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源」到丹江口
早晨七點,離日出還有一個多小時,背向海拔4800米的昂村美龍雪山,21歲的扎河鄉寄宿小學老師才仁旦正從學校出發,搭車去往95公裡外的「長江源頭第一縣」治多縣。「昂村梅龍」是音譯,在藏語裡是「鏡子」的意思。
這座搜尋引擎上查不到的山,被旦正和籃球隊的夥伴們畫進了球隊的logo裡。
天黑時分,旦正到達治多縣城,與來自索加鄉小學的才仁文青會和。次日一早,兩人坐汽車到玉樹巴塘機場,輾轉西寧、西安,11月13日一早,來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湖北丹江口,參加姚基金鄉村體育師資「星空計劃」第四期的培訓。
這項以提升鄉村地區兼職體育教師師資水平、踐行「以體育人」理念為目標,簡單來說就是讓「數學老師會教體育課」的師資培訓項目,自2019年1月以來,分別在四川省內江市、福建省廈門市和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舉辦過三屆,11月13-22日,「星空計劃」第四期在中國人壽「百校體育扶貧計劃」定點幫扶單位湖北丹江口舉辦,來自西藏、青海、湖北、山西的99位鄉村體育教師會集於此。青海省只有才仁文青和才仁旦正兩人參加。
文青和旦正同是西北民族大學漢藏文學專業的學生,先後畢業回到家鄉小學任教。旦正任教的扎河鄉寄宿小學,位於青海省玉樹州治多縣東北部,平均海拔在4650米以上,常年風沙不斷,平均氣溫一般在-10℃,除了七八月,全年基本保持著「潑水成冰」的狀態。
「整個扎河鄉最好的建築是學校。學校起來之後,很多人在這裡建起房子。」相比起兒時的帳篷和土坯房,旦正感嘆現在硬體設施的改善,有了專業的操場和室內體育館。這所始建於1964年的牧區小學,現在加幼兒園有7個教學班和164名學生,正式編制的教師12名。
文青的家鄉索加在距離治多縣更遠的260公裡外,大部分路是砂石路。因其路遠人稀,被藏族同胞親切的稱呼為「天邊的索加」,這裡是長江發源地,「我們的母親是天邊的索加,所以我們就要有頂天的擔當」是這所學生70多人的「長江源頭第一校」的校訓。
「縣裡下通知之後,報名的老師特別少,我們剛工作不久,經驗比較少,也想多學點東西。」旦正說:「雖然從那邊過來3、4天時間,特別難,就是想多學一些,帶回自己的家鄉,帶給學生。」
「平時學校上體育課一般就是先排隊,跑一圈,然後各玩各的。」
「打籃球?打籃球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說起起家長們對體育課的態度,旦正有些激動。缺乏專業的師資和科學體育知識,漢藏文學專業的他們也很無奈。
籃球少女出山記
相比於旦正和文青所在的高原,來自山西沁源的劉亞林老師似乎已經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學校小,師資問題是共性問題。「學校沒有體育老師,更何談體育運動?」
劉亞林當初任教的山西省沁源縣景鳳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在沁源最偏遠的鄉鎮上。學校有30多個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或離異,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照顧。
「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只要把孩子教育起來,在學校吃好、住好,對家長來說就已經很滿足了,至於孩子在學校參加什麼體育活動、怎麼訓練,家長沒法顧及,也不重視。」而這些孩子大都性格孤僻,沉默,有的乾脆不說話,集體活動時就躲在教室桌子底下。
景鳳鄉中心小學學生合影(來源:新華網)
如何讓孩子開口說話、融入集體、樹立起自信心,成為劉亞林最迫切解決的問題。
他發現山裡的孩子大都身體素質好,再加上年齡小、可塑性高,有14年體育從教經驗的劉亞林他決定從自己擅長的籃球運動著手。
「孩子們打籃球的時候一起玩耍,逐漸的會開朗起來,這是我為什麼一定要搞體育的原因。」劉亞林說,「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完成價值觀養成。籃球可以培養抗挫折能力,讓孩子們敢打敢拼。」
2018中國小籃球聯賽山西賽區,這支由僅有4個六年級隊員、其餘隊員來自各個年級的女子籃球隊,從沁源到長治,最後一路乘風破浪打到太原決賽,而當初劉亞林僅僅是想帶著這群十幾年來幾乎沒有去過縣城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沒想到孩子們的成績如此讓人驚喜,其中3名隊員後來被山西省重點中學破格錄取,並且食宿、學費全免。「籃球少女出山記」的故事被新華社、山西當地媒體相繼報導。
然而劉亞林還是感覺一個人的力量太渺小,能為孩子們做的太少,很多人笑他傻。「但凡能做一點,也要給孩子們帶來些改變,」看到體育給孩子們帶來的變化,劉亞林無比堅定,他說,「這項事業很難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要讓更多班主任、老師一起參與進來,讓籃球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精彩。可能結果不在今天,不在明天,但總有一天會達到目標。」
籃球改變了景鳳小學孩子們的人生軌跡,甚至也影響著「籃球之鄉」沁源,就在「星空計劃」開始前幾天,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主席毛振明、姚基金秘書長葉大偉一行在沁源同縣委書記金所軍等班子成員共同召開了「以體育人、助力強縣」姚基金整縣推進青少年體育教育工作座談會。沁源縣是姚基金第一個項目示範縣,也是姚基金體育教育幫扶項目整縣推進的第一個縣。
短板有多短?
