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鄭重微言
根據產業鏈消息稱,蘋果日前已經向供應商下達了2021年上半年的iPhone生產訂單,較2020年同期增長30%。從財報來看,A股42隻蘋果概念股,2020年前三季度28股的淨利潤均實現正增長,2020年業績預告也大多為預增。通達信蘋果產業鏈指數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橫盤之後,1月11日創下歷史新高。
01
iPhone12的秘密
日本調查公司日前發布了iphone12的拆解調查,調查顯示中國大陸的所有公司提供的零部件,在每部iphone12的物料成本中所佔的價值不足5%。而韓國企業是iPhone12的最大贏家,零部件價值佔比高達27.3%,其中僅三星電子提供的內存晶片的價格就達到19.2美元,比中國大陸所有公司提供的物料價值還要高。
蘋果公司的iPhone12成本價為373美元,其中韓國零部件供應商佔27.3%,美國的比例為25.6%。日本佔13.2%中國臺灣地區供應的零部件佔12.1%中國大陸的零部件佔比僅為4.7%。
內地的蘋果產業鏈公司中的頭部企業如立訊精密、藍思科技、比亞迪、鵬鼎控股、東山精密、領益智造、瑞聲科技等,他們為蘋果提供了包括蓋板玻璃、PCB、FPC精密結構件和聲學器件等零部件。
只是沒有想到這些所謂的頭部公司在蘋果零部件當中所佔份額竟然如此之小。從市場表現也可以看到,近期A股上市公司中蘋果供應鏈概念的股價表現低迷。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疫情影響,2020年前三季度蘋果產品發布延遲,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還是內地果鏈公司產品技術門檻低,所佔份額小,毛利不高,後續增長前景不明等原因。
過去10年,大陸蘋果產業鏈公司取得高速發展。統計得出,2011年以來,大陸蘋果產業鏈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均取得快速增長。營業收入方面,蘋果產業鏈上市公司營收總規模從2011年的203.05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077.50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39.36%;歸母淨利潤方面,蘋果產業鏈上市公歸母淨利潤規模從27.84億元增長至78.05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5.88%。
果鏈的代表公司立訊精密更是成為10年30倍的大牛股。
當然,現在佔比低,更說明了未來空間大,問題在於,未來三年,內地的蘋果產業鏈公司是否能切到更大的蛋糕,業績還能夠像過去10年那樣保持高速增長嗎?
02
產業趨同毛利降低高端替代尚需時日
內地蘋果產業鏈公司想從低端向高端切,去侵蝕美日韓等公司的份額並不容易。這與我們的半導體產業生態和投資生態密切相關。
以手機射頻晶片為例。這本來是一種價值含量很高的電子元器件,一般而言,每一部5G手機需要10~14顆晶片,佔到手機總體成本的1/10~1/15。在四五年以前,這種射頻晶片的價格還是每塊0.4美元左右,但是現在比較成熟的2G、3G、4G技術的射頻晶片價格已經低至0.1美元一片,很多企業僅從每塊晶片中賺取0.02美元。
一家中小型射頻晶片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到:「目前行業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困境是產品越來越賣不上價格,即使是行情好的時候,公司每月能銷售千萬套晶片,僅僅實現8萬到10萬美元利潤,難以覆蓋經營成本。」
另一方面,投資還在源源不斷的湧入手機,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等領域,只不過追逐熱點的投資人只對那些投資門檻相對較低,產品周期短,下遊市場很廣闊的領域感興趣,所以今年手機射頻、電源管、TWS耳機相關晶片投資異常火熱。
而比較稀缺,具有較高的技術和投資門檻的高端半導體領域,比如光電,通信晶片,CPU,GPU等,反而乏人問津。
盲目投資和中小型半導體公司的瘋狂湧入,一方面壓低了產品價格和利潤,另一方面對行業的頭部企業的人才和競爭格局也起到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正在分散半導體行業的技術、資金和人才。
這也導致了國產企業在iphone產業鏈中只能佔據低端、技術門檻較低從而利潤也較薄的產品,在整個價值鏈當中所佔的份額也非常小。
03
中臺替代:由組件向組裝拓展
如果說大陸廠商想在果鏈的高端零部件領域替代韓美日廠商尚需時日,那麼下一個三年,內地果鏈公司的機會點在哪兒?又有哪些廠商可能勝出?
