺乳動物等的捕食。
  • 如果人類進化成食草動物,地球上的植物可能會滅絕
    地球上的動物,如果按照進食的習性來劃分的話,可劃分為三種動物:食草性動物、食肉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是指可食肉或是食草的動物)。而我們人類就屬於雜食性動物之一,並且我們每天都會吃上一些肉。人類的祖先想要吃上一頓肉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才有可能獲得少量的肉,這些代價甚至有可能會讓他們付出寶貴的生命。既然吃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何人類的祖先不進化為食草動物呢?而且地球上的植物有那麼多,吃草應該就不會有生命危險了吧。其實不是人類不想吃草,而是光是吃草根本就不足以讓人類獲得足夠的能量。
  • 地球上進化最成功的動物是人類,那麼最成功的植物是什麼?
    地球上現存的動物有150多萬種,植物有28萬多種,人類是最成功的動物,從生物的形式和繁衍的持續性上看,個人覺得「小麥」是植物中的佼佼者,畢竟小麥可以驅使人類,為它的繁衍花費巨大精力。在所有被子植物中,個人覺得小麥的進化是最成功的,它綁定了進化最成功的動物——人類,驅使人類為它繁衍後代,這種強強聯手、相互依存的關係,使得雙方利益最大化。人類糧食還有水稻、玉米等等,其中玉米更多的是拿來餵家禽和作為工業原料,而小麥才是全世界人類最主要的糧食,關於小麥的進化史也頗具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