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資本市場一系列頂層制度設計、市場微觀結構的演變,以及宏觀經濟環境與上市公司不同板塊間企業盈利強弱對比的變化,機構持股的一致性日益提升,從而導致機構抱團現象顯著。我們構建了一個指標,用于衡量機構抱團程度,即對各個主動管理權益型公募基金每期財報披露的重倉股取併集,然後用當時全部A股的數量去除以取併集後的機構重倉股數量,該指標值越高,說明公募基金重倉持有的個股重合度越高,從而一定程度可以說明機構抱團程度越高。
可以發現,自2017年以來,機構抱團度呈現逐步抬升的趨勢,2020年3季度末,該指標值為2.43,其含義為機構重倉個股的數量佔當時全部A股的約41%(即對2.43求倒數),而最高時,佔比曾超過65%(2016年3季度末)。
為什麼當下會呈現較強的機構抱團現象?這可能跟當下的海內外宏觀經濟環境有關,確定性溢價的提升,導致機構投資者紛紛持有盈利前景明確、政策明朗的板塊,同時註冊制推動資本市場的擴容,小盤殼價值下降,大量個股被邊緣化,也間接導致機構抱團程度的提升。
歲末年初,是機構布局來年行情的重要時點。此時,投資者往往對機構抱團類個股格外關注。因為機構抱團股往往是上一年度的熱點板塊,人氣爆棚,行情漲幅較大,恐高心理下,投資者難免會擔心機構可能對熱門股進行倉位調整,從而引發下一年度這類個股的跑輸大盤。那麼真實的歷史情況如何?機構抱團股來年是否一定走弱?本期我們對此進行研究。
我們基於公募基金季報重倉股數據,首先對機構抱團個股進行定義。一是要求參與的基金數量不能過少,我們設定為5隻以上;二是要求最近1個年度有顯著的資金湧入,因為有些大市值類個股,機構出於控制行業偏離需求,可能一直會有很多家機構持有,但並見得說明機構對這類個股十分看好,如銀行板塊,而機構抱團的行為,實際上體現出的是機構集中對某類個股看好的主觀意圖,故我們要求過去一年(四期)機構持倉在個股中的佔比均值超過之前兩年(八期)佔比均值的50%,且當前機構對該股的持倉市值佔比要在5%以上,也即,既要求當前持倉佔比高,同時佔比相對於過去有所提升。
我們於每年末進行統計,重點考察機構抱團個股,和非機構抱團個股來年的收益差異,我們通過這兩類個股中,各自跑贏下一年wind全A指數的個股佔比(簡稱勝率)來進行比較。
從統計結果來看,大部分年份機構抱團個股相對於萬得全A勝率均高於非機構抱團個股,平均勝率為42%,而剩餘個股歷年平均勝率僅為25%,也即多數年份下,次年機構抱團個股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反轉現象,反而具有一定的延續性。但也有例外,典型如2014年,年內行情發生劇烈的大小盤風格切換,導致2013年末機構抱團個股該年表現不佳。
根據2020年的機構持倉情況,機構抱團持股主要分布在商用車、其他軍工Ⅱ、半導體、生物醫藥Ⅱ板塊等板塊。展望2021年,市場對宏觀經濟及流動性的預期較為一致,只要年內市場風格不出現十分劇烈的切換,我們認為機構抱團類個股的行情演繹,可能仍將延續,機構抱團龍頭股仍然具有一定的關注價值。
相關報導:
富達國際2021年最新研判:「抱團品種」風險較大 看好順周期
國盛證券:春季躁動有望繼續進行 但需警惕抱團鬆動給市場帶來衝擊
中原證券:A股結構性行情的特徵依然較為顯著 機構抱團取暖仍在繼續演繹
(文章來源:華寶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