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揚州將發布新版「聲環境地圖」文昌路白天噪音不得超70分貝
文昌路上一處噪聲監測裝置點。薛舒文攝
除了空氣品質,聲環境也是一座城市環境的重要指標。近日,市環保局發布了《第三季度揚州聲環境質量報告》,除了市區蘇農五村北門和儀徵市桑園小區夜間有些「吵」以外,其他地區噪聲均符合標準。
同時,市環保局修訂了《揚州市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新版「聲環境」地圖即將發布。文昌路、望月路等東西向道路,白天噪音不得超過70分貝。
數據發布
蘇農五村北門夜間有些「吵」
近日,市環保局發布《第三季度揚州聲環境質量報告》,2017年,全市(包含各縣市區)功能區環境噪聲共設監測點位39個,點位功能區類別包含1類、2類、3類、4a類、4b類。2017年第3季度,對全市39個功能區噪聲測點進行了24小時連續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市區蘇農五村北門測點夜間噪聲監測值超4a類區標準,也就是超過了55分貝;儀徵市桑園小區測點夜間噪聲監測值超1類區標準,也就是超過了45分貝。其他各測點晝間、夜間噪聲監測值均符合相應的功能區噪聲標準。
以1類(居民區)為例,適用標準限值為晝間55分貝,夜間45分貝。數據顯示,揚州市晝間49.4分貝、夜間41分貝;寶應縣晝間53分貝、夜間42.6分貝;儀徵市晝間49.1分貝、夜間47.3分貝;高郵市晝間51分貝、夜間39.7分貝;江都區晝間48.5分貝、夜間31分貝。
綜上所述,揚州全市晝間噪音全部達標,而夜間噪音僅儀徵市超標,其他地區全部達標。相比較而言,晝夜「最安靜」的居住區域為江都區。
現場探訪
車輛鳴笛駛過,噪聲數據飆升
昨天下午2時,記者來到市區文昌中路上一個街道噪聲監測裝置點,該點位大屏幕上正在實時更新著所監測到的噪聲數據。由於該點位靠近市中心,附近還有一個施工工地,因此噪聲監測數據總體較高,更新較快,變化較大。
記者注意到,在沒有車輛行駛時,該點位數據在68分貝左右,而隨著過往車輛增多,數據不斷上升;當路面有鳴笛聲,實時監測數據則飆升至78.5分貝。
「這個噪聲裝置點安裝在這邊比較方便,我們也會去關注一下。」正在附近公交站臺等車的一位市民說道,「來往車輛越多,數據越高,有了這樣的儀器,能讓我們自己就看到明顯變化。」
「本來市區車輛就很多,汽車再鳴笛,噪聲更明顯。」一位路過市民說,希望開車的市民儘量不要鳴笛,以減少城市噪聲。
隨後,記者又來到市區文昌西路和荷花池附近的街道噪聲裝置點分別看到,這些地段的數據都基本維持在60多分貝。
部門舉措
揚州修訂新版「聲環境地圖」
近日,揚州市環保局修訂了《揚州市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目前正在進行對外公示,最終將上報市政府審批。
「隨著揚州城市發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分也要進行適應性的調整,這次也將江都區噪音監測統一納入進來。」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調整範圍為規劃區640平方公裡(以揚溧高速、啟揚高速、京滬高速、長江及夾江圍合的範圍),包括邗江、廣陵、開發區、江都、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生態科技新城及規劃區外主要鄉鎮(槐泗、方巷、楊壽、甘泉、公道、楊廟、樸席、頭橋、李典等)。
新方案還包括了交通幹線266條,古運河市區段至儀揚河河口全長16.7公裡,及京杭大運河揚州段、高水河、新通揚運河等。
「目前這一方案還沒有最終定稿,聲環境功能區劃分的擴大,是否會增加噪聲監測點,還需要經過審批,不過不同區域類別必須要達到相應的噪音標準,也就是不能超標。」上述負責人說,重新劃分聲環境功能區,是為了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場所的安靜,控制城市噪聲汙染,提高聲環境質量。
標準要求
市區主要道路白天噪音不超70分貝
記者在《方案》中的「揚州市區聲環境功能適用標準區域一覽表」看到,全市聲環境功能區被劃分為1類、2類、3類、4a類及4b類。
根據相應標準,市區日常車流量較大的文昌路、四望亭路、望月路等東西向道路和揚子江路、汶河路、淮海路等南北向道路白天噪音不能超過70分貝、夜間噪音不能超過55分貝。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風景遊覽區採用居民、文教區標準。此外,揚州古運河五臺山大橋至徐凝門段已經不通航,本次劃分未將其劃為4類功能區。 記者 薛舒文
■新聞連結
多大分貝
算噪聲?
聲音的強弱用分貝來衡量。一般人應生活在50分貝的環境中。如果生活在80分貝的環境中,就會感到煩躁,久而久之,就會感到頭昏、失眠、聽力下降,甚至耳聾。
樹葉掉落有10分貝,正常談話有50分貝,汽車開過聲音有80分貝,載重汽車的聲音有90分貝,鏟車、拖拉機的聲音有100分貝,電鋸、切割機的聲音有110分貝。
(責編:黃竹巖、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