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被人類吃,這種中草藥被逼進化偽裝技能,人類的力量太強了

2020-12-04 姿勢分子knowledge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梭砂貝母自己恐怕也想不到,明明都長在高原的石頭縫裡了,卻還是逃不過被人吃的命運。

梭砂貝母是百合科貝母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青海南部、四川南部和雲南西北部的高原地區,主要生活海拔在3800-4700米範圍內,通常生長於沙石地或流沙巖石的縫隙中。

梭砂貝母這個名字你聽起來可能覺得陌生,不過一提到川貝,你肯定還是有點耳熟的,梭砂貝母就是川貝的重要來源。作為一味重要的中藥,它可以起到去熱化痰、止咳散結的作用,因此即使生長在這樣的高原環境中,依然經常被人們採摘。

作為植物,梭砂貝母不可能像動物一樣逃跑來躲避被人類食用的命運,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它們必須找到其他方法來求生。

最近,來自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以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植物在漫長的歲月裡,已經演化出了新的顏色,嘗試通過偽裝來躲過人類的眼睛。

作為一株植物,長成綠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葉綠素來進行光合作用,獲取它們所必需的一些營養物質。而這種綠色,在草原或者森林中並沒有什麼壞處,而在這樣的高原地區反而成為了硬幣的另一面。在灰突突的山崖峭壁上,這樣一點綠色,顯得十分扎眼,從遠處就可以一眼看到,使得梭砂貝母成為了採摘人的目標。

論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所副研究員牛洋指出:如今的梭砂貝母已經不僅僅是綠色的了,他們的前期研究已經發現,這些高原山地已經出現了灰色和褐色等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顏色。

在一開始,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梭砂貝母是為了躲開高原食草動物的啃食,但在觀察分析後發現,梭砂貝母上並沒有太多被植食動物取食的痕跡。而且梭砂貝母含有大量可以防禦植食動物的生物鹼,因此自然界不太可能有動物以它為食。

答案只有一個:梭砂貝母進化出這樣的顏色,完全是為了抵禦它們唯一的天敵——人類。

牛洋指出:作為我國傳統的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長期以來都是被大量採摘的對象。而且,在採摘的過程中,它們埋在地下的鱗莖就會首當其衝,被採挖出來使用。

為了這項研究,該團隊還向當地的藥商進行了諮詢調查,獲得了在最近6年時間裡梭砂貝母的採收量,同時估算了不同群體單粒梭砂貝母鱗莖的乾重。結果十分驚人,平均每獲得1千克的乾燥梭砂貝母鱗莖,就有超過3000株被人類採挖。

而且,梭砂貝母不是一出生就帶有鱗莖的,一般需要經過5年的生長期後,才會開始生長鱗莖,然後被採挖。這也造就了梭砂貝母鱗莖的稀缺性,物以稀為貴,人們於是更加大量地去採挖梭砂貝母。

這種採挖是一種強大的選擇壓力,促進了梭砂貝母的進化。

我們知道,所謂的進化就是基因突變+自然篩選。在正常情況下,偶爾會有梭砂貝母發生基因突變,呈現出灰色或者褐色,這種新變異的顏色會保持相對很低的水平。而隨著人們大量的採挖,越來越多綠色的梭砂貝母被挖走,而通過偽裝融入自然環境中的梭砂貝母則越來越多地留下來,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多,這就是正常的進化過程。

也就是說,人類憑藉一己之力,通過對梭砂貝母的採挖,引導了梭砂貝母的進化。

研究團隊對梭砂貝母的反射光譜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根據專為人類色覺設計的CIELAB色覺模型,這些梭砂貝母之間有著明顯的顏色差異。他們將梭砂貝母的顏色和其生存環境下巖石的匹配度進行了衡量,結果發現:在採挖強度越大的區域,梭砂貝母和周圍環境的顏色相似度就越高,這也證明了人類採挖對梭砂貝母顏色產生篩選效果的想法。

