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
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公布了一份報告:到2030 年,全球氣溫可能上升1.1℃,40%~70%物種面臨滅絕,人類將面臨一場巨大的危機。那麼從現在算來,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不到十年。
在媒體的大肆渲染下,「綠色建築」非常引人注目,然而,當我們身邊充斥著太多「綠色」或「可持續」的言論時,它真正的含義卻越見模糊。綠色建築是指在建築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汙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零碳排放」,建築能效新時代
「零碳排放」是對未來建築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它並非完全杜絕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使用植樹等自然方式補充等量的氧氣與人們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達到平衡。為了提升能效,以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建築師們往往藉助自然的力量。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零排放建築」,它不僅要為供暖、通風、冷卻、照明系統提供所需能量,也要考慮到全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搭建、使用、維修和拆除中使用到的能耗。

新加坡藝術高中
設計師通過獨特的設計方法打造出了兩個視覺上相連的水平面,從而在下面形成交流空間(名為「Backdrop」),在上面形成安全空間(名為「Bank Canvas」)。這樣的建築策略一方面解決了公共與廣泛藝術之間的多孔性和溝通障礙,同時也創造出了一個絕對安全的學習環境。

太陽房
太陽房在環形軌道上以3cm/min的速度隨太陽旋轉,當太陽落山以後該房屋便反向轉動,回到起點位置。它跟蹤太陽所消耗的電力僅為該房屋太陽能發電功率的1%,而該房所獲太陽能量相當於一般不能轉動的太陽能房屋的2倍。

泡泡型淡水工廠
這是一座怪異的高塔,其玻璃圓頂結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能夠利用紅樹過濾海水以獲取淡水。紅樹可吸收海水中的物質並滲出淡水。寶貴的淡水鑽出紅樹體外後蒸發並凝結成露水,工廠內的淡水池則負責收集露水。
綠色建築以保護自然環境作為建築設計的要素,舉例來說,這些建築當中有的設計了廢水回收再循環系統,有的利用土壤和原生植被替代由非滲透性材料鋪設的地面和屋頂防水層等,有的通過充分利用自然光從而降低建築內部能耗,有的還通過利用當地可再生能源,如光伏發電系統來減少能源損耗。
「綠色建築」這一概念已從普及階段開始邁向質量發展階段,很多人說綠色建築好是好,但是成本造價昂貴不適合大規模的推廣普及。但從能耗角度分析,綠色建築較傳統建築耗能大大降低,充分地利用了地熱、太陽能、風能。綠色建築和傳統建築相比,耗能可以降低70%~75%。
綠色建築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多方協作,為了提升工作效率,節省建設周期和人工成本,在組織與管理方面,規範明確了各方的工作職責,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範執行,避免二次施工。「建標知網」是集查標準、用標準於一體的綜合性網站,這裡收錄了綠色建築相關的標準規範,可以讓從業人員隨時隨地更快、更好地理解工程建設標準,並把它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去。
選擇熱點專題,快速查找熱點分類相關的標準規範,或者利用搜索框檢索,輸入「綠色建築」選擇相關的音視頻資源、圖書資源、標準條文等,快速檢索出想要查詢的內容。
更多標準規範查詢、專家解讀、工程交流請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知識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