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寶蓓計劃」兒童康復項目的寶安戶籍兒童在進行康復訓練。
「媽媽,我上課結束了。姐姐再見!」12月1日上午,2歲1個月的小洲洲(化名)從寶安中醫院康復治療室走出來,大方地和護士姐姐打招呼。如果不是醫生介紹病情,很難想像,這是一位出生體重只有0.83千克、發育遲緩的殘疾兒童。通過19個月的堅持治療,小洲洲的身體、智力發育指標已經接近健康孩子的臨界值。
在「國際殘疾人日」(12月3日)到來之際,記者來到寶安區中醫院採訪發現,得益於寶安區殘聯推出的「寶蓓計劃」,寶安區首批「寶蓓」即將在搖籃裡擺脫殘疾,逐步獲得健康。這生動詮釋了「星星的孩子」也能閃爍星光,繁星點點的星空能更加璀璨、更加和諧。
定製個性化康復套餐
一年最高補貼5萬元
在寶安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黃慧桃的辦公室裡,記者看到了一份厚厚的殘疾兒童花名冊,這裡有所有參加「寶蓓計劃」的寶安戶籍孩子的基本信息。有的是小於30周出生的早產兒,有的是確診為孤獨症的孩子。據黃慧桃介紹,寶安中醫院的兒童發育與康復門診為大兒科分支,成立於2018年5月,同年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協作建立「兒童康復協作基地」。在「中西醫並舉」和「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理念指導下,為廣大患兒提供優質專業的診療服務。
「在醫院做康復治療的孩子大部分年齡都在3歲以前,較早地對發育遲緩及患有孤獨症的殘疾兒童進行早期幹預、引導,毫不誇張地說,將『殘疾』扼殺在搖籃裡不是一句空話,是可以達到的目標和療效。」黃慧桃表示,「寶蓓計劃」裡的孩子可享受區殘聯一年4萬元至5萬元的康復套餐,每個套餐裡均含有每月一次的主任醫師看診、一周三次的語言訓練、一周兩次的作業治療。加之每周可以選擇搭配的推拿、物理治療、語言訓練和作業治療等,基本涵蓋了一個患兒年度所需的基本康復治療,能以中西醫結合的方式為每一個患兒定製個性化的康復套餐。
努力從絕望中走出
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樂樂是一名孤獨症兒童,樂樂最大的問題就是社交障礙,不會對人微笑、沒有明顯的快樂情緒,16個月時還不會說單詞,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興趣等。「經過一年的堅持治療,樂樂的改變很大,現在已經與家人有了基礎的溝通意願,看到孩子從封閉在自我世界到打開一扇與人溝通的窗戶,這一點點進步已經足夠讓一個家庭從絕望中走出來了。」樂樂媽媽說。在治療室,記者看到,2歲半的樂樂能將同色和同形的積木準確地放入積木籃內,找到其邏輯關聯性,並在遊戲回合結束後,與護士姐姐擊掌示意。
比起治療孤獨症孩子的步履維艱,「寶蓓計劃」項目的實施對於早產發育遲緩的小一帆來說,有著更加顯著的效果。經過一系列的專業化康復服務,今年1歲9個月的一帆小朋友,身高和體重已經達到健康孩子的標準,語言能力也發展較好,只是運動方面仍有欠缺。如果把小一帆放在同齡孩子中,基本看不出他是一個出生才800克,6個月還無法抬頭的孩子。「特別感謝寶安區殘聯『寶蓓計劃』這個項目,這倒逼我們家長將孩子送到醫院進行治療,看到孩子的追趕和努力,現在我對未來充滿希望,小一帆一定能夠和健康的孩子一樣在校園裡快樂成長!」一帆媽媽說。
「寶蓓計劃」項目實施一周年以來,已經為寶安區22個殘疾兒童家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新生和希望。明年,寶安區殘聯將加大對殘疾兒童的扶持力度,推出「寶蓓計劃」2.0版,打造民生實事項目——寶安殘疾兒童康復服務「寶蓓計劃」示範點,並形成制度規範,在全區逐步推廣。最終將普及至各區域級社康中心,惠及全區1800名殘疾兒童,讓這些寶貝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治療、恢復健康。
寶安日報記者 何柳 通訊員 賴慧/文 雷小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