(圖片說明:偽裝良好的梭砂貝母)

同時,梭砂貝母的偽裝效果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它們所生存的環境。如果生存環境合適,那麼它們的鱗莖就會扎得更深一些,這給採挖人帶來的難度和強度都大幅增加,相對來說這樣的梭砂貝母更不容易被採挖,因而和鱗莖比較淺的同類相比,它們的生存壓力相對小一點點,偽裝效果也就相對差一些。

為了進一步測試梭砂貝母進化出的新色彩所能帶來的偽裝效果,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個名為「找貝母」的小遊戲,募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500名網友在14張不同環境下的照片中尋找貝母。事實證明,梭砂貝母的偽裝的確起到了效果,那些理論上偽裝程度高的貝母在遊戲中也確實更難被找到,而擁有著三色視覺的人類則被二色視覺的動物們要更容易發現這些貝母。

對於這些沒有腿的植物來說,偽裝或許是躲避天敵的最好方法,天敵越想找到它們,它們就要變得越難被發現。

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的植物學家和生態學家Martin Stevens表示:「能夠見證人類以這樣直接和戲劇性的方式影響野生生物的顏色,而不僅僅是它們的演化方式產生影響,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或許,人類也已經驅動其他植物物種防禦策略的進化,但令人驚訝的是,此前很少有相關的研究。」

原來,除了氣候之外,人類還對自然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此前的研究表明,有一些雪蓮為了「防止」人類的採集,已經在最近一百年的時間裡長得越來越小。

