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傳說中蚩尤的坐騎,威風凜凜的食鐵獸。因為其悠久的歷史被稱為動物界的「活化石」,數量稀少,更被封為我國「國寶」,憑藉其天然呆萌的外表和憨憨的動作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大熊貓,戰鬥力強,外表可愛,數量稀少,深受人們喜愛。
甚至網上還一直流傳這麼一個段子:蚩尤當年有兩隻食鐵獸,一隻用來打仗,一隻用來賣萌,結果最後打架那天騎錯了,騎成賣萌那隻了……
可見人們沒有被大熊貓憨憨的外表迷惑,還是清楚的知道大熊貓的實力的。食鐵獸這個詞可不是為了叫著霸氣的,古代是因為人們發現大熊貓會到居民家裡舔炊具,有時候還會把炊具咬壞,所以得了食鐵獸這個名字。還有一種說法是食鐵獸會吞食五金,當然,這兩種說法都只是古代流傳下來的。
但是大熊貓牙齒的鋒利和咬合力確實驚人,犬齒:1298.9磅 裂齒:1851.9磅,穩穩壓老虎獅子一頭。這是傳說中能將三四匹狼當坐墊玩的物種。而且以前它是吃肉的。
熊貓雖然名字裡有貓,但它是實打實的熊。熊類基本都是雜食性動物,當然根據觀察吃野果比較多,但是吃肉也是完全可以的。只有北極熊和大熊貓不一樣,北極熊純吃肉,大熊貓算是純吃素,偶爾捉只竹鼠開開葷。
所以不要看熊貓現在吃素了就覺得好欺負了,人家咬竹子咬得咔咔的,還咬不斷一根骨頭?
但是這麼霸氣的食鐵獸,為什麼還說它弱?
《進化論》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地球上生物大滅絕生物小滅絕發生了那麼多次,但是大熊貓穩穩地活了800萬年,跟隨這一次次的滅絕運動進化自己的身體。
然後它就把身體進化成了這個樣子:
800度的高度近視;沒有眼白不能受強光刺激的眼睛;失去了肉食的鮮味感官卻還保留著肉食動物的消化腸道;生育艱難,排卵有問題;為了維持自己比較大的體型一天要吃11~14個小時竹子,而且這竹子還消化不了,隨吃隨排。
這些一擺出來,我們會覺得大熊貓這麼可愛,怎麼會這個樣子!但是人家是有進化依據的。
視力退化,長期生活在昏暗密集的竹林裡,基本用不到視力,所以大熊貓就變成了800度近視。但是它們進化出了像貓一樣可變化的瞳孔,可以調節明暗度。因為眼睛小而且沒有眼白,所以進化出了黑眼圈。
所以我們最喜歡的黑眼圈根本不是賣萌用的,人家是為了保護人家的眼睛。黑眼圈可以大限度地將光線吸收,進入眼睛的光線就少了。
大約在5000~7000年前,大熊貓發生了基因突變,失去了肉的鮮味感官。
也就是說本來吃肉的大熊貓突然覺得肉怎麼這麼難吃,毅然決然就去吃素了。但是腸胃卻沒有因此做什麼改變。
生育艱難。研究人員發現,大熊貓的生殖系統有問題,它們排卵艱難,而且每胎只生一隻寶寶。生兩隻一般也只能活下來一隻。而且到幼崽長到9個月大可以獨立生存之前,大熊貓都會為了照顧寶寶放棄下一次的生育。
所以大熊貓瀕臨滅絕,很大的原因就是它們自己越生越少越生越少啊!
消化不了竹子,隨吃隨排。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大熊貓的便便,有綠茶的味道,甚至還有人專門做過這個綠茶。
植食性動物的腸道都比較長,菌類比較多,幫助消化,動物食性正好相反。大熊貓就是這麼一個吃植物還擁有動物腸胃的大熊。
而且竹子多難消化啊,本來就沒有能消化纖維的腸胃,還吃這麼難消化的食物,還因為體型大吃得多,所以需要不停地吃。
但是,吃竹子這一點,真是被逼的。
大熊貓作為食鐵獸,能力不俗。但是因為氣候變化等原因的限制,它在和外來的雜食性動物的競爭中屢戰屢敗,其中還包含了棲息地的喪失,人類活動的影響。最終就被逼到竹林裡,去啃又硬又難消化的竹子了。
大熊貓瀕臨滅絕的原因,一部分是自身繁殖的困難,另一部分也是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但是在古代,大熊貓被古人當作瑞獸貔貅,作戰時只要高舉上面繡著大熊貓的旗子,就代表雙方和解了。
不過這個瑞獸的身份也給大熊貓帶來一點麻煩,因為從2500年前的《尚書》和《詩經》裡,就記載著大熊貓皮是地方進貢給皇帝的珍稀貢品。此後歷朝歷代,總有皇帝將大熊貓皮作為珍貴的回禮回給其它向王朝稱臣的小國,一次就是十幾張。
而大熊貓本就生育艱難,這麼一搞,數量更少了。
還好我們現在都認識到大熊貓的珍貴性,將大熊貓從滅絕的邊緣拉了回來。8月8日四川茂縣境內紅外相機拍到兩隻野生大熊貓,不就意味著大熊貓的生存能力越來越強,我們的努力也頗見成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