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網絡戾氣很重,
稍微有哪句說得不對,
就會有人罵罵咧咧地和你對線,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怎麼才可以扼制這種情況!
從彈幕轟炸到惡意剪輯,從私信辱罵到人肉搜索,層出不窮的網絡暴力不僅導致網絡空間戾氣蔓延,挑戰法律底線,也給青少年群體帶來了嚴重的不良示範。
一個女演員演了個「小三」角色,就遭遇人身攻擊,網店順勢推出了陪罵代罵服務;一個女醫生,與某一家人發生小衝突,個人信息就被對方掛到網上,網上的侮辱謾罵鋪天蓋地,致其不堪忍受而自殺……從明星到普通人,鍵盤上的「如刀網語」常常傷人於無形。
網絡暴力層出不窮,凸顯公民法治意識的淡薄。一些網友習慣於將網絡作為發洩口,佔據道德高地,無視法律規定,自封是伸張「正義」的「審判官」,對他人強行「私刑」,在不斷曝光、圍觀、謾罵中尋求道德快感,其實是觸犯法規的網絡暴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網絡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規都明確要求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名譽權、隱私權。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可視情節處以罰款、拘役乃至有期徒刑。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則觸犯了「侮辱罪」。由此可見,網絡暴力違反現行法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也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和網絡空間的汙染,尤其會對青少年產生嚴重而長遠的負面影響。但由於現階段存在追責機制不夠完善、證據搜集難度較大等問題,使一部分人肉搜索、代罵服務等網絡暴力發起人有恃無恐。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網絡暴力花樣翻新,已從過去狹義的語言暴力發展為文、圖、視頻等全方位攻擊,從過去的社會領域擴展到商業競爭領域,當網絡暴力在資本的裹挾下,呈現出了有組織、有策劃、有產業鏈條的傾向,成為不公平競爭的新手段,機器人水軍對社交媒體進行隱形操縱進而流量變現,危害日益嚴重。
網絡世界非法外之地,理應受到來自法制、道德、社會、科技等多方面規範。政府部門要密切關注網絡暴力新變化,及時完善法律法規,強化法律監管,加大懲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對於網絡暴力的發起者、參與者,要追究其法律責任,以儆效尤,嚴厲遏制在網絡上隨意洩露他人信息、謾罵、攻擊他人的歪風邪氣。特別是要提高技術防控手段,精準打擊實施網絡暴力產業化的首要分子,給網絡暴力套上法治籠頭,保護公民合法權益,讓網絡暴力在法律面前「止步」。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廣大網民也要深刻認識到網絡暴力的危害,加強法制觀念,提升網絡文明,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守住網絡言行的法律邊界,切勿自以為是,無視法規,任性而為,畢竟網際網路海洋瞬息萬變,網絡安全關乎我們每一個人。這一刻對網絡暴力視而不見、隨波逐流,或許下一個被「扒光」、被「侮辱」的悲劇就會降臨到自己身上。