就像所謂的演化一樣,這種影響也不全是一面倒的,它有時候也有好處。有研究認為,為了防止被人類無情地剷除,一些雜草已經不再給農作物產生負面影響了。

不管怎麼說,人類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像自然界的變化一樣,都可能對地球的生態環境產生好壞兩種影響。只不過,我們作為智慧生物,應該儘量更多地改善自然環境,減少負面影響。地球現在的生態圈能維持多久,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人類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為了不被人類吃,中草藥被逼進化偽裝技能,人類的力量太強了
    作為植物,梭砂貝母不可能像動物一樣逃跑來躲避被人類食用的命運,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它們必須找到其他方法來求生。最近,來自於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以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這種植物在漫長的歲月裡,已經演化出了新的顏色,嘗試通過偽裝來躲過人類的眼睛。
  • 為了不被人類吃,這類植物學會了「偽裝」,結果怎樣了?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類對於飲食和能量的補充越來越挑剔,在自然界中有這樣的一一種植物,恐怕它自己也想不到,明明自己都長在高原的石頭縫中了,卻還是沒能逃脫被人類吃掉的命運。這種植物叫做梭砂貝母,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藏和雲南、四川等地區。可能很多人在聽到梭砂貝母的時候感到非常陌生,但是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川貝這味中草藥。
  • 為逃避人類採集,植物貝母用了2000年時間,進化成「變色龍」
    早在150年之前,就有科學家提出,植物也是擁有「智慧」的,為了躲避天敵的採集,所以,植物們會伴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將自己進化成「偽裝者」。雖然看起來植物的偽裝,一般主要是為了避免被食草植物吃掉,但是那梭砂貝母來說,它的偽裝和人類是有關係的,因為本身它並不是一種食草動物喜歡的植物,簡單來說,就是梭砂貝母事實上在野外除了人類,並沒有什麼其他採食者。所以,因為人類喜歡它們的根莖,對它們大量採挖,導致時間久了,為了避免被人類採挖,梭砂貝母才進化成這種變色偽裝。
  • 研究發現:人類採挖活動影響「川貝」重要來源「梭砂貝母」偽裝色彩進化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合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這一偽裝色彩進化,與人類採挖活動息息相關。相關研究成果以「Commercial harvesting has driven the evolution of camouflage in an alpine plant」為題,於近日在國際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
  • 人類為什麼沒有進化出攻擊性的器官?
    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為了捕食獵物,動物們紛紛進化出了各種強大的攻擊性器官,例如,熊擁有強力的熊掌,可以輕鬆把獵物拍成骨折,而且它們還長有鋒利的爪子,可以撕開獵物;老虎長有鋒利的牙齒,它們的咬合力超過500公斤,能夠輕鬆咬開獵物;藍環章魚會產生毒性超強的毒液
  • 人類用自身的力量,是否可以改變動物的進化!
    但現在,人類活動導致了另一種「進化」,即越小越弱,生存能力越強。人類捕獵行為對動物的影響經常釣魚的人知道,釣大魚,把小魚扔回水中,可以保持魚的數量。但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人類在不知不覺中使許多物種迅速經歷另一次進化——有些物種為了生存而變得越來越弱小。
  • 為何在已知的物種裡,只有人類進化出了高等級的現代文明?
    那麼,為了生存,人類發展的方向就是一個「逆進化」的過程,為了生存,我們必須要發展出更多的可以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的能力。這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所以人類的科技進步等等是被逼出來的,不這樣做就會死。而其他的物種,他們的智力水平遠遠沒有人類高,甚至二者就有著天壤之別,這種趨勢還在逐漸擴大。
  • 人類可以造出原子彈,卻造不出一粒米,人類的力量太渺小
    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是存在一些疑點的,是經不起推敲的,在很早以前為了尋找人類起源的答案,科學家也進行了很多實驗。到此關於生命的起源依舊乜有答案,儘管人類做具備的能力已經非常強大了,所掌握的科技也是非常強大的,但實則人類力量是非常渺小的,因為我們連一粒米都創造不出來。
  • 霍金:外星人偽裝人類,為何警告人類不許主動聯繫外星人?
    外星人一直都是全球科學家探索的共同對象,不同的科學家對外星人的見解也是不一樣的,因為目前還沒有正在見過外星人是什麼樣子的,而霍金對外星人就有自己的見解,他始終相信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霍金認為外星人有可能是一種超級聰明的高級生物,可以在宇宙中來去自由,外星人將偽裝人類來獲取地球豐富的資源
