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教授、光電子學專家凌一鳴,1940年8月生於浙江棄興。1962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電子工程系,留校任教。60年代初,在閡泳川教授指導下,從事低溫等離子體診斷等科研工作,以及氣體放電和離子器件的教學實驗工作。70年代,又隨閡教授一起轉入雷射領域的開拓研究。不久便發明了一種新型結構的氫離子雷射器,並於1981年獲國家發明獎。
研製氦氖雷射器歷程
1995年6月5日,一種輸出功率高達350毫瓦以上的氦氖雷射器在北京通過專家鑑定。由王大珩院士等主持的鑑定委員會經認真評議後認為:該雷射器的輸出功率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
氦氖雷射器是一種常見的氣體雷射器,能發出明亮的紅色雷射,但一般輸出功率較低,均在數10毫瓦以下,這種新型高功率氦氖雷射器改變了傳統的設計方法,採用一種巧妙的新型結構,大大提高了單位長度雷射管的輸出功率,從而實現了短腔高功率輸出。
東南大學凌一鳴教授發明並主持研製的這種雷射器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項目。十年磨一劍,從最初的構思變成今天的樣機,傾注了科研人員大量的心血。這種雷射器的有關技術已獲中國發明專利和美國專利,這是我國雷射領域首次在美國獲專利權的發明。
2000年9月,凌一鳴教授又發明了一種輸出功率高達500毫瓦以上的氦氖雷射器在江蘇省科技廳通過有關專家的技術鑑定。據介紹,該雷射器包含4支特殊結構的高功率氦氖雷射管,每支雷射管的輸出功率在130毫瓦以上。並於2002年4月28日技術轉讓給江蘇河海科技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這種新型高功率氦氖雷射器包含4支高功率氦氖雷射管,其雷射輸出耦合單股石英光纖,光纖末端輸出的雷射可用於輻照治療病灶,所用的光纖可以更換,以適合各種病症。雷射功率可調,並附有雷射功率監視、檢測裝置和定時、報警裝置。操作使用簡便,工作穩定,省電、無水冷,故便於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