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古生物學家愛德華·科普發現,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有一種逐漸擴大的趨勢:一開始,個體變小,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代越來越大。這是因為,總的來說,較大的物種確實比較小的物種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雌性通常比雄性體型大,在爭奪雌性的戰鬥中,體型較大的雄性通常獲勝。但現在,人類活動導致了另一種「進化」,即越小越弱,生存能力越強。
人類捕獵行為對動物的影響
經常釣魚的人知道,釣大魚,把小魚扔回水中,可以保持魚的數量。
但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人類在不知不覺中使許多物種迅速經歷另一次進化——有些物種為了生存而變得越來越弱小。因為較小的魚可以通過漁網的網狀物生存,這種「小」魚在繁殖過程中會將體型較小的基因傳遞給後代,從而使整個種群越來越小。另一方面,為了爭奪更多的魚,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魚。因此,它們會提早進入性成熟期並開始繁殖,魚類的初始繁殖年齡提前。
例如,大西洋中鱈魚的數量下降了99.9%,更令人驚訝的是,鱈魚的體積明顯變小了。是什麼使鱈魚發生變化?挪威海洋生物學家奧爾森分析了近30年的數據,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最小的魚有最大的生存概率!大魚容易被抓,小魚可以逃脫被殺的命運,這迫使鱈魚的性成熟度大大提高。它們產卵較早,首次交配年齡從6年前提高到現在的5年。因為基因不能完全遺傳給下一代,所以鱈魚一代不如第一代,越來越弱,產卵量越來越少。
打獵也是事實。人類更喜歡同一物種中體型較大的動物,這使得大量性成熟的動物被獵殺。人類的捕食行為在短時間內引起了野生動物種群結構的巨大變化。這些體型較小、尚未進入性成熟期的動物逃脫了人類的獵殺,它們必須提前第一次繁殖的年齡,以避免滅絕的命運。
早期繁殖的動物通常產生較少的後代。如果我們獵殺太多的動物,我們會降低它們成功繁殖的能力,相應地,它們的恢復能力也會降低。
一些科學家做過研究。在對40個不同地理環境和29種不同生物的34次調查中發現,人類捕獵的物種規模平均減少了20%,首次繁殖的年齡比以前提前了25%。這在一些魚類、蝸牛、大角羊和馴鹿身上更為明顯。
動物的非自然退化
在世界許多地方,這種不幸的「進化」正在發生,許多動物正面臨進化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弱小的命運。以非洲象為例,由於獵人和偷獵者熱衷於獵殺非洲象以獲取珍貴的象牙,非洲象象牙的平均長度自19世紀中葉以來減少了一半。
動物學家認為,由於成年雄性大而長牙的數量多,所以群體的繁殖行為發生了變化,長著短牙的較小雄性可以繁殖更多的後代。這種趨勢持續後,非洲象象牙的平均長度減少。
這種「進化」也發生在加拿大大角羊身上。加拿大的大角羊最吸引人的是,公羊的頭上有一對極其巨大的角。這隻巨大的角給它們帶來了好運,使它們能夠在嚴酷複雜的環境中生存並繁衍後代。然而,大喇叭也給他們帶來厄運。它們的大角吸引了許多獵人。
為了逃避獵人的獵殺,大角羊的角越來越小。科學家們解釋說,獵人們對成年公羊的過度捕殺「耗盡」了大角羊的基因,這導致了一場令人難以置信的進化,在進化過程中,角大大減少。這是一個無助的過程。成年公羊越來越少了。後來,即使是不成熟的公羊也成了獵人的目標。
許多不成熟的公羊還沒有長出它們的大角,所以它們還沒來得及把大角的基因傳給下一代就死了。這樣,下一代就繼承了未成熟的羊角基因。即使下一代長大了,也不會像父親那樣有一對大牛角,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如今的「大角羊」的角比以前小了很多。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退化。
我們知道,人類活動造成的汙染和外來物種的引入會改變特定區域內的生物,但人類捕獵、捕魚、採集等掠奪性活動造成的變化速度比前者快50%。人類作為掠食者,是推動非自然世界動物進化的重要力量。我們看到的變化速度遠遠快於大自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