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除了地球地核的外核是液態的之外,其餘部分大部分屬於固態物質,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殼的表面。一般來說,我們把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稱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部分,巖石圈是有各類巖石來組成的,巖石的類型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平時我們所說的「石頭」,主要指的就是巖石。
巖石圈中的巖石出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會被風化侵蝕,從大塊的巖石變成小塊的巖石,最終變成粉末狀的風化殼,而這些風化殼就是土壤的來源,裸露在地表上的巖石有的十分普通,而有的巖石卻千奇百怪,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幾個世界上十分奇怪的巖石。首先,是位於澳大利亞的「艾爾斯巖」,艾爾斯巖位於澳大利亞中部地區,經緯度位置大約為東經131°和南緯25.3°。艾爾斯巖是一塊氣勢磅礴的巨大巖石,高度約為348米,其長度約為3000米,底部周長約9.4千米,東部高寬而西部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巖石。
澳大利亞艾爾斯巖
艾爾斯巖大約形成在4.5億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大約在3億年前,把這片巨大的巖層整體向上抬升,露出了海面,在外力風化侵蝕作用下,巨巖周圍的砂巖都被風化破壞了,只有這塊巨巖由於硬度超強,從而保留了下來。其次,是愛爾蘭「巨人之路」,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北部約80千米的大西洋沿海,是由數萬根大小不均勻的玄武巖石柱聚集成,大多呈六邊形的柱子形態,延綿數千米長,氣勢十分磅礴。
澳大利亞艾爾斯巖
玄武巖是一種巖漿巖,屬於噴出巖,這裡的玄武巖大約形成在第三紀時期,巖漿在海水的迅速冷卻下,發生收縮爆裂,形成六邊形的六稜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這種幾何形態十分規整的巖石。再次,是位於紐西蘭南島的「分裂蘋果巖」,位於大洋洲國家紐西蘭南島的亞伯塔斯曼國家公園內,蘋果巖是一個巨大的球形巖石,位於公園內一島嶼邊上的懸崖旁,巖石中間整齊的分裂成兩半,這處景觀的形態是一個惟妙惟肖的從中間剖開的蘋果,真是鬼斧神工。
北愛爾蘭巨人之路
「分裂蘋果巖」的形成是內力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蘋果巖及所在島嶼的巖石都是花崗巖,花崗巖是一種巖漿巖,是侵入巖的代表,通常非常緻密、堅硬,抗侵蝕能力較強。當花崗巖裸露在地表時,就會受到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但是由於花崗巖質地堅硬,不容易侵蝕到巖體的內部,只能對於巖體的表面和稜角突出處產生作用,最終使巖石趨向於球形形態,我們稱為「球狀風化」。至於花崗巖巖石整體從中部開裂分開的原因,主要是外界溫度的變化,巖石不斷的熱脹冷縮,導致巖石內部應力發生變化,最終發生巖石爆裂,形成了惟妙惟肖的「分裂蘋果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