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的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中,我們會發現日本軍官總是穿著大皮靴,鼻子下有一小撮鬍子,看起來很滑稽。讓人一看到留有小撮鬍子的人,就會知道那是日本人。那麼日本人為什麼會留這樣的鬍子呢?並不是刻意醜化的,真正的原因令人很無語。
其實這個造型並非起源於日本,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經有了,這樣的造型在那個時候被認為是時尚的標誌。年輕人留上這種鬍子,會顯得更加的有魅力和狂野,尤其在德國等歐洲國家盛行。
在20世紀初的時候,走在世界前列的歐洲國家還是喜歡留大鬍子的,因為這樣的大鬍子既美觀又霸氣,德國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
德國雖然是日耳曼人的後裔,但是他們的祖先一點都不安分,經常和羅馬人開戰。日耳曼人的很多男人都留有鬍子,他們認為大把的鬍子能顯示出自己勇猛善戰。而羅馬人卻認為留大鬍子一點都不衛生,還顯得邋遢。後來在雙方的戰鬥中,日耳曼人取得了勝利,更是讓他們覺得大鬍子能顯示出男人的男子氣概。
但是大鬍子有個不好的地方,就是打理起來比較麻煩,在生活實踐中,鬍子太長往往會影響吃飯和喝湯。而德國人又愛乾淨,鬍子裡經常藏汙納垢不說,在戰爭中戴防毒面具也很不方便。於是為了更好地投入戰爭和更好地打理個人衛生,便對鬍子進行了改良,就有了我們所熟知的小撮鬍子的蓄鬍方式。德國人認為這樣會顯得人比較英俊,打理起來也很方便,更加的衛生,所以稱其為「衛生胡」。
由於日本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好多都是借鑑他國的。比如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遭受了殖民者的侵略,他們沒有墮落,反而激起了鬥志,奮發圖強,派了不少人去中國學習中國成文化,其中鬍子也是中國的樣式。
後來孝明天皇死後,太子睦仁親王繼位,就是後來的明治天皇。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日本國內開始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重要的是明治維新的中心點在於「全盤西化」。
於是日本又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學習德國,德國和日本都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也都是剛從封建勢力擺脫出來的,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日本覺得學習德國會更容易一些。所以日本曾經派出團體走訪德國,學習德國文化、法律、制度等,而小撮鬍子就是從德國學來的。
還有在二戰期間日本是德國的同盟國,曾有一段時間瘋狂地學習德國的先進技術和生活方式。而這種衛生胡由於符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學習了過來,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標誌。以至於在戰爭中看到留有這種小撮鬍子的人,就知道是日本人。
但由於日本人身材比較矮小,配上這種衛生胡會感覺很滑稽。不過這種學習也加深了與德國的溝通,為之後的二戰打下了基礎。不過這種呆板的造型隨著社會的發展被淘汰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