「想要照亮鄉村孩子的夜空,不能只是靠幾個閃亮的星星發光,而需要更多的人一起發光才有能為他們點亮星空。」姚基金秘書長葉大偉介紹,正如「星空計劃」項目的名字一樣,姚基金在17、18年經過調研,發現鄉村專職體育教師嚴重不足,志願者支教延續性不夠的問題,但如果能把廣大兼職體育教師培養起來,「激活存量」,將是鄉村體育師資力量的一個重要補充。但從「無」到「有」地讓兼職體育老師會教專業的體育知識談何容易。
跳繩課程與實踐,授課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高級體育教師、(原)中國國家跳繩隊主教練齊景龍
「體育也是門嚴謹的課程,有時候一個口令差一點,學生就會亂。」體育教育背景出身的任瑞凌從19年開始參與「星空計劃」的籌備,他對每一期的課程設置格外關注:「每一期參加培訓的老師幾乎都不一樣,課程安排會根據老師們實際的上課反饋做調整上做些調整,可能課表上看起來沒什麼,但實際上這些設計背後都有用意在。」不僅「實用」,更要「適用」,力求都能「簡單、易於上手、容易形成成果」。
「第三期的培訓中大家發現課堂紀律和氣氛調動的問題,這期一開始就增加了破冰環節,讓老師們快速消除陌生感,融入環境,提高配合度;課堂紀律要求更為嚴格——上課遲到一分鐘,罰做10個伏地挺身」,這堂課下來發現有老師不會站隊,那下一堂課就會加上如何站隊、下口令。
執行團隊專門請來天津市兩位體育教研員,把備課、說課、上課、評課、議課的每個環節拆開來,從日常體育課、大課間到運動隊的訓練都有講解。再如《體育運動傷害》的課,看起來與體育課有些遠,但是實際上課中學生容易有安全隱患,通過培訓,可以提高老師們的安全意識。
「星空計劃」四期也更加注重效果跟蹤和調研。「計劃給每位老師留作業,老師回去之後上的12堂課(包括大課間),需要校長對老師做評價。」
前期調研、課程線上線下調整配合、每堂課有考勤記錄、課後有評價反饋,整個「星空計劃」培訓更加直觀立體,效果可評測。
「整個『星空計劃』也是一個很大的系統。中國兼職體育教師的師資力量是個短板。這個短板到底有多短?這個短板如何補充和提高?沒有人在做。」姚基金在這個相對空白的領域一步步探索著。「隨著參與人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看到的、了解到的越來越多,跟老師交流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任瑞凌說。
以體育人、育智、育心。姚基金希望老師們能真正把體育的快樂帶給孩子們。
這次培訓的導師之一、中國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體育教研員裴紹志在課上講到:「體育是一種生命教育。」
培訓課上的「新面孔」
培訓開始後的第二天,全國僅有的四位體育領域的長江學者之一的華中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建教授,講《新時代體育教師發展》課前,會議室外的走廊上出現了幾張新面孔,7位十堰市本地的新招教老師在當地教育局的通知下來聽課,他們將在10天後選崗入職。
「受疫情影響,新招教教師的崗前培訓改在了線上。」十堰市的新招教教師邱楊楊介紹,像「星空計劃」這樣的線下講課,尤其是針對體育老師的課程,讓這些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她們受益匪淺。來自丹江口的新招教體育教師範維甚至已經在醞釀他的「開學第一課」。「一線的政策解讀和教學一線的前輩老師們的體育教學理念,對我們來說非常珍貴。」邱楊楊說。
這次培訓的主體,92餘位來自青海、西藏、湖北、山西的兼職體育老師們也各有收穫,有的老師喜歡線下現場教學多一些,有的老師覺得理論課給自己開闊了眼界、改變了以往對體育課的認識。
「培訓的授課講師有國家級專業老師,學的內容很有用,認識到體育是一個整體,不是玩,學的這些課程能真正幫助到孩子。」旦正說,「迫不及待地想回去教給孩子們。」文青的培訓手冊上工工整整記錄了每堂課的教授內容,他也是第一次參加體育類的專門培訓。
文青的課堂筆記
劉亞林校長概括了自己心得:理論上接受了最前沿的政策解讀;實踐課上學到了實用的教學課程;在與周邊老師的交流中又互相學習了教學經驗,「收穫滿滿。」
