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工程系創建於1954年,是由機械工程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電機工程系的發電廠配電網及聯合輸電系統專業和工業企業電氣化專修科組建而成。1958年增設「自動學與遠動學」專業,1960年增設「數字計算技術裝置」專業,1960年上述兩個專業從動力工程系分出組成自動控制系。1963年成立了電廠運行自動化研究室,後改名為熱工自動化研究室(又稱第二研究室),1980年從該室分出部分教工與有關係部分教工組建成單列的自動化研究所。1969年10月以動力工程系部分教師為主進行磁流體發電的研究,於1982年定名為熱能工程研究所,1989年該所從動力工程系分出,行政單列。1986年電類專業又從動力工程系分出,建立電氣工程系。經過四十個春秋的發展、變遷,動力工程系現設有電廠熱能動力、生產過程自動化、熱能工程、工程熱物理、製冷與低溫工程等專業或專業方向,並建立了相應的科研機構。70年代初開始對汽輪發電機組振動進行研究,後成立了振動工程研究所,現為我校十大科研基地之一,經過五年的努力爭取,於最近由國家計委批准,建立了「火電機組振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總投資為4270萬元。我系的電廠熱能動力工程和熱能(工程與熱能研究所聯合)兩學科都是可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科,同時又都是省重點學科,現在正積極爭取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另外,還有電廠熱動力、工程熱能、工程熱物理、測試計量技術與食品和製冷與低溫工程等五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我系師資力量雄厚,有一支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較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正教授11名,副教授38名,講師和工程師50多名,全系教職工近150名。有5名博士導師,44名碩士生導師,他們學有專長,是我系的中堅力量,青年教師都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他們是我系的希望。我系以教學嚴謹、成績優異著稱於國內同行。電廠熱能動力工程和熱能工程兩個全國性的教學指導委員會皆長期掛靠在我系。1986年以來主編教材26部,出版專著10部,其中《熱工過程自動調節原理及其應用》、《鍋爐原理》、《鍋爐動態特性及其數學模型》、《工程熱力學》四本教材獲部委優秀教材一等獎,《工程流體力學》教學新模式獲國家級二等獎,上述教材被同類專業普遍採用並獲得好評。我系科研實力強、碩果纍纍。在科研方面已形成了下列研究方向:大型火力發電機組運行特性和仿真、大型火電機組性能監測和故障診斷、火力發電廠粉體(煤粉、煤粉灰)輸送、傳熱傳質(換熱器和熱力設備的強化傳熱)、熱能合理利用和節能技術、傳熱與流體流動的數值計算、流態化技術、製冷與空調技術等。長期來與國家有關部門的研究機構和廠礦企業合作,從「七五」、「八五」攻關課題到廠礦技改,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解決生產中關鍵技術問題。同時積極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績顯著,例如非飽和多孔介質傳熱傳質的研究,總經費20萬元,獲國家教委二等獎。從1986年至1993年底,我系共承擔科研項目84項,科研經費到款達1130多萬元,有25項獲省、部以上獎。「微機數據採集和處理專用裝置的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輕積灰高傳熱鰭片式省煤器」獲國家發明四等獎、「VBL 螢光增白劑流化表面乾燥制粉裝置」獲國家發明四等獎、「徐州電廠6號機組綜合治理消除油膜振蕩研究」項目,解決了國產200MW 機組的重大問題,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25MW 仿真系統獲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為珠海亞洲仿真公司的組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同時,在國內外一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84篇。我系擔負著為祖國培養能源工程(包括管理及自動化)方面的高級人才的重任。四十年來已為國家培養本科生3518名,碩士、博士研究生249名。現在校本科生700多名,碩士博士生113名。我系畢業生以基礎理論紮實、專業知識精深、獨立工作能力強著稱全國,畢業生分配供不應求,近幾年來,每年供需比例都保持在1:8左右。目前中國能源工業正處在飛速發展時期,動力系全體教職工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為實現《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要求,而加強教學與科研兩個中心的建設,為發展我國能源工業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夏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