最有可能的路徑就是由模組向下遊次組裝及組裝滲透。在技術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國內的廠商可以發揮我們在管理人工和成本上的優勢,實現中臺替代,也就是由模組向組裝拓展。
據天風證券分析,在蘋果產業鏈的上中下遊中,上遊由於晶片等技術門檻比較高,最近三年國產化率依舊會比較低。中遊包括零部件及模組,如屏幕,攝像頭,電池,馬達,聲學,天線,無線充電等,這些領域國內廠商佔比較高,未來在果鏈中仍有增長空間。
最有可能切入和替代的是下遊組裝板塊。大陸廠商從下遊產品開始切入,比如蘋果的airpod、ipad, itouch等,慢慢進入主流的手機和MacBook的代工領域。
目前立訊和歌爾主導90%以上的AirPods的組裝、iPad Touch由比亞迪電子代工。系統級的產品如iPhone、iPad等自2020年大陸廠商開始切入,手機方面:立訊於2020年7月與大股東立訊有線共同出資33億收購WIN旗下的崑山緯新和江蘇緯創,其中崑山緯新是緯創旗下iPhone組裝工廠;iPad方面:比亞迪電子2019年切入iPad組裝,預計於今年年底有14條iPad產線,現已實現多條產線量產,天風證券判斷,未來三年大陸廠商的主要邏輯是從中遊次組裝往下整機遊組裝開始滲透。
目前下遊組裝領域由臺系五哥「鴻海,和碩,緯創,仁寶、廣達」主導。但是如果從發展增速、投資力度和創始人年齡等幾個維度進行比較,可以說,大陸廠商發展勢頭要遠超臺系廠商。例如,我們將近10年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增速做一個統計,可以看到最近十年臺灣電子產業增速在-4.5%至6%之間波動,顯得增長乏力。企業對外投資較少,貨幣留存則較高,表現為發展信心和動力不足。反之,大陸廠商無論從業績彈性、盈利和增收以及對外投資力度的均值都遠遠超過臺灣企業。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還在於,臺企電子產業的董事長年齡均值在66歲左右,年紀最大的已達77歲,且後繼乏人。而大陸半導體廠商董事長年齡均值為51歲,正處於年富力強,勇於任事的階段。
04
誰是下一個立訊精密?
其實從臺灣電子產業50年的成長曆程可以看到,總體發展路徑都是由組裝-模組-晶片最終形成設計-製造-封測的一條龍體系。
立訊精密的成功也遵循了同樣的發展路徑。從早期的連接器生產,憑藉精密化,微型化、一體化能力+深度綁定客戶進行縱向和橫向拓展,打通整個產業鏈。在蘋果產業鏈方面,公司開始是為蘋果提供手機轉接頭/Lighting、iWatch無線充電/錶帶、MacbookType-c、iPad Lightning等,2018年正式進入零部件如天線、線性馬達、無線充電等產品供應,2020年通過收購緯創和資通,業務從零部件延伸至整機組裝,成為大陸首家iphone代工工廠。
誰會成為下一個立訊精密呢?天風證券選取了A股蘋果產業鏈的主要標的:立訊精密、歌爾股份、領益智造、比亞迪電子、信維通信、藍思科技、鵬鼎控股,從估值、業績體量、經營質量、發展路徑進行對比,最後按照公司各發展板塊、asp、份額對23年營收空間進行測算,上述一二線標的的業績彈性(23年空間/19年營收)從高到底分別為比亞迪電子3.56、領益智造2.93、立訊精密2.88、歌爾股份2.73、信維通信2.53、藍思科技1.98、鵬鼎控股1.5。因此,展望至2023年,天風證券首選推薦領益智造、比亞迪電子、立訊精密,結合估值水平來看,明年重點推薦領益智造。
查詢領益智造的三季報可以看到,興全、睿遠等明星基金都在三季報時新進入10大流通股東,其中公募大佬謝治宇旗下的興全基金共有三隻新進入,總持倉1.62億股。
【我是鄭重,江湖人稱光頭幫主,一位做了20年財經記者的投資者。寫文章只是因為愛好,所有提示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炒股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