每次室外大課結束後,來自西藏的老師們都會給授課老師獻上哈達。一次武術實踐課結束,來自西藏比如縣的索朗卓拉開心的唱起了山歌,旋律悠揚,發自內心的歡喜,仿佛驅散了雨天帶來的陰霾。
久久為功
「『星空計劃』還在初創階段,」姚基金對「星空計劃」的目標達成一直保持冷靜、務實的態度。姚基金秘書長葉大偉說:「第一,期待培養老師基礎的教學能力,比如說能夠按照國家課標,講課也好、示範也好,至少能達到70%;第二,老師們懂得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去激發學生興趣,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一種結果和產出;第三,希望參訓老師們能夠去做向上管理,回去後能把體會心得以及下一步結合學校特色設計體育活動的思路帶給給校長、決策者,體育老師不能在學校孤軍奮戰。」
「其實作為公益組織,在國家的整體大環境下,是和政府、企業做相應的呼應和補充。但一來我們畢竟不是教育部門行政系統中負責培訓;二來能夠獲得的資源捐贈是有限。公益項目的運行有其內在邏輯,需要有科學的管理,需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和效率,目前『星空項目』也在一個探索的階段,但希望我們所有的探索能夠讓整個項目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發揮實效,同時這種實效能夠被測量,這是我們最大的期待。」
每位參加培訓的老師也像一顆種子,而種子的發芽離不開好的環境。這次「星空計劃」的導師,除了華中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王健教授領銜的國內體育教育專家、名師外,還有特聘中國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裴紹志和天津市津南區體育教研員張愛麗。講課之餘,他們與姚基金工作人員們一起,到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的項目學校走訪調研,了解志願者和支教學校的實際情況,並對體育教師培訓等問題做了專業解答。
工作人員的每一點用心,學員都能感受得到。旦正說參加培訓就像來到了一個大家庭,群裡每次課前發的提醒信息都讓他十分感動。負責活動線下執行的呂卓然就是背後的「工作人員」之一,她說,「對於參加培訓的老師們來說這是難得的一次學習機會。如果我們鬆懈,老師們也會鬆懈。要儘可能的讓大家學到更多。」
不僅老師自己學到,更要會教給學生。
姚基金秘書長葉大偉曾在很多場合講過一個「做弓」的例子。臺灣的一所小學教孩子「做弓」,真正的把經典教育變成生活——一年級要用同一根竹子,做兩張弓,一張弓每年都去做打磨、保養,另外一張弓只是打磨保養一次,六年之後讓學生們自己去親自嘗試用兩把弓射箭的效果,每年都打磨保養的幾乎能達到專業比賽級別的效果,而只打磨過一次的弓,射出去的箭,綿軟無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久久為功」,學校體育也是這個道理。
對於學校體育來說,發揮各自的特長,因地制宜,真正把適合孩子們、對孩子們成長有幫助的體育活動帶到校園裡去,從小打下健康運動的基礎,為以後的人生道路增加更多可能性,真正體會到體育運動給成長帶來的快樂。
從四川內江、福建廈門、內蒙古阿爾山再到湖北丹江口,姚基金為點亮一片片的星空而努力,背後更多的是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調研、調整、優化和評估分析,正處於起步階段的「星空計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鄉的路(才仁旦正供圖)
但道路對,就不怕遠。
在北京下今年第一場雪的時候,旦正和文青帶著優秀學員的榮譽證書在回程青海的路上。旦正沿路拍了小視頻發到群裡給大家報平安,視頻裡從治多到扎河的路上也下了雪,高原天空湛藍。
旦正說,在這片離天空最近的土地上,夜晚星光閃爍。(張偉)
[ 責編:張慕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