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眼
2020年12月15日,由雲南省話劇院與普洱市文旅局聯合打造的現實主義題材原創話劇《農民院士》在雲南省大劇院成功首演。
目前,《農民院士》已入選文旅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百部'創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
↓ ↓ ↓ ↓ ↓
把文章寫到大地上
素材回放
「我主張團隊的年輕人要寫文章,把理論基礎搞紮實;當了教授後,就要把文章寫到大地上,幹項目,搞技術,做應用。」朱有勇將自己的技術無償授予當地農戶和企業,唯一的條件是——不用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收益的15%要用於扶貧。而這15%,正是朱有勇技術入股的收益。
在瀾滄開始推廣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時,扶貧團隊裡起初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時間不容易,應該技術保密,通過技術轉讓盈利。但朱有勇堅持免費給老百姓使用技術,他說:「不能我們發財了,老百姓用不上。」
2011年12月,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大特別獎勵他200萬元,他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為原始基金成立雲南農業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2015年,他又將自己獲得的「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激勵了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
「要研究真問題和好問題,尤其是農民關心的問題。」朱有勇常常這麼告誡學生。朱有勇的言傳身教,影響著他的學生。作為雲南農大教師,毛如志在竹塘鄉掛職副鄉長,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每個項目勞心勞力。雲南農大植物保護學院院長朱書生追隨他從北京回到雲南,又來到瀾滄,為林下三七種植環節技術把關。科技人員的長期駐紮,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扶貧效益。
多維解讀
紙上得來終覺淺,落到實踐上才有真成效。有人用筆寫文章,有人為寫文章而寫文章;有人用身體力行寫文章,把農村土地當成自己奮力書寫的大文章。朱有勇「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將自己的技術無償授予當地農戶和企業,讓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
增強環保意識,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健康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是長遠發展的基礎,全力發展經濟以實現脫貧,不應以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朱有勇以「不用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為條件無償轉讓技術,在扶貧的同時也將綠色發展的環保意識灌注到當地農民的心中,其作用和意義都是十分長遠的。
師風傳承,立德樹人。朱有勇不僅是一位擁有傑出研究成果的院士、一位奮戰在一線的扶貧工作者,還是一位注重言傳身教的老師:他鼓勵學生做應用,「把文章寫到大地上」;他將自己所獲獎金無償奉獻出來,成立「有勇獎學基金會」;在他的帶動下,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在各地的扶貧一線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 END —
來源 | 《語文報·高考版》
【來源:語文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