  • 生命的起源及人類進化歷程,太神奇太不容易了
    不,非常明確地告訴你,我們人類是土生土長的地球生物。我們在地球上進化了至少40億年。也許地球的這段時間海陸空都不太適合生物生存,生命的進化沉悶而緩慢地進行了34億年。人類祖先犬齒獸和利齒獸有很近的親緣關係,極有可能依靠挖洞的技能和小體型非常幸運地活了下來。非常遺憾,從這時開始哺乳動物的發展受到了長達2億年的抑制。我們的祖先退化不得不成了老鼠一樣的生物,因為「地球焚燒」了。
  • 進化論不適用於人類?人類歷史有13萬年空白,像突然出現在地球上
    原本生態區的草原非常茂盛,但隨著自然環境的改變,長頸鹿棲息的地區食物十分稀缺,大地上的食物所剩無幾,為了活命,長頸鹿發現在樹上能找到自己想吃的食物,在飽嘗了「大樹上」的食物後,經歷了殘酷的「適者生存」的歷練,長頸鹿的脖子也逐漸發生了改變,在進化過程中「脖子變長」的基因不斷傳承,心臟也逐漸變大,創造了進化的奇蹟。
  • 人類擁有腦子的原因,不是受到外星人的點撥,是吃了這種植物?
    為了探尋生命的起源,人類加快步伐,從來沒有一絲懈怠過。人類與動物間最明顯的區分就是大腦,大腦是人體中最複雜的器官,它給予了人類智慧,還具備獨立的意識。很多人一直覺得人類之所以擁有高智商,是受到了外星文明的點撥。如果真是外星文明點撥了人類,為什麼迄今為止它連身影都沒有見到過呢?人類擁有腦子的原因,不是受到外星人的點撥,是吃了這種植物?
  • 人類還在進化嗎?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持續發展下去,不出一百年,澳大利亞人都會有正中動脈了。這樣看來,人類還是在不經意間發生著各種變化。這算不算進化呢?人類還在進化嗎?如果人類從來沒有正中動脈,或者沒人出生後保留正中動脈,那就不存在「由少變多」了。任何表型特徵都是有基因的影響因素的。是否保留正中動脈這一特徵,一定也有對應的基因突變。也就是說,有正中動脈和沒有正中動脈的人,肯定在對應的基因序列上存在不同。這種不同的基因突變,就是微進化的「素材」。
  • 生物進化中人類是被設計出來的?人類與眾不同的特徵
    與人類最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的汗腺也不發達,關鍵是人家動物身上都有毛,而人類不但沒有毛髮,汗腺還異常發達。按照自然演化的標準,在自然界鹽分是很難獲取,人體又無法自身合成。為什麼要流失寶貴的鹽分?為了散熱?,可能還要更強。
  • 可它也太弱了,高度近視,吃竹子都是被逼的
    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大熊貓,戰鬥力強,外表可愛,數量稀少,深受人們喜愛。然後它就把身體進化成了這個樣子:800度的高度近視;沒有眼白不能受強光刺激的眼睛;失去了肉食的鮮味感官卻還保留著肉食動物的消化腸道;生育艱難,排卵有問題;為了維持自己比較大的體型一天要吃11~14個小時竹子,而且這竹子還消化不了,隨吃隨排。
  • 為什麼只有人進化出了智慧,而猩猩沒有?原來都是被逼的
    其實人類的進化同樣具備了這些要素:努力生存不被淘汰掉猿類具備了形成人類的基礎基因的變異是隨機的,演變成人類,靠運氣。兩次逼迫生物的進化是隨機的,因為性狀由基因控制,而基因的變異是隨機的,大自然會在一大堆變異中「挑選」出更適合生存的,更簡單的理解:「進化是被逼的」。一大群猿類有的爬樹本領很強,四肢發達,屬於強者。有的很弱,但能在樹枝上顫顫悠悠的行走,屬於弱者。
  • 人類的學習效率太落後,未來可能會往這個方向進化
    信息越豐富,人類落後的學習效率與極其豐富的知識之間,愈發顯得不匹配。比如機器學習,短短幾分鐘,智能AI就可以學完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這種效率,即使最傑出、最聰明的人也難以望其項背。縱觀漫長的人類進化史,目前人類的肢體進化已經達到了一個完美的狀態;又根據「用進廢退」的原理,未來人類的進化方向一定是在大腦。
  • 人類從沒有害怕過的動物?考古學家:這種動物,差點吃光人類祖先
    人類從沒有害怕過的動物?考古學家:這種動物,差點吃光人類祖先眾所周知,人類是地球上的最高統治者,也是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人。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因此而驕傲,從而認為人類從沒有害怕過的動物。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人類曾經還是非常渺小的。
  • 人類進化為何第一個人類是女人
    首先,基因突變,導致失去了厚厚的毛髮保護和尾巴,臉部特徵更像現代人類,皮膚變白、變得脆弱,容易受傷,無法保暖,導致叢林攀爬能力、奔跑能力、傷害耐受極度降低,變得敏感,更加的謹慎,智力得到極大提升。從而可以再第四紀冰期掌握保暖和取火的技巧,成功升級為人類。但我們知道,基因突變可不分男女。難道第一個人類就不能是雄性的猿猴嗎?這就需要從人類自身的體格進化的角度來分析。
  • 為何人類沒能進化出可攻擊性的器官?科學家:有!只是被忽視了
    自然界中,大多數動物都有可攻擊的技能,比如說鱷魚擁有強大的咬合力、蛇類擁有毒腺、有些魚類(河豚)能釋放毒素。回想起我們自身,不少人覺得人類似乎有些&34;,和這些擁有&34;的動物相比,總有些弱了威風。仔細一想確實有點匪夷所思:人類為何沒有進化出可攻擊的能力或者器官呢?實際上,我們並非沒有,